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时电量97%,表显续航608公里,最后到达电量只剩13%,续航表显剩84公里,实际跑了320公里。听起来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吧?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算了下大致的续航缩水情况:608减84,是524公里的续航差额,但是实际只跑了320公里,折合下来,续航缩水到了61折。那车子耗电是20.3kWh/百公里,感觉还算合理,毕竟东风日产N7,从北京到沽源的路大多爬坡,这种路况本来就很吃电。
我一个朋友,在店里修理电动车,他跟我说过:电池续航这种事,山路爬多了,数字能信多少啊?我当时还不太信,结果亲身体验一下,确实不是吹的——表显飘忽,实际反馈差很多。这个东风日产N7,厂方说是三元锂电池,灯光显示表显一套算法得出来的结果,实际上随路况和电池温度变化很大。
这续航缩水让我有点小恼火。一般咱们聊车,厂商说是600公里还能放心跑,其实自媒体圈和用户体验都知道,有个环境因素得扣点,山路、气温、负载,那幅度至少掉30%。但这次看来是缩水明显得多,超出常规判断。刚开始我还觉得是我算错了,后面反复对比地图里距离,还有导航的里程,才确定数据没错。只这电量剩余的84公里表显估计是给了车主个心理安慰吧,你说实际能跑多少?半数?没人敢信。
顺道插个我上次去贵州的经历,跑高速顺风车速120,那个车(也算同价位电动车)续航表显缩水没这么明显,能跑大概七八成的标称数。是不是爬坡真的那么影响电耗?如果你生活在平原地带,可能感觉不太明显。这让我想到,表显续航设计其实就是给你心理预期的,做营销用的中间值,对吧?废话,其实是厂商都怕你一开始没信心,跑了几十公里电量掉得快吓着你。
说回我坐的那辆N7,早上出发,显示还能跑600多公里,车主还跟我说,这电池状态挺新的,应该没有亏电。可20.3kWh/百公里的平均耗能,确实高于厂方宣称的理想工况(估算纯市区可做到16kWh/百公里左右)。我觉得这差距,主要是爬坡+低温影响了电池化学性能。对了,朋友店里老说,冬天电池内部电解液活性下降,电池输出能量会缩水,续航缩水20%-30%是正常,这次遇到秋季,倒不至于这么惨,也许是路况更复杂。
这让我扯开个题外话,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当年铁饭碗的传统燃油车司机,对燃油车剩多少油没那么敏感,也就是说他们惯用加油站做增补,电动车用户则更依赖续航表显,对数字更敏感,这其实让厂商不得不把续航表显设计得好看点。但这就出现了虚假的安心感,真的跑起来,心理落差太大,粗心车主很容易误判路线和续电需求。
不确定是不是我的主观感受,感觉N7的电池管理系统(BMS)对电池温度的估计有点滞后,像是表显耗电没有和实际用电即时匹配上。可能车子软硬件还得调教,这边是猜测,毕竟没厂方数据,自己推测有点薄弱。你说,这车真的能做到600公里纯电续航吗?或者厂家说的600公里续航是理想条件下的结果,更像实验室数据?实验室和实际路况能差成这样,也叫太大了。
我还特地问了卖这车的销售,销售的回复挺有意思——咱们这车续航数据是在某种标准测试下出的理论值,属于最优工况。实际开的话,您没法保证一样。爬坡山路、冬天冷风刮,电池耗电快也是情理之中。他老实说这话,让我有点惊讶,毕竟销售大多喜欢吹嘘盘子,但至少在这儿给我说了实话。
顺便说一句,我的朋友买了同价位的蔚来老款,纯电续航实际也比标称少20%-25%,但剩余电量和续航表显的误差没那么明显。那差距,你说是BMS算法差,还是电芯质量不同?供应链角度看,可能是东风日产采购的三元锂电芯特性不强,或者管理系统算法不够稳。研发部门估计一开始没考虑太多爬坡工况,这种路况实在复杂,难以一刀切。
这里有个点,我觉得值得说,是电池管理系统的设计哲学。有点像你给家里水管装了个流量表,但水压忽高忽低,管道破损漏水,流量数据也不准。厂商写软件算法试图补偿这些差异,但底层硬件如果不扎实,软件是补不了多少的。
我有点嫌麻烦,每次这样的续航缩水事件,总是要跟用户解释为什么不一样,跟销售沟通数据背后的逻辑,跟修理工了解电池状态,甚至自己挨刀尝试跑一趟。这活累,但不得不做,毕竟车主的期待已经高到一定程度了。
想到这里,我猜测,未来几代电动车续航表显,应该会引入更多路况动态调整和个性化预警,告诉你当前模式下,实际可跑XX公里,而不再是死数字。只是,目前还在摸索阶段。你觉得这事有戏吗?
顺带问个比较天真的问题,大家对续航缩水的容忍底线大概是多少?是30%?50%?或者更少?说真的,这个比例收不收得住,直接影响买家决策,对吧。
出发时东风日产N7显了608公里,实际跑320公里加上电量剩余表显的84公里,心算大概差200公里的死差距,这到底是电池不行,还是算法太乐观?后面我准备开去坝上草原,看看不同地形下续航会不会更靠谱点。(这段先按下不表)
你们开电动车时,有没有遇到过表显续航跟实际差特别大,慌不慌?有啥好招数能帮忙判定真实续航?我倒是开始学着边开边核算,用APP和地图比对,尽量减少懵圈。
总感觉,电动汽车续航这事儿,未来非常有戏,又很现实,就是没那么简单。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