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最近车圈最魔幻的新闻,不是谁又降价了,而是威马,一个在ICU里躺了快两年的哥们,突然坐起来说要跑马拉松,还要拿冠军。
9月初,威马发了个什么《致供应商白皮书》,洋洋洒洒,那气势,三体人看了都得气活过来。说自己不仅找到了新金主,工厂马上就要冒烟了,欠的钱也在想办法了,还甩出一张五年成仙的规划图。第一步年产10万辆,第二步干到40万辆,顺便把IPO的场子热一热,最后一步是2030年,百万年产,千亿营收,直接白日飞升。
这PPT做的,太阳看了都要一个趔趄。这已经不是卷土重来,这是秽土转生。
这背后站着的,是一个叫宝能的神秘力量。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宝能老师不装了,摊牌了,就是他要给威马注入真气。但问题是,一个ICU里的病人和一个自身难保的法师,凑在一起能干啥?这不是双修,这是俩人抱团取暖,指不定谁先把谁的阳气吸干了。
这根本就不是在造车,这是在做法事!
第一个不信邪的,就是那些被欠了一屁股债的供应商,或者我们现在应该叫他们,债主。
我找了个跟威马深度合作过的老哥聊,他一听威马的百万豪言,差点把喝下去的茶喷出来。他说,现在这个修罗场,年销四十万是活下去的底线,一百万那是能上桌跟大佬掰手腕的资格。威马现在是什么?是刚从土里爬出来,身上还带着泥,别说上桌了,连餐厅的门都摸不着。
信任这玩意儿,就像压缩毛巾,丢水里一次就没了。供应商们的心早就被伤透了。
那位老哥语气很决绝:“就算他现在把钱全还我,再拿个新合同来,也必须先打全款。一个坑,我总不能自己刨刨土再跳一次吧?”
这就是现实。现在的威马,在供应链那里已经没有信用评级了,只有风险评级。因为所有人都知道,你那点儿规模,根本拿不到有竞争力的采购价,跟你合作,等于自带Debuff。之前那些库存件,大家捏着鼻子打折卖给你,那是为了回点血,少亏点算点。但你要专门为你开一条产线?朋友,先把钱摆在桌上,我们再谈理想。
至于那个所谓的化债方案,听起来更像是一种行为艺术。据说小额全还,大额按比例打骨折,每家比例还不一样,跟开盲盒似的。债主们为什么接受?因为不接受,可能连骨折的机会都没有了,那点钱就真的变成了历史文件。这哪是商业谈判,这就是赤裸裸的“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的掀桌子式绑架。
所有人都被拖进了这个泥潭里。
而那个新来的金主宝能,到底是救星还是另一个更大的坑?
宝能老师在汽车圈的名声,那叫一个典中典。自己一身麻烦,被执行的金额我数都数不过来,怎么看都不像是一个能沉下心来干实业的样子。他看上威马,图啥?图威马那几款三年前的车型吗?别逗了。
他图的是那张“准生证”,那张越来越稀缺的新能源造车资质。自从小米拿到最后一张门票后,这个大门基本就焊死了。宝能想进这个赌场,就得找个有门票的壳。于是,躺在ICU的威马就成了他的目标。
说白了,这更像是一场投机。一个想借壳上市,一个想借尸还魂。两个心思活络的人凑在一起,总让人觉得他们不是想把餐厅做好,而是想研究怎么把餐厅的装修材料拆了卖钱。汽车这个行业,最怕的就是这种心态,它需要的是长期的、甚至有点愚蠢的投入,而不是捞一笔就走的闪电战。
写到这里,我突然感觉威马这个事儿,已经不是商业问题了,它更像是一种行为艺术,一种关于“头铁”的行为艺术。
就算钱和资质的问题都解决了,最核心的产品呢?
威马现在能拿得出手的,还是那个W6和E5。讲真,我作为一个真的开过不少电动车的中年人,这两款车放在2021年,可能还算个角色。但现在是2024年,中国的电动车市场,三年时间,跟换了一个人间差不多。
这三年,是整个行业的降本浪潮。比亚迪这种成本控制大师,已经把价格打到了一个丧心病狂的程度。秦PLUS卖7万多,它不是来赚钱的,它是来把桌子掀了,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放过。大家都在拼命优化供应链,优化产线,把成本压到极致。而威马,完美错过了这一切。
这就好比一场修仙主题的吃鸡大赛。人家都已经是元婴期大佬,人手一把神器,各种法术乱飞。威马像是刚从一个时间停滞的秘境里出来,还是筑基期,手里拿着新手村发的铁剑,然后对着全地图喊话:我要打一百个。
同行看了也得傻。
他的车,三电系统、智能座舱,所有的东西都落后了一个时代。现在拿出来卖,就算把价格降到10万,跟比亚迪的秦、五菱的星光比,请问,你的优势是什么?是那份复活的勇气吗?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但问题是,现在谁还爱威马?
更要命的是成本。那位供应商老哥说,就算他给威马降价,也降不到比亚迪那个水平。生产企业的利润靠的是“稼动率”,是规模效应。你一年就那么点产量,产线闲着的时间比干活都多,单个零件的成本能不高吗?成本下不来,价格就没空间,没有价格优势,在现在的个人市场,就是死路一条。
有人说,可以去做网约车啊。拜托,网约车市场早就被几大巨头瓜分干净了,那里的水比个人市场还深,对成本的要求更苛刻,新品牌想挤进去,比登天还难。
最后,PPT里还画了个出海的大饼,说要去泰国。
我只能说,理想很丰满。出海这个事情,不是把车装船上运过去就完事了。你要铺渠道,建工厂,搞售后,哪一样不是拿钱堆出来的?威马现在连国内的债主都喂不饱,哪来的钱去海外当雷电法王?
说到泰国,那地方好吃的确实多。但曼谷的交通,那真是另一个维度的地狱,感觉老头乐开进去都得直接放弃抵抗。
所以说到底,威马这场所谓的“复活”,更像是一场自导自演,给资本市场看的戏。目标喊得震天响,计划做得像史诗。但扒开一看,底下全是空的。没有信任,没有技术,没有成本优势,什么都没有。
所以,威马能复活吗?当然不能。
但在今天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这种“发疯”本身,就是一种博眼球的手段。也许,万一,他们这种荒诞的行为艺术,真的能感动某个眼神不太好的投资人呢?
谁知道呢,毕竟,这个世界有时候比小说还离奇。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