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新能源汽车的讨论可以说是热火朝天。
大家在买车的时候,心里头总是有那么几个绕不开的坎儿:买纯电车吧,平时上下班是省钱,可一到逢年过节想回个老家、出个远门,续航焦虑就跟个紧箍咒似的,一路上都得盘算着哪儿有充电桩;买纯油车吧,动力足,加油方便,可眼瞅着油价起起伏伏,每天通勤的开销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就在大家左右为难的时候,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也就是咱们常说的插混,慢慢走进了大家的视野。
这种车,既能充电用电,又能加油用油,听起来像是两全其美的选择。
但它真有那么好吗?
充电是不是很麻烦?
跑长途油耗到底低不低?
智能驾驶靠不靠谱?
这些问题,恐怕是很多人心里的疙瘩。
正好,有位车主今年7月份提了一台比亚迪宋L DM-i,具体是112公里续航的超越型,落地价格在14万出头。
他用一个月的亲身经历,跑了2100多公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真实、非常接地气的参考样本,咱们正好借着他的体验,把插混车这点事儿给掰扯清楚。
先说说大家最关心的日常使用成本问题。
这位车主的情况可以说非常具有代表性,他每天上下班通勤,公司楼下恰好就有充电桩。
这就给他创造了一个极度便利的用电环境。
他的日常就变成了这样一幅图景:晚上下班到公司地库,把车停好,随手把充电枪插上,就跟咱们回家给手机充电一样自然,然后就锁车回家了。
第二天一早来上班,车子已经是满电状态,又能精神饱满地跑上一整天。
这种“家门口”式的充电体验,基本上就把所谓的“充电麻烦”给化解了。
关键是,成本低得惊人。
据他自己统计,这一个月里,他总共充了大约10次电,每次充电的费用大概是15块钱,一个月下来,总的电费支出就是150块钱左右。
这150块钱,支撑了他大约1000公里的纯电行驶。
咱们来做个简单的计算,150元跑1000公里,平均下来每公里的花费才一毛五。
这是什么概念?
现在坐个公交或者地铁,一个来回可能都得十块八块了。
如果换成一辆普通的家用燃油车,咱们就算它百公里油耗8升,油价按8元一升算,跑1000公里需要640块钱的油费。
这么一对比,差距一下子就出来了,每个月光是通勤就能省下好几百块钱,一年下来就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数目。
当然,我们也得承认,这位车主能享受到如此低的成本,得益于他公司有充电桩这个“硬条件”。
如果家里或者单位没有充电条件,需要经常去外面的公共充电站,便利性和成本可能会有所变化。
但这也恰恰说明了插混车型的定位:它给有一定充电条件的用户,提供了一个能最大化享受电能红利的绝佳方案。
说完了日常通勤,咱们再来看看长途远行。
这才是真正考验一辆车综合实力的时候。
毕竟,车子不只是代步工具,它还承载着一家人出游的欢乐。
这位车主趁着孩子放暑假,策划了一次从长沙到岳阳的自驾游。
这趟旅程,不仅是对车辆续航和能耗的考验,更是对他那台宋L DM-i搭载的智能驾驶功能的一次实战检验。
他开启了比亚迪的NOA高快领航辅助驾驶功能,这套系统给他的感受,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惊喜”。
在高速上,车辆能够非常稳定地保持在车道中央,并且与前车的距离控制得恰到好处,既不会跟得太近让人紧张,也不会离得太远被频繁加塞,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司机在帮你开车。
更智能的地方在于,它具备了一定的“主动思考”能力。
比如,刚过收费站准备汇入主路时,系统会自动打转向灯,观察侧后方没车后,果断并线,整个过程非常流畅,完全不需要人为干预。
在高速上遇到前方有车辆行驶缓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龟速车”,系统并不会傻乎乎地跟在后面,而是会主动判断超车时机,完成一系列变道、提速、超车的动作,大大提升了通行效率。
最让他印象深刻的一个细节,是在准备下高速的时候。
在距离匝道出口还有将近一公里远时,系统就已经开始提前减速,并且稳稳地变道至最右侧车道,整个动作从容不迫,甚至比他自己手动操作还要果断、平顺。
这种带有预判性的操作,让驾驶变得非常轻松,极大地缓解了长途驾驶的疲劳感。
不过,他也提到,目前的智能驾驶系统并非完美无缺。
当遇到一些复杂路况,比如旁边有大货车压着线行驶时,系统会表现出一些“犹豫”,这时候就需要驾驶员立刻接管。
这其实也给我们提了个醒,任何智能驾驶辅助系统,都只是“辅助”,驾驶员永远是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双手不能离开方向盘,注意力也要时刻保持集中。
技术是用来帮助我们的,而不是让我们完全依赖它的。
最后,我们来聊聊这次长途旅行的油耗表现,这也是比亚迪DM-i混动技术最核心的优势所在。
这位车主在出发前,做了一个非常聪明的能源规划。
在长沙市区以及省道那前50公里路段,路况复杂,红绿灯多,需要频繁启停,这恰恰是传统燃油发动机最费油、效率最低的工况,但却是电动机的强项。
于是,他选择用纯电模式跑完这段路,把电池里最便宜的“能量”用在了刀刃上。
等一上了高速,路况变得通畅,需要长时间高速巡航时,他立刻将车辆切换到HEV混动模式。
在这个模式下,发动机会在它最高效的转速区间工作,一部分动力直接驱动车辆,另一部分动力则用来发电,给电池充电。
这样一来,既保证了高速行驶的动力充沛,又为电池进行了补能,为接下来下高速进入市区做好了储备。
他中途在服务区休息,连油和电都没补,就上了个厕所活动了一下。
等到了目的地长沙,车辆的表显油耗仅为3.8L/100km,并且此时电池电量还剩下30%。
在长沙游玩期间,他利用当地的慢充桩给车补了电。
返程前,在岳阳又把油和电都加满了,采用同样的策略返回。
到家后去加油站一算,实际加油量折算下来的油耗也就在4L/100km左右。
要知道,这可是一台满载着一家人、全程开着空调的SUV跑出来的成绩,足以让很多同级别的日系、德系燃油车都望尘莫及。
这背后,正是我们中国品牌在混动技术上厚积薄发、不断创新的结果。
它不再是简单的油和电的叠加,而是一套高度智能的能量管理系统,它会像一个聪明的管家,根据路况和你的驾驶意图,来决定什么时候用油、什么时候用电、什么时候油电一起上,最终实现整体能耗的最低化。
可以说,这位车主的这一个月用车体验,生动地展示了一台优秀的插混车型,是如何在日常通勤和长途旅行之间找到完美平衡的。
它用实实在在的数据告诉我们,花十几万买一台我们中国自己品牌的插混车,真的可以做到既省钱、又智能,还完全没有续航焦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