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比亚迪又出“王炸”,很多人心里第一反应是,这回肯定又要卖疯了吧?毕竟比亚迪这些年在新能源界是妥妥的扛把子,家里产品线十几口子,个个能打,尤其是最近纯电、混动接连上新,市场热度一波接一波。但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这次的秦L EV不但没卖爆,反而有点冷。你要问我为啥?我寻思这事还真得琢磨琢磨。
先看账面实力,秦L EV根本不是个“软柿子”。外观走的是新一代的高级感路线,和“汉”那种沉稳奢华有点神似,但又更带点年轻味。就是那个前脸,横着“一刀切”,上下两截谁看都觉得有范儿,加上轿跑的溜背线、半隐藏把手,任谁路上看见不是多瞅两眼?说实话,车模发小视频都不敢夸自己这么有设计感。再看尾灯,宽大一字横贯,晚上点亮气场全开。要我说,前几年什么低龄化网络审美都要靠边站了,中高级的调调现在就是市场主流。
但问题也是出在这,车外一个劲装范、科技挂,车里就像老年活动中心,主打实用但没灵魂。你想象一下,正对面的帅哥进来约会,转眼脱下潮服换大裤衩背心,虽然没毛病,但属实穿越感严重。内饰塑料感重,中控屏还算目前主流水准,氛围灯都少得可怜,连点时尚小设计都省了。你说现在年轻人、搞科技感消费的主力军,他们图啥?除了拉风外观,更在意坐进去能不能自恋自拍、能不能秀出品味,这玩意儿秦L EV明显短了不少。
说到智能配置,比亚迪这套云辇-C,那是真的牛,空气悬挂都下放到十来万的车了,像个豪华大厂,直接颠覆马路印象。高速爆胎能稳行、带自适应巡航、主动安全啥都给你了。你说这种看不见摸不着、关键时刻能救命的东西,值不值钱?在我看来,有条件就应该标配。但你说一句良心话,普通人买车最关心的是啥?“摸得着的”才直观。国内用户很多时候掏腰包,首先看的是表面感觉是不是高级,手机车机用的顺不顺,然后才关心安全、配置,这就跟买手机一定要先试颜色摸手感一个道理。
再一点,说到底是价格定位有点“不上不下”。秦L EV的定价,说高不高、说低不低。12.98万能买顶配,怎么听都实惠,但主力消费人群里,这价钱人家盯的普遍还是燃油升级混动的,隔壁自家秦PLUS DM-i燃油无焦虑、价格还更亲民,后排空间大、油耗低、保养便宜、用着省心,很多家庭一早就培养了这个消费习惯,为啥要割舍更便宜、市场认知高的混动,专门来买个纯电?你看吉利星瑞、几何A、广汽AION S等,全都盯着这个价位“打地铺”,“内卷”到极致,秦L EV虽说有黑科技,但没一个核心杀手锏,让用户非买不可。这年头你十二三万,消费者都恨不得买个手机送个冰箱、外加半套家具,就这还怕买贵,卷得比房价还惨。
车长4米72算紧凑级越级打中型,“轴距2米82更是跨界选手”,空间妥妥中级车范儿。咱家用肯定够用,后排躺平都行。电机调校也够用丶百公里加速6.9秒,压马路、偶尔高速加速合适,续航五百公里,地地道道城市通勤王者。日常买菜、上班接送娃,不管你电瓶剩多少,基本不用瞎操心电量焦虑——尤其北方不落下雪,没啥里程衰减,更妥当。
但这里面有个深层逻辑。“大部分家庭第一次买电车、尤其花十来万,心理门槛真不低”。他们可不像三十万、四十万的高端纯电人群,说充电就充电,说保养就保养,他们要掂量“万一冬天掉电怎么弄?半年不开亏不亏?隔壁油混当然省心”。而且在“便宜/划算”几乎变成选车第一要素的当下,哪怕是比亚迪,卖个高端纯电加压箱底黑科技,人家也一样薅你价格羊毛,感知门槛反倒上来了。
还有一点你别不信,品牌形象“掉队效应”越来越凸显。比亚迪现在有点什么毛病?横向产品太多,秦家族产品、宋plus插混、汉DM、驱逐舰05……同价位自家互相正面PK,里边选项多到让人“乱花渐欲迷人眼”。买车的人一对比价格、配置、续航,其实心里也会乱,最后干脆继续买市场认知高、用户口碑稳的老产品,秦L EV新出来的没那么容易积攒认同感。品牌定位如果不能像特斯拉那样直接“拉满光环”,就更难在新车拉出声浪。
说到底,新能源车真正能卖爆的,都是产品、价格、品牌三箭齐发。你硬件再先进、配置再牛,用户没实际强需求,外观再好,都得让路给价格——尤其是在这个“啥都卷、全都不缺、配置表都快成论文”的时代。12.98万能不能变成常态?能!但咱得掀起更大波浪才行。降价、营销、口碑、年轻人打卡种草、KOL持续摇旗呐喊一通操作猛如虎,拉动销量才有戏。这件事放高端去讲故事容易,放十来万纯电,信任度、产品切合度,门槛太高,消费者没强动机“赌新”,你再怎么技术碾压,也只能卖结构性机会。
回到现实,你要问我,这次比亚迪差在哪?我觉得不是黑科技、不是性价比,而是怎么让用户主动“认同感爆棚愿意买单”。有个现象挺有意思,现在比亚迪上新,技术一波比一波强,反而顿感“惊喜疲劳”——彻底不稀奇了。“牛嘛,反正比亚迪一直牛,下一波更牛”的态度,又不是买房刚需,能观望当然先观望。秦L EV销量挤不上去,这其实是成熟市场的典型表现。产品够好,但用户预期变了,“车还没差到让我非选他不可”。你要打动用户?“或者价格再卷一卷,或者把内饰质感搞得锤子里出真金,让人上车就有幸福感”,要么直接讲个更动情的品牌故事。
所以,市面上为什么这个价位还没“爆量”?不是产品不行,是消费者越来越理性了:“你这车再有本事我也不急,起码得等个特别合适的理由再买。”等着限时降价成常态,等宣传升级,等别人真香推荐。这年头买电车,谁不是“算计型”人才?
总的来说,比亚迪秦L EV技术没问题,定价“准大杀器”,但“让人忍不住动心的刺激”差了点。产品领先不代表销量一定领先,“感性满足”才是刺激冲动消费的源头。新能源市场卷得像菜市场打折,谁都想用顶配价买尊享体验,但真要站起来拍板买单的时候,人心里打的算盘你猜不明白啦。你们说,是不是这么回事儿?欢迎下面留言,一起聊聊你们怎么看。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