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漉漉的地砖上,落着一只烟头。外面刚下过雨,七月的热气还未彻底消散,刚进车间就被一种混杂着机油和金属的新鲜气味呛了个正着。车门一排排地亮着新漆,站在这片厂房里,我突然想到江淮最新的业绩表,和现实一样,看起来光鲜,咬一口才知涩味。
我划开手机,把江淮汽车2024年上半年的财报翻了个底朝天。营收193.6亿,下降9.1%——这数字乍一看还有点分量,毕竟同行里也不乏更惨的。但把页面一滑到底,利润-7.73亿——这个红字像是账本上的一道深沟。再往下看,扣非净利润-9.16亿,跌了1096.63%。亏得这么狠,页面仿佛都要掉色。我忍不住想了一下,如果让车间大哥来报表,可能一句“亏到裤衩都没了”,比任何财报用词都到位。
“为什么会这样?”很多人这么问。我可能会反问一句,“如果你准备拿全部身家,干一票大的,敢不敢…先亏一阵?”本质上,这事儿跟江淮决心砸钱冲高端没关系——有人会羡慕赌徒翻本一刻的刺激,但大多数时候,翻车才是常态。
江淮跟华为合作,造“中国迈巴赫”——尊界S800,投入骤然拉满。研发、厂房、设计中心都不手软,他们的算盘是,用华为的光环和自己的生产基础,把“高端自主品牌”这块蛋糕生生啃下一角。问题是,蛋糕还没端上桌,材料钱已经欠账满满。尊界S800六月底才交付,前期巨额投入完全没反映在财报收入。不过这跟房地产行业“现在卖地、未来交房”倒有点异曲同工——先画个饼,后补热量。
说句现实点的,中国国产汽车近几年集体上演“欲戴皇冠,必承其重”的剧本:旧车卖不动,新车投入大,造新能源要技术、要渠道、还得要点命。谁都想复制赛力斯和华为合作的“问界神话”,毕竟问界销量刷屏,市值飞天,看起来只要和华为合作,就能“咸鱼翻身”。可现实里,轮到谁都不那么容易。
百万级定价、华为傍身、厂房升级、设计革新……江淮这把是梭哈。定价70.8—101.8万,拍着胸脯喊“国产迈巴赫”,外头看着幌子都拉满了。说实话,我对国产车没什么天然同情,也习惯看它们从“工业学徒”摸到今天。但数据面前,喊得再响,还是要算算盘。你看,这种价位6月底才上市,67天就大定破万台,听起来确实“膨胀”得不像话。拿迈巴赫S级对比,一年也就是一万多辆,还号称“第一名”。
但数据好看和账上能不能回血,是两回事。常在一线看案子,我最怕“前菜热闹,后厨心虚”。一个产品前期定单再多,能不能兜得住售后、口碑、供应链、品牌持续溢价,才是生死分水岭。别看问界和华为这几步棋,背后也少不了被时间啃咬的隐痛。
很多人以为,和巨头合作等于吃上定心丸,但市场嘴里的“定心丸”,嚼起来其实更像速效救心丸——来的快、去的也快。华为的赋能本质在于把品牌格局和智能化、渠道能力整合打包贴上去,短期内足够洗脑,长期却得看底子。江淮这次有点像牌桌上的新人,拿着别人的光环给自己买底牌。但听说过“借光生暖,借钱不还”吧?热度顶多维持一阵,大风过后还要自己站稳。
这些年看传统车企转型,总有一些似曾相识的套路:关停并转、贴大牌、砸重金建队伍。干部大会上调门很高,路演PPT画得山花烂漫,但许多企业死在转型路上,不是死于方向,而是死于节奏和自以为聪明。把几十年来传统制造积蓄的家底一口气甩出去,期望一战封神,只能说是“肉身渡劫”,仙丹听天由命。
我向来不喜欢“救命”这种说法。华为能救江淮吗?这问题就像问急诊值班医生,“你能救所有急性心梗病人吗?”专业的回答是,“尽力而为,亡者自知”。对车企来说,外部力量充其量是插管打药,病根还要自己医。江淮想靠“尊界”实现品牌与利润的跃迁,短线可能有效,长线里还有技术迭代、产品生命周期、供应链稳定性、外部市场定位等等考验。
说到底,我更在意这个故事的后半段。和华为合作带来的10,000台定单固然刺激,但无数国产高端品牌的案例已经说明——一款爆款不是救命稻草,而是优胜劣汰的大筛子。行业的铁律是:前期投入疯涨,有没有持续交付能力?品牌溢价立住了没有?明年还能这样闷声大卖吗?
江淮能不能真正“脱胎换骨”,还是沦为“有幸当过一次中国迈巴赫”的前浪,这些都还是未知数。反正这个行业,比拼的不只是脑子里叫嚣的“野心”,还要看肚皮里能扛的“苦胆”。
如果换你来写这个故事,你会怎么看?假如你也是赌注里的一个,愿意相信“加持”能改变命运,还是更信自己手里的分子刀?这年头,行走在国产车的破浪尖上,比破案更惊心——你以为一切尽收眼底,其实只是案发现场的开头。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