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汽车圈里发生了一件大事,让很多人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那就是德国大众汽车和咱们中国的新势力车企小鹏汽车,宣布了一项非常深入的合作。
这事儿简单说,就是大众以后在中国卖的车,不管是电车还是油车,都要用上小鹏的技术了。
这消息一出来,网上讨论得非常热烈。
很多人都在问,大众不是世界级的汽车巨头吗?
怎么反过来要用一个年轻的中国品牌的技术了?
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给大家好好聊清楚。
首先,我们得明白这次合作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根据官方发布的消息,小鹏汽车将把自己最核心的“电子电气架构”技术,提供给大众汽车使用。
这个“电子电气架构”,听起来可能有点专业,但理解起来并不难。
您可以把它想象成一辆汽车的“大脑”和“神经网络”。
过去的老式汽车,车里的各种功能,比如空调、车窗、音响等等,都像是分散的小作坊,各自有一个小电脑(ECU)管着自己的一摊事,互相之间沟通起来很费劲,效率也低。
所以我们以前买的车,功能基本是固定的,想升级一下导航地图都得去4S店用光盘,非常麻烦。
而小鹏开发的这套新架构就不一样了,它像一个高度集成的中央超级大脑,用少数几个高性能的处理器,统一指挥和管理全车所有的电子设备。
这样做的好处非常明显,首先是反应速度快,车机系统用起来就像我们手里的智能手机一样流畅;其次是功能可以不断扩展和升级,车企可以通过网络远程推送更新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OTA),让你的车能像手机更新系统一样,不断增加新功能、修复小问题,实现“常用常新”;最后,由于硬件集成度高,线路和控制器都减少了,还能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
现在,大众决定把这么重要的“大脑和神经网络”系统,全面用到自己在中国市场的产品上。
这可不是小打小闹,根据大众中国区负责人贝瑞德的说法,从2027年开始,这套源自小鹏的技术架构,将覆盖大众品牌在中国生产的全部燃油车型。
注意,是“全部燃油车”,再加上之前已经确定的电动车平台,这基本意味着,未来几年我们在国内买到的大众新车,无论是电动的还是烧油的,其智能化的“灵魂”,都将是“小鹏inside”。
那么,问题就来了,实力雄厚、家大业大的大众,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这其实是这位传统汽车巨人,在面对新时代挑战时,一次非常清醒和务实的选择。
大家都知道,在燃油车时代,大众凭借着桑塔纳、捷达、帕萨特等经典车型,在中国市场上是当之无愧的王者,赢得了无数消费者的信赖。
但是,随着汽车行业进入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新赛道,情况发生了变化。
尤其是在竞争异常激烈的中国市场,当我们的国产品牌,比如小鹏、理想、蔚来等,把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玩得风生水起的时候,大众推出的电动车ID.系列,在智能化体验上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
很多车主都反映,车机系统反应慢、导航不好用、语音助手不够聪明,这些软件上的短板,严重影响了它的市场竞争力。
大众当然也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但要从零开始,自己研发一套能跟上中国速度的全新智能架构,面临着两大难题。
一是时间成本太高,一个跨国巨头的研发流程非常长,等他们好不容易把东西做出来,可能市场风向又变了。
二来是资金成本巨大,投入几十上百亿的研发费用,最后做出来的东西还不一定能被市场接受,风险太大了。
所以,与其自己埋头苦干,不如直接和这个赛道上跑在最前面的高手合作。
小鹏汽车在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领域的技术积累,是行业公认的。
大众通过支付技术合作费用,直接拿来用,这无疑是当下最快、最省钱、也是最有效率的办法。
就像大众高管说的那样,这么做既能“优化成本结构”,又能快速“巩固技术领先地位”,是一笔非常划算的买卖。
当然,大众和小鹏走到今天这一步,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不断加深了解和信任的过程。
我们回顾一下他们的合作历程就能看得很清楚。
最早在2023年7月,大众宣布向小鹏投资大约7亿美元,获得少量股份,当时主要是为了合作开发两款针对中国市场的电动车。
那时候,很多人还觉得大众只是想买个现成的平台应急。
但到了2024年,双方的合作明显深入了,从联合开发整车,升级到了联合开发和采购核心技术,特别是明确了要共同开发电子电气架构。
这说明在接触过程中,大众深刻认识到了小鹏在底层技术上的真正实力。
而到了今年8月份的这次官宣,合作范围更是从电动车扩展到了大众的根基——燃油车。
这标志着双方已经从最初的试探性合作,进入了全面深度捆绑的阶段,小鹏的技术已经得到了大众最高程度的认可。
小鹏之所以能赢得大众的青睐,也离不开自身过硬的实力和市场表现。
就在今年(2024年)的前七个月,小鹏汽车的累计交付量达到了惊人的23万多台,同比增长了270%,7月份的单月交付量更是创下了历史新高。
这样强劲的增长势头,无疑是其技术领先和产品受欢迎最有力的证明,也给了合作伙伴大众巨大的信心。
这件事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两家企业之间的商业合作。
它更像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象征着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过去几十年,我们一直奉行“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希望通过开放国内市场,来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的造车技术。
但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全新的局面——“技术换市场”,甚至是“技术反向输出”。
以小鹏为代表的一批中国车企,在新能源和智能化这个全新的赛道上,抓住了历史机遇,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和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握,实现了“弯道超车”。
就像行业专家所说,中国在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已经领先全球主要竞争对手好几年。
我们的技术,不再是跟在别人后面模仿,而是成为了能够被国际汽车巨头看中、并且愿意花真金白银来购买的核心资产。
这不仅是小鹏汽车的胜利,更是整个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走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的一个缩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