名单出来的那一刻,朋友圈比股票群还热闹。
汽车之家和易车都有名字,唯独懂车帝不见踪影。
有人说像看一场球赛,裁判一声哨响,主力居然没上场,全场一片哗然。
有人打趣:是不是钱没谈拢?
但我总觉得这戏码没那么简单,背后藏着几年前没算完的旧账。
我记得特别清楚,去年冬天懂车帝把几十台新能源车拖去漠河做极寒续航测试。
零下二十多度,冷风吹得人睁不开眼,车子一个接一个趴窝。
结果问界M7的成绩很不体面,直接垫底。
余承东那时候当场炸毛,说这测评方法有问题,不代表真实用车场景。
懂车帝也不服软,摆出一副“来参观啊”的架势搞直播开放日。
两边撕得厉害,网友吃瓜到手酸。
这段恩怨,显然不是一场试驾名单就能掩盖的。
再往前翻一页,2024年年初,鸿蒙智行和三大车媒的线索合作一度暂停。
官方说法是商务没谈妥,懂行的人都懂,那就是价格杠上了。
车企抱怨流量线索太贵,经销商被薅秃了,转化还不高。
平台又要保命,哪能轻易松口。
这梁子早就埋下了。
现在懂车帝被排除在S9T的试驾名单外,说是偶然,鬼才信。
镜头再拉回今天。
汽车之家早早放出抢先体验视频,红色实车、掀背造型,镜头切得干净利落;易车那边也上了车系介绍,流程顺得很;懂车帝这边,只剩些预售数据和用户讨论。
就像三家人打麻将,两家早早杠上碰了,另一家还在洗牌。
观感自然天壤之别。
有人担心少了懂车帝这类大流量平台,享界S9T会不会失分。
我倒觉得华为这招更像是一种宣示:产品自信到不怕少一个大喇叭。
毕竟用户早就被“充值五星”的套路教育过,广告吹再响,大家更愿意翻翻论坛里车主的抱怨,看看长测实拍视频。
广告费省下来砸在车子用料和售后,也许比一堆五星评分管用。
话又说回来,懂车帝的存在也不是没意义。
它像球场上那个防守疯狗,缠得人烦,但没它,比赛强度立刻掉半截。
敢横评、敢拆车,敢把刺戳在台面上。
可它的问题是,标准模糊,商业和内容的边界总被人质疑。
车企怕的不是测试本身,而是测试后的舆论大漩涡。
谁都不想一台还没上市的新车,被一句“续航不行”钉在社交平台热搜上。
再看华为的打法。
它早已不想单纯依赖平台线索,鸿蒙智行的自建门店像雨后春笋一样开,用户体验全链路可控。
传播上也有底气挑选更“稳”的媒体,先落地,后发力。
这套打法其实有点像余承东在通信领域的老路:用户只认体验,不认广告。
S9T预售价32.8万元起,九月就要上市,他把主动权死死攥在手里。
我脑子里突然闪过手机圈当年的跑分大战。
厂商争着在软件里堆数据,结果用户笑而不语,真要看续航、散热和屏幕素质。
汽车圈如今走到这一幕,何其相似。
懂车帝的横评数据固然重要,但用户更想知道:冬天开暖风掉多少续航?
后排座椅舒不舒服?
过减速带会不会咯吱响?
这些才是决定买不买的瞬间。
有朋友问我,如果我是余承东,会不会把懂车帝放进首批试驾。
我估计还是会留一个名额。
理由很简单,真金不怕火炼,刺耳的批评有时才是最有价值的反馈。
可余承东的选择也能理解,S9T是今年鸿蒙智行的重头戏,他要的不是争议,而是稳定的声量和节奏。
等车真交付上路,那才是硬仗。
长测数据、车主口碑、甚至拆车视频,一个都躲不掉。
汽车是长跑,短期的流量风口并不能决定命运。
未来谁是真正的赢家,不是平台评分,而是用户在朋友圈里一句随口的“这车真靠谱”。
写到这里我忍不住抛个问题给你们:如果以后车企都只找“友好媒体”试驾,消费者还能信谁?
你是更愿意信第三方横评的数据,还是隔壁老李开了半年车的吐槽?
评论区见,我想看看大家的答案。
谁知道呢,也许下一个被踢出名单的不是懂车帝,而是某个今天还在风头上的平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