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德国汽车业最近的日子,可一点也不好过。曾经以高端技术闻名全球的德国三大车企——大众、宝马和奔驰,销量下滑、工厂开工率大幅下降,芯片缺货、供应链卡壳成了家常便饭。问题根儿到底在哪儿?德国媒体坦白开腔:这事儿主要是德国自己挖的坑,没把中国当真看待,赔了夫人又折兵。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德国汽车企业就盯上了中国这个“金矿”。大众和上汽的合作从1984年开始,算是试水。进到九十年代,奔驰、宝马也陆续在北京、沈阳安了家。那会儿,谁都看得出来,中国市场潜力大得吓人,增长速度快得像喝了兴奋剂。到了2000年代,默克尔时代一路护航,中德贸易额一路飙升,德国靠着出口几乎坐稳欧洲经济的龙头位置。
德国车企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利润率高得吓人。举个例子,2020年大众在中国卖了380万辆车,占全球销量的40%。宝马和奔驰也差不多,是中国市场帮它们渡过了不少难关。你想啊,这么赚钱,德国企业能不“头大”干得欢吗?
问题来了,德国媒体现在直言不讳:当初的中国市场没那么简单,不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而是藏着自己的野心和战略。2015年中国推出“制造2025”计划,发力高端制造,产业升级速度让人咋舌。德国的“工业4.0”也在2013年喊响,强调数字化、智能制造,但执行没跟上节奏,反观中国投钱快、速度猛,电动车产量早就远超德国。
德国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已经到了令人脸红的程度。芯片、锂电池、稀土这些关键材料,80%以上得靠中国进口。2024年中国加强了出口管制,德国汽车厂被堵住了脖子。沃尔夫斯堡的大众工厂开工率跌破七成,宝马慕尼黑的装配线时不时得停工“歇脚”。这不是摔倒在别人手里,而是自己把钥匙交给了别人,急需反思。
细说德国汽车业的短板,工会势力太强,劳工成本高得吓人,平均时薪40欧元,是中国的几倍。企业决策慢,改革推进像老牛拉车。电动车充电桩建得慢,2025年要达到80万个,结果差多了。反观中国,2024年充电桩超过2000万个,电动车渗透率超过50%。买车的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开始青睐简单便利、性价比高的中国品牌,连小米汽车也杀进欧洲市场,价格低、配置高,让德国车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还有一点,德国对中国的认知转变堪称“龙卷风式”。之前当朋友,抱着合作共赢的想法,现在硬是拉开架势,喊脱钩、去风险。可现实是,德国企业在中国有上千家工厂,雇佣几十万人,根本脱不开手。大众2024年还在合肥投建电池厂,宝马扩产沈阳。说白了,嘴上说着脱钩,腿脚没动弹,这裂痕还真挺难补。
欧洲整体的情况也不好看。法国热衷核电,德国关掉核电站,再加能源价格狂涨,制造业成本节节攀升。德国经济2023年陷入0.3%的衰退,2024年艰难爬到0.2%。美国芯片禁令一波接一波,德国企业夹缝中求生,内部还得面对工会罢工,铁路停运一周损失上亿。这样的环境,怎么可能让汽车转型轻松搞定?
说到创新,德国车企在研发上的投入和中国也对不上号。宝马2022年研发花了120亿欧元,北京那边的比亚迪却投了300亿。咱们不说谁赚谁亏,仅仅靠传统的燃油车撑门面,转型慢了步,结果可想而知。
一些德国媒体承认,中国的制造2025计划确实做得漂亮,政府大力支持产业链整合,形成闭环。德国联邦制的弊端也显现了,各地政策不统一,难以高效执行。大家都在喊“创新”,结果落地速度慢得让人着急。德国想借助氢能、人工智能未来大干一场,规划了500亿欧元投资,但这“肥肉”见效往往得慢几拍,眼前紧迫的问题摆在那里。
从更大格局看,中德经贸并非零和游戏。中国进口德国的高端机床、精密仪器不少,贸易顺差虽向中国倾斜,德国出口技术仍是个赚钱的活路。只是传统的想法里,德国对中国太过乐观,罩了个“长期合作伙伴”的盔甲。现实却教会了大家,市场和战略是两回事。
你说德国这样走到今天,真真是自讨苦吃?一手抱着中国市场乐呵,另一手又被卡脖子,喊着不公,反倒难免让人觉得“理亏”。德国企业和政府都得好好琢磨,别再活在过去的光辉里了,不能光看眼前的利润,得眼光往未来搬。
中德关系的未来到底咋走?是继续纠结依赖还是彻底“拆伙”?很多人盯着电动车、绿色能源、联合研发这些“新风口”,觉得双方还有合作的空间。可要真想在变化的世界里站稳脚,有没有勇气深化改革、吸取教训,摆脱过去的舒适区?
你觉得呢?德国汽车业的困局亟需破解,未来该靠创新还是转型?中国制造的强势崛起,是威胁还是动力?欢迎分享你的看法和遇到的类似挑战,大家一块儿聊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