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港那天真吓人,阳光映着一艘超大滚装船缓缓远去,船名安吉安盛。这船长有400多米,差不多三个足球场,加上宽度和高度,占据的水面都能让人多看两眼。装了七千多辆国产电动车,身价不逊于一个大型城市的汽车公园。销售小王当时在码头天天盯着这批车,你说,这船能装这么多车,能不能保证每辆车都没事?我问他,放心吧,船上传感器多得像监控室,用得着的都装上了。
传感器这一块很关键。大家都知道,车从工厂发出来到客户手里,中间一多道工序,动辄得等个几天到几礼拜。以前我们造车时候,外运环节几乎是个黑盒子——谁也不知道车在船那个仓里、那排,晃没晃,底盘受没受力。现在这船装了上百个传感器,还有自动记录设备,发动机状态、电池温控、运输震动,实时在岸上数据中心显示。其实我没想到这技术上还能有这么多细节,刚翻笔记,记得去年调研时,厂家和物流公司之间都靠打电话催进度,现在全靠数据交接,精准到哪条缆绳多拽了几次,防震器软硬调节都能反馈。
说说成本,这点最让人眼红。你知道,一辆车物流费占多少吗?主流车型平均能占到车价的8%到12%(体感,样本少),新能源车运费反而还高,因为装卸得小心翼翼。以前中国车企出口全靠租别国大船,排期紧、价格高,旺季时物流折腾得头疼。现在安吉安盛这类国产船满打满算,成本降了25%左右,船期也更稳定。一位供应链负责人和我吐槽,要不是自己有船队催着发车,真没法敢保证准时,这直接影响海外客户体验。
不过我自己先前一度想,光有大船能用吗?其实运输只是链条一环,新车质检、装箱过程也很重要。结果北京朋友小张说了句:你没看到,我们仓库那边车子到码头后,专门设了检车区,拆箱后还得做底盘检查,发现细微划痕立马挡下。哪能作假进口,欧洲那边比淘金还仔细。这事我之前没重视,自己偏激了点,忽略了物流环节里的质量保证,确实运营成本上升不少,但价值链升级了。
对比一下日韩、美欧车企。美国那边,特斯拉供应链虽然慧眼识珠,但运车全依赖外租船只,运费据说比中国多20%。丰田也没自己的海运船队,疫情那两年船舱供不应求,电动车出货被迫延后,销量差距反映出来。欧洲的雷诺、宝马甚至自己码头都不够用,白白排队等待,价格攀升,客户还得买单。最近跟欧洲进口车行聊,他们很直白,我们也想快,但港口排队、码头效率低得让人抓狂,能不能早点让中国船直接到门口?(这段先按下不表)
顺便说下,我刚翻了下相册,里面还有视频,码头那天有工人讲:这船未来还不是单纯运车,它能成移动电站,给港口或者海上风电供电。感觉这不单是单纯输车,还是个能源转型标志。去年欧盟宣布碳关税,绿色运输如抓紧不跑,出口势必受限。中国提前布局氨燃料和甲醇作为船燃料,排放标准甚至比国际规则还严,这差距未来可能更大。
大家别怪我刚才说中国车企都能自己一条龙,实际情况没那么理想。那些中小车企,订单少、规模小,说不定还在外面找船租,处理物流缩水。别看几家主力军船队启动,层面挺高,底层供应链其实还很不稳定。不少经销商私下跟我说,我们也想享受低成本物流,但船班和仓储还得靠大公司,利润没啥滴水。我心里想,这或许是竞争的新战场,谁的船队更多更完善,谁先抢占海外。
细算一下利润,4000公里海路运输,每辆车平均船运费2000元人民币,能节省四分之一等于500元一辆,放到500万辆出口量上头,光船运成本一年能下降二十五亿元人民币,这数字实在令人咋舌。你说,这算不算一次彻底的游戏规则改变?
其实我心里还有个没细想过的猜测,不知道会不会引发连锁反应——随着中国造船技术成熟,以后这些船不光运车,能不能变成移动数据中心?毕竟现在车都智能化了,数据中心搬海上,减少大陆压力,给全球布局又添一张王牌。是不是挺酷?但这也得看能耗和稳定性,技术风险不少。
说说欧洲那边,葡萄牙、比利时港口成了重要节点。业内人士跟我透露,他们合作建立了全链路的物流网络——车从中国工厂直接到港口,再到海外展厅,中间衔接比以前顺畅多了。我猜,大部分买中国新能源车型的用户可能没太留意这些物流细节,但这才是核心竞争力的来源,试问谁不想买块价格公道、交货快的车?
我就常想,如果有一天中国电动车跟原材料一同在海上换装新能源动力,环节更短,成本更低,这将对全球汽车版图带来什么震动?眼下,船一开,货一到,这种默契和信任逐步建立,买家心里踏实了才是关键。你怎么理解这背后的信任感?
想象一下,将来如果物流全面自主了,甚至实现按需发货,欧洲车企还会不会有立足之地?还是市场真的正在往中国倒过去了?这里还有很多乱七八糟的变量,咱们留点想象空间。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