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欧洲汽车市场的反差真挺明显的。
特斯拉还没摆脱瑞典工人罢工的尴尬局面,这场维修工的抗议迟迟没结束,已经持续两年了,结果也带动它在欧洲的销量一路走低。
反观比亚迪,在逆境中依然猛冲,前九个月在欧洲的销售额直接暴涨了四倍。
在跌了一次、涨了一次之间,这两家车企在欧洲市场的境遇一览无遗。
闹掰的根子:不按规矩来
说实话,瑞典那边的劳资关系规矩跟我们这里真是大不一样。
在这儿根本没有最低工资法,都是靠工会跟老板协商出来的集体协议来维持,九成的工人靠这个协议保障收入,七成的人都是工会的成员。
在瑞典,罢工这档事儿算是少见的啦,因为劳资双方早就习惯了坐下来谈,工会不仅帮工人争权益,还起到企业“稳压器”的作用,这套规矩也差不多快一百年了。
不过,特斯拉偏偏要搞个新玩法。从2014年开始在瑞典站稳脚跟后,工会IFMetall一直想跟它签个集体协议,但人家根本不搭理,啥都不搭理。
马斯克也毫不藏着掖着,摆出个态度:他“不喜欢工会”,觉得那样会变成“领主与农奴”那样的对立局面,还会在公司里滋生不好的情绪。
工人们的生活到底有多艰难呢?雅尼斯在2021年加入特斯拉后就说了,工资涨不涨、待遇好不好,完全看经理当天的心情怎么样。
他一年一度的评估被拒绝涨工资,完全因为“没达成目标”。而同事们就更倒霉了,光是因为“态度不端正”,也没得到任何加薪。
到2023年10月27日,工会实在没办法了,只能宣布停工了。在瑞典,这差不多就是最后的招数了,以前企业看到这种场面早就让步了,可特斯拉就是不领情。
刚开始罢工时有130人加入,现在还剩下70人坚持着,特斯拉直接招聘新人填补空缺。
你注意到了没?这玩意儿在瑞典可是从1930年代以来第一次遇到,简直就像是踩到了马蜂窝一样。
研究员德国·本德都提到,特斯拉这事虽然不算违法,但绝对破坏了所有的旧规矩。
僵两年的新变数
换个角度来说,这场僵持到2025年总算出现了一点新变化。
那场罢工差不多折腾了两年,工人们日子真是不容易,工会也得找个退路。
八月份,IFMetall的主席玛丽·尼尔森表示,没必要非得签集体协议,把行业标准写进合同也可以,甚至还可以把特斯拉的业务转到签了协议的公司名下。
特斯拉那边也没消停,悄悄调整了一些规定。
以前额外加班拿的钱根本不足以应付,现在偷偷涨了一点,还在外面说“我们的待遇比工会要求的还要好”,可偏偏不肯松口签协议。
为了避开港口封锁,他干脆把车从德国乘渡轮转到特雷勒堡,宁愿走更远的路也不肯低头。
因为邮政罢工把车牌卡住寄不了,他一直在打官司,时不时就告交通局,偶尔又起诉能源局,打了一场又一场,结果却一直没个定论。
不过,特斯拉的日子也没想象中那么顺风顺水。
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刚刚公布的数据,到了2025年前九个月,特斯拉在欧洲的新车注册量相比去年下降了28.5%,在欧盟范围内更是掉了38.7%,市场份额也只剩下1.4%。
相反,中国车企表现可不一般,比亚迪九月在欧洲的注册量达到24963辆,和去年比几乎翻了四倍,特斯拉的情况和它差距真不是一点点。
更让人担心的是,资本竟然开始用脚投票了。
荷兰最大养老基金ABP,掌握着4万亿人民币的资产规模,居然直接甩掉了5.71亿欧元的特斯拉股票。原因嘛,是觉得马斯克那薪酬方案太夸张,又不太满意特斯拉的工作氛围。
瑞典的AP7基金也跟着把价值130亿克朗的股票都卖了,原因嘛,是觉得特斯拉这操作不够诚信,不符合负责任投资的原则。
结语
也就是说,这不过是70个工人和特斯拉的小吵小闹?实际上,是马斯克的“反工会策略”碰上了瑞典那套老办法。
如果工会此时选择让步,未来老板们搞个特斯拉方式,工人的权益就变成了摆设似的;反过来,特斯拉稍微退让一下,全球工厂的工会都得跑过来说话。
现如今欧洲客户不买特斯拉的帐了,资本也纷纷撤离,要是还硬撑,那丢的不止是钱,还是真的丢了做人做事的底线和大家的信任。
说到底,这事儿从来不是谁赢谁输的问题,而在于规矩能不能坚持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