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些年,只要您去逛逛车市,肯定会有一种特别自豪的感觉。
走进国产品牌的展厅,销售顾问们递过来的宣传册上,那些发动机参数真是亮眼得让人心潮澎湃。
随便翻开一页,长安汽车的蓝鲸系列2.0T发动机,功率数据直接对标甚至超过了大众那台著名的EA888高功率版;再看看奇瑞或者吉利,它们的1.5T发动机,无论是马力还是扭矩,摆在纸面上都把本田的“地球梦”发动机给比了下去。
一时间,网络上到处都是“国产车崛起了”、“合资品牌的神话要破灭了”这样的声音。
这确实是事实,从数据上看,我们国产发动机的进步是飞跃式的。
但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也随之而来:很多开了十几年车,对车子脾性摸得一清二楚的老司机,在试驾完一些数据爆表的国产车后,虽然嘴上夸着动力强,但脸上总会流露出一丝犹豫,私下里会说,这车开起来,总感觉还是差了点火候。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纸面上几乎完美的发动机,为什么在实际驾驶中,会让经验丰富的人觉得“差点意思”呢?
这背后藏着的,其实是汽车工业里那些看不见、但却至关重要的学问。
首先,我们得明白,一辆车开起来舒不舒服,和发动机的参数强不强,并不能完全划等号。
这就好比一个举重运动员,他能举起很重的杠铃,力量数据非常惊人,但你让他去跳一段协调优美的舞蹈,他可能就显得非常笨拙。
汽车也是一个道理。
发动机的马力大、扭矩高,代表着它的“力气”很大,在需要急加速、超车的时候,它能给你很强的推背感,零到百公里的加速时间可能会非常短。
这在宣传上是很大的亮点,也确实是我们技术进步的证明。
然而,我们日常开车,又有多少时间是在进行百公里加速比赛呢?
绝大多数时间,我们都是在城市里走走停停,或者在高速上平稳巡航。
在这些场景下,比“力气大”更重要的,是“力气用得巧”。
这种“巧”,就是我们常说的驾驶平顺性和动力响应性,也就是所谓的“调校”功力。
比如,在早晚高峰的堵车长龙里,你开着一辆国产车,想往前挪动一下跟上前车,可能油门踏板稍微踩深了一点点,车子就“噌”地一下往前窜,让你心里一惊;等你松开油门,动力又好像突然被切断,带来明显的拖拽感。
这一窜一顿之间,就让驾驶变得很累心,时间长了甚至会觉得脚踝都酸了。
反观一些成熟的合资车型,比如丰田或者马自达,它们的发动机参数可能没那么亮眼,但你开起来会觉得特别顺滑,油门踩下去多少,车子就给你多少回应,不多也不少,人与车之间仿佛有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
这种默契,是无法用马力、扭矩这些冰冷的数字来衡量的,它需要工程师们花费大量时间,针对各种路况进行反复的软件匹配和优化,是成千上万个小时积累下来的经验。
其次,一个优秀的动力系统,绝不仅仅是发动机一个人的功劳,它需要一个同样优秀的“搭档”——变速箱。
发动机负责产生动力,而变速箱则负责把这些动力合理地分配和传递到车轮上。
如果说发动机是心脏,那变速箱就是控制心跳节奏的大脑和神经网络。
我们的一些国产车,发动机本身已经做得很出色了,堪称“武林高手”,但可惜的是,没能给它配上一个能心领神会的“灵魂伴侣”。
比如说,有些自主品牌的高端车型,用上了自己研发的V6发动机,数据非常漂亮,但匹配的却是一个反应稍显迟钝的自动变速箱。
当你深踩油门想要超车时,能感觉到发动机已经卯足了劲,动力已经蓄势待发,但变速箱却好像还在“思考”,犹豫着应该降到哪个档位最合适。
就这零点几秒的迟疑,让整个加速过程变得不再酣畅淋漓,感觉就像一拳打在了棉花上,有力使不出。
而像宝马的发动机配上德国采埃孚的8速自动变速箱,那种行云流水的换挡感受,是业内公认的标杆。
那种默契,是宝马和采埃孚两家公司的工程师坐在一起,长期磨合、共同调校出来的结果。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用最好的变速箱呢?
这里面有成本的考量。
一台顶级的进口变速箱,成本可能就要好几万块钱,这对于一台售价十几万、追求性价比的国产车来说,压力是巨大的。
所以,很多车企选择了成本更可控的双离合变速箱。
双离合变速箱换挡速度快,传动效率高,很适合营造运动感,但在低速走走停停时,那种天生的顿挫感又是它难以根除的短板。
这就造成了一个尴尬的局面:发动机再强,也可能因为变速箱在特定工况下的表现不佳,而让整体驾驶体验打了折扣。
再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时间的考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耐用性和可靠性。
新车的时候,大家的状态都很好,几乎感觉不出太大差别。
但当一辆车跑了五年、十年,行驶了十万、二十万公里之后,真正的差距就显现出来了。
这也是很多老师傅常说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我们偶尔会听到一些案例,比如某款国产车的车主反映,车子开了几万公里后,发动机的一些密封件就开始老化,出现渗油的现象;或者是一些内部的金属件,因为材料工艺和热处理的细微差别,在长期使用后出现了磨损超标的问题。
这些问题虽然不一定普遍,但相比那些有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的合资大厂,我们在长期可靠性方面的口碑积累,确实还需要时间。
这背后的差距,往往体现在那些我们看不见的细节里。
比如,发动机内部的一个小小的橡胶密封圈,丰田或者大众可能会用经过百万公里级别验证的特殊配方材料,能保证在各种极端温度下长时间保持弹性;而一些新晋品牌可能在这方面经验不足,材料选择上稍微欠缺,短期内没问题,时间一长就可能老化失效。
这些都是需要通过海量用户数据和漫长时间来不断改进和验证的。
合资品牌用几十年建立起来的这道“护城河”,正是国产车需要奋力追赶和跨越的。
不过,说了这么多差距,也绝不是要唱衰我们自己的汽车工业。
恰恰相反,当历史的车轮驶入新能源时代,一个前所未有的“换道超车”的机会出现了,而我们的国产品牌牢牢地抓住了它。
在混合动力这个全新的赛道上,游戏规则被彻底改变了。
以比亚迪的DM-i混动技术为例,它巧妙地改变了发动机的角色。
在传统的燃油车里,发动机是个“全能选手”,从起步到高速,什么活都得干,所以很难做到面面俱到。
但在DM-i系统里,发动机在大多数时候变成了一个“专职发电工”,它不再需要直接驱动车轮,只需要在自己最省油、最高效的转速区间安静地工作,为电池充电。
而起步、堵车这些最耗油、最考验平顺性的工况,则完全交给了反应更快、输出更平顺的电动机来处理。
这么一来,前面提到的低速顿挫、动力响应慢等传统燃油车的调校难题,就被电动机的先天优势完美地化解了。
最终的结果就是,一台车长近五米的中型轿车,在不充电的情况下,百公里油耗也能低到四升以下,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
还有吉利、长城等品牌推出的多档位混动专用变速箱,也解决了传统日系混动在高速状态下动力偏弱的问题。
当战场从“纯内燃机”的单项比拼,切换到“油、电、控制系统”协同作战的团体赛时,我们在电池、电机、电控技术上积累的优势就完全展现了出来。
这不仅仅是追赶,在很多方面已经实现了领先。
所以,虽然在传统燃油车的一些精细化调校和长期可靠性上我们仍需补课,但在混合动力这条全新的赛道上,国产品牌已经打出了自己的王牌,真正开始引领潮流。
这场汽车工业的百年变局,最终的评判者,还是我们每一位握着方向盘的消费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