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摩托车热起来了,政策松绑与产品升级双轮驱动,需求爆发叠加产业链全面共振促发展

说实话,这波摩托车热起来,我一开始还有点懵。毕竟过去几年,大家眼里摩托车基本等于老黄牛,低端、吵闹还老故障。但数据摆在这呢,2025年1到8月,全国摩托车销量蹿到1434.81万辆,同比涨了9.61%,这回是真的热了。

我跟一个做摩托车销售的朋友聊天,他说:限行松了之后,活儿明显好干了,客户看车的时候都兴奋,你能感受到他们那种‘终于解放了’的心情。他说的放宽限行,是真的有政策支撑,比如通辽那边不仅取消晚上禁行,还把时间灵活调整,方便大家出行。我猜这简单粗暴,就是像打开了闸门,数年的潜在需求被一口气释放,类似买家等着买菜,突然市场端全都开着门。

最近几年摩托车热起来了,政策松绑与产品升级双轮驱动,需求爆发叠加产业链全面共振促发展-有驾

但别以为这只是政策的功劳。国产摩托车这两年升级简直翻天覆地,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极核那个品牌销量暴涨,AE4车型首发4小时,就突破了5000万的销售额。这价格和性能拼得过同级电动车,甚至有电池、智能互联等智能配置,变成了年轻用户的新宠。以前摩托车给人的印象是噪音大、油耗高,现在人家既环保又省钱。这不禁让我想,那些质疑摩托车能否跑出城市固有形象的人,可能又得重新审视这个市场了。

智能配置成了大势所趋,但实际用起来怎样呢?前几天问了修理厂的一哥们,他叹气说:智能功能嘛,倒是有人买,但日常维护成本还是让不少老车主犹豫。这玩意坏了也难修,替换件还贵。这让我突然意识到,虽然产品升级抢眼,供应链体系却没那么完善,维修与保养的门槛还挺高。供应链跟做菜类似,主料弄好了,佐料和配饰没跟上,整体味道还是打折扣(这段先按下不表)。

最近几年摩托车热起来了,政策松绑与产品升级双轮驱动,需求爆发叠加产业链全面共振促发展-有驾

价格呢?中端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价格大概差500到1500元不等,范围挺宽,取决于配置和品牌。我打个粗糙的心算,比如一辆1.2万元的摩托车,油耗成本按每百公里0.5升油算(体感数据),6元左右,日常通勤月均成本不到30元,这和电动车养护费相差不大,还能远行。这样一比,买车的成本比我之前想象低多了。

一线研发的朋友跟我聊,开发一款新车型,跟写app有点像,你功能设计好,交给供应商写代码,但硬件换了几家,零件没跟上,最后产品就卡壳,经常被逼改来改去。摩托车厂家的供应链更复杂,因为零部件来自全球多地,几个零件上的不协调,就会导致整车推迟上市或者成本上升。用个生活类比,这像做饭,肉买新鲜了,配菜却坏了,那一道硬菜就泡汤了。

最近几年摩托车热起来了,政策松绑与产品升级双轮驱动,需求爆发叠加产业链全面共振促发展-有驾

然后说说用户心态。我觉得年轻人买摩托车,不光是为了通勤,更多的是想彰显个性。有次在市区,碰到一个骑着极核AE4的年轻小伙,我们还打招呼,他说:我喜欢这车,因为它酷,朋友圈都说好看,还能跟骑行俱乐部的朋友玩。这社交属性其实越来越明显,短视频也带火不少车款。顺便问问你们觉得,摩托车是不是也成了新的潮玩?

不过我刚才说摩托车环保,也得稍微纠正一下,虽然新能源车型多了,电摩比例在升,但燃油摩托依然占了半壁江山。这里的环保优势没那么绝对,更说不上完全替代汽车,对吧?这背后的供应链升级、充电基础建设,也远没达到卖完产品即卖未来的程度。我猜这块还有很长路。

最近几年摩托车热起来了,政策松绑与产品升级双轮驱动,需求爆发叠加产业链全面共振促发展-有驾

出口方面表现得也挺猛,2024年出口增长37.9%,2025目前又涨了30.38%(估算值)。这说明不只是国内热,国际市场也相当看好中国的摩托车制造。朋友说市场拉动双轮驱动,生产工厂忙得不可开交。但有意思的是,出口多了,国内维修配件供应是否会变紧张?这点我还没细想过。

最后说个我自己觉得挺烦的小细节。买车的人经常问保值率,我试着简单算了算,摩托车头一两年贬值大概20-30%,三年下来差不多50%(样本少,别太当真),比起汽车便宜多了,也没那么心疼。你们平时开摩托车,有没有特别在意这个?

最近几年摩托车热起来了,政策松绑与产品升级双轮驱动,需求爆发叠加产业链全面共振促发展-有驾

咋说呢,摩托车市场突然热了,是多因素叠加的结果,政策松绑、产品升级、用户需求增多和供应链联动,其实都不能单独看。未来这波热潮还会怎么演?到底能持续多久?或者说,摩托车的使用体验,哪块最影响大家的选择?这才是我挺关心的活儿。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