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发布增程X9,比亚迪坚守插混,市场格局将变?

最近的汽车市场可真是热闹,特别是新能源领域,技术路线的讨论就没停过。

这不,一直以来被大家看作是“纯电派”坚定份子的小鹏汽车,突然推出了它的首款增程车型——小鹏X9,一下子就在网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很多人就开始琢磨了,你看,连何小鹏都开始说“真香”了,那在国内新能源市场里一直把插电混动玩得风生水起的比亚迪,会不会也动摇了?

它会不会也放弃自己那套“小电池、大油箱”的DM-i技术,转而投向“大电池、大油箱”的增程怀抱呢?

小鹏发布增程X9,比亚迪坚守插混,市场格局将变?-有驾

这事儿确实值得咱们好好聊一聊。

首先,咱们得看看小鹏X9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车,为什么能引起这么大的关注。

这款车的参数确实很亮眼,它装了一块63.3度的磷酸铁锂电池,这个电池容量,已经比市面上不少入门级的纯电动车还要大了。

同时,它还有一个60升的油箱。

这两样东西加在一起,效果是惊人的:只用电,它能跑452公里,这个续航里程,对于绝大多数在城市里上下班的人来说,充一次电用一个星期都绰绰有余了。

如果需要出远门跑长途,把油箱加满,它的综合续航里程能达到1602公里。

这是什么概念?

从北京开车到广州,理论上中间都不用进服务区加油或者充电。

再加上它支持的800V超快充技术,充电速度也很快。

可以说,小鹏X9几乎把目前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所有痛点,比如续航焦虑、充电慢等问题,都考虑进去并给出了一个看起来非常完美的解决方案。

小鹏发布增程X9,比亚迪坚守插混,市场格局将变?-有驾

小鹏汽车的负责人何小鹏自己也说了,做这个选择,不是因为以前坚持纯电是错的,而是市场环境变了,用户的需求在那摆着。

现在还有大量的车主开的是燃油车,他们想换新能源车,但心里又对纯电车的续航和充电问题犯嘀咕。

增程汽车就像一座桥,能让他们很平顺地从油车时代过渡到电车时代。

它开起来和纯电车一样安静、平顺,用电的成本也低,同时又彻底没有了里程焦虑。

所以,小鹏推出增程车型,是一个非常务实、非常懂得变通的市场策略,是主动去适应和满足更广大消费者的需求。

好了,现在我们把目光转向比亚迪。

一提起比亚迪的混动车,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的DM-i技术,那套能把亏电油耗做到百公里两三升的系统,确实厉害。

很多人就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印象,觉得比亚迪肯定会在这条技术路线上一直走下去,对于增程这种在一些人看来结构相对简单的技术,可能根本看不上眼。

但如果真这么想,那就把比亚迪想得太简单了。

实际上,比亚迪从来没有说过自己绝对不做增程技术。

恰恰相反,比亚迪不仅做了,而且还用在了自己最高端的车型上,比如百万级的仰望U8和U7。

小鹏发布增程X9,比亚迪坚守插混,市场格局将变?-有驾

这就让人好奇了,为什么在高端车上用,而在更大众化的车型上却坚持用DM-i呢?

这里面的门道,其实体现了比亚迪对于技术应用的深刻理解。

我们拿仰望U8这台车来举例。

它最核心、最引以为傲的技术是“易四方”平台,也就是四个轮子分别由四个独立的电机来驱动。

这种设计能让这台庞大的越野车实现原地掉头、横向移动这些听起来很科幻的功能。

要实现这些高难度的动作,电脑必须对每个轮子的转速和扭矩进行极其精确和独立的控制。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这个时候,有一台发动机通过传统的传动轴直接连到轮子上,那就像四个正在走钢丝的杂技演员,你突然用一根硬杆子把他们连起来,他们还怎么可能做出精准的独立动作呢?

所以,为了保证“易四方”平台功能的实现,发动机绝对不能直接参与驱动车轮。

那发动机能干嘛呢?

唯一的出路就是老老实实地在后面当一个发电机,只负责发电,把电供给电池和电机。

这,就是增程模式。

小鹏发布增程X9,比亚迪坚守插混,市场格局将变?-有驾

所以你看,比亚迪在仰望U8上选择增程,不是因为它觉得增程技术有多时髦,而是为了实现“四轮独立驱动”这个核心功能,增程是唯一可行的技术方案。

这叫“为功能选择技术”。

而且,比亚迪的增程系统也并非简单的“发动机+发电机”。

仰望U8上那台2.0T的发动机本身性能就很强劲,发电效率也很高,再配合比亚迪自己研发的一整套智能发电控制策略和高效的电控系统,才能让这台重量超过三吨半的大家伙,跑出百公里3.6秒的加速成绩。

同样,在仰望U7上,也是为了在前机舱里放下复杂的动力和悬挂系统,采用了类似的增程架构。

聊到这里,我们大概就明白了,比亚迪并非固执地排斥某项技术,而是会根据车型的定位和需要实现的功能,来选择最合适的技术方案。

在需要极致操控和特殊功能的顶级车型上,它会毫不犹豫地使用增程。

那么,在它销量最大的那些主流家用车上,比如秦、宋、唐这些车型,为什么又坚定地使用DM-i插电混动呢?

这就涉及到那个很多人都问过的问题:比亚迪自己就是做电池的巨头,为什么在自家的插混车上,电池容量给得那么“小气”,普遍都只有一两百公里的纯电续航,不像现在很多新势力动不动就上到三四百公里?

这其实正是对比亚迪DM-i技术核心理念的不理解。

比亚迪造车的根本逻辑,不是简单地堆砌硬件,而是追求整个动力系统的综合效率最大化。

小鹏发布增程X9,比亚迪坚守插混,市场格局将变?-有驾

他们的工程师团队想的不是“怎么装一块更大的电池”,而是“如何让每一滴油和每一度电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DM-i技术和普通增程技术最大的一个区别在于,它多了一种“发动机直驱”模式。

在城市里中低速行驶时,它和增程车一样,主要用电,发动机在需要的时候启动发电,保证了平顺性和低油耗。

但当车辆跑到高速公路上,需要长时间稳定巡航时,情况就不一样了。

这个时候,是内燃机效率最高的区间。

DM-i系统就会很聪明地让发动机绕过电机,直接通过离合器连接车轮来驱动车辆,能量传递的路径最短,损失也最小,所以高速行驶时特别省油。

而增程车在高速上,能量需要经过“燃油-发动机-发电机-电池/电机-车轮”这样一个相对漫长的转换过程,能量损失会更多一些,所以高速油耗往往不是它们的强项。

所以,比亚迪坚持在主流车型上使用DM-i,是因为这套系统用一块相对较小、成本更低、重量更轻的电池,就实现了对绝大多数用车场景的高效覆盖,既保证了城市通行的低成本,也解决了长途高速的燃油经济性。

这是一种追求极致平衡和效率的体现,也是能将整车成本控制下来,让更多普通消费者买得起、用得起混动车的关键。

如果只是简单地加大电池、取消发动机直驱,那比亚迪的技术优势也就无从谈起了。

总的来看,无论是小鹏拥抱增程,还是比亚迪坚守DM-i为主的混动路线,其实都是基于对市场和用户的深刻洞察后做出的不同选择。

小鹏看到的是从油车转向电车用户的“过渡需求”,用大电池增程这种简单直接的方式来消除他们的焦虑。

而比亚迪则看到了用户对“全场景低成本出行”的根本需求,用一套更复杂的系统逻辑,在成本、效率和体验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

这两条路没有绝对的谁对谁错,都是中国汽车工业在技术探索中走出的不同路径,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给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