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全球动力电池看作一条河,今年的水位明显抬高了。
据素材所载数据,2025年1-9月全球电动汽车电池装车量达811.7GWh,同比增长34.7%,这不是小浪花,是主河道在涨水。
国内企业像是握着上游水闸的手,六家公司挤进前十,合计份额超过68%,水势往一个方向汇聚。
按提供口径,宁德时代前三季度装机297.2GWh,份额36.6%,同比增长31.5%,依然站在河心洲的位置。
比亚迪以145.0GWh位列第二,同比增速45.6%,它把整车与电池拧成一根绳,拉力更直。
榜单里,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蜂巢能源的名字一一亮起,增长的箭头同样向上。
转到另一侧,韩系“三巨头”份额合计只有16.9%,同比下降3.3个百分点,水流改道的痕迹清晰可见。
我差点以为这只是规模赛跑,转念一想,这更像一次河床重塑。
说白了,量在冲高,但链条在改写,悬念也就来了:这股水最终会在哪个河湾形成新的深潭。
若文中提及“资金流向”的观察口径,明确说明为成交主导的主动性推断,非真实现金流记录。
把镜头推近,宁德时代先入画。
按提供口径,它靠CTP 3.0平台、麒麟电池和钠离子电池抢下高能量密度与成本曲线的主动权。
技术像齿轮,咬合得越深,传动就越稳。
同时,它在欧洲、东南亚和北美铺开本地化产能,等于把多个避风港事先建好,应对贸易壁垒与原材料波动。
客户端则是一张跨国产业网,国内的极氪、问界、理想、小米在网的一端,国际的特斯拉、宝马、奔驰、大众在另一端,网心自然更牢。
镜头切到比亚迪,按提供口径,装机145.0GWh,欧洲市场装机量暴增246.2%至10.3GWh,爆发两个字并不夸张。
比亚迪是少见的整车加电池一体化玩家,刀片电池与DM-i混动像两只桨,内外兼修。
虽说2025年销量目标略调为460万辆,但从装机维度看,它在海外的水花更大,呈现“全球第二、出海第一”的势头。
我刚想把增速当作唯一答案,又觉得偏颇,回头看布局才是关键。
欧洲工厂与本地化销售的联动,才是把速度写进长期曲线的手。
再看中创新航,按提供口径,装机39.3GWh,同比增长41.5%,站上全球第四。
它在三元与磷酸铁锂两条路线同时点火,与广汽、长安、小鹏的协同让火苗不至于漂移。
欧洲工厂建设进入关键阶段,像是在海外摆上一块基石,有机会成为宁德与比亚迪之后的“中国第三极”。
国轩高科的节拍更快一些,按提供口径,装机29.7GWh,同比增65.8%,在Rivian、上汽及大众体系内的增长带来新动能。
它手里握的是LFP体系的熟练度,美国与欧洲项目在稳稳推进。
亿纬锂能则用圆柱电池与储能的双轮驱动,按提供口径,装机21.9GWh,同比增长73.2%,客户名单里有宝马和现代。
蜂巢能源是这轮里程碑的加速器,按提供口径,同比增长89.5%,装机20.5GWh,靠长城体系与海外工厂建设迅速进入国际视野。
几支队伍类似接力跑,一个擅起跑,一个长于弯道,一个擅冲刺,队形拉开但速度都上来了。
镜头转向韩系阵营,气氛就不那么轻松。
按提供口径,LG新能源装机79.7GWh,同比增长14.7%,仍居全球第三,但特斯拉部分车型销量放缓影响其供货节奏。
SK On装机34.5GWh,同比增长24%,供应现代、奔驰、福特与大众,若LFP与储能电池项目按计划量产,未来节拍有机会拾起。
三星SDI按提供口径装机23.0GWh,同比下降4.7%,宝马、奥迪与Rivian仍在供给端,但Rivian启用国轩的LFP电池,对其份额产生切割。
三家的共同境遇是份额合计回落到16.9%,对比中国企业的进击,守势更重。
这并非单点薄弱,而像是遇到对手在赛道上换了车。
当对手把产能本地化、技术多路线与客户多元组合在一起时,原先的速度优势会被抹平。
日本这边,松下稳住了一个关键节点。
按提供口径,松下装机33.0GWh,主要供应特斯拉。
面对美国加征中国电池及原材料关税的背景,它加速供应链重组,降低对中国产原材料的依赖,提高北美本地化采购比例。
换个说法,它在把船锚从一处港湾挪到更靠近风向的那端。
这不一定快,但方向明确。
把视角再拉高一层,2025年的关键词其实写在产业上游与政策边界。
按素材口径,G7与欧盟收紧稀土与关键矿产出口控制,美国强化本土供应链建设,这像是上游闸门的调整。
市场端,全球车企加快本地化采购,中国厂商加速欧洲工厂建设以规避关税,河道正在重新开槽。
技术端,LFP、钠离子与固态电池成了布局的三角支点,谁能在量产与成本上站稳,谁就能把支点变支柱。
在这些对照下,表象的“量的竞争”只是喧嚣,深处的“链的竞争”才是主旋律。
先按下不表所谓“谁第一谁第二”的排名,重要的是谁能在变量中保持可预期的确定性。
回到起点那道悬念,答案其实已经写在路径里。
中国电池企业的领先,不只是规模曲线高,更在于技术、客户与本地化布局的同步推进。
宁德时代用技术与跨区域产能把风险拆分,比亚迪用垂直整合把效率锁定,中创新航、国轩、亿纬、蜂巢用差异化定位补齐队形。
韩系的压力与松下的重构,体现的是全球化与本地化的拉扯,供应链该向哪里靠就向哪里靠。
当总装机量据素材所载数据抬到811.7GWh、同比34.7%之后,接下来比拼的就不是“有没有”,而是“到不到”。
真正的护城河不在图表的纵轴,而在看不见的链条。
结果上看,这条链条谁拉得更紧,谁就能在增量放缓时仍然不掉速。
这也是“从量到链”的闭环:规模提供声量,链条决定声线。
如果必须给出风向提示,我更愿意把它放在条件句里。
若关注供应链重构,可持续观察欧洲本地化产能建设节奏与关税政策边际变化,按提供口径的企业海外工厂进度是关键线索。
若关心技术路线,可跟踪LFP、钠离子、固态电池的量产节点与主机厂导入名单,节拍越密,验证越快。
若留意竞争格局,可关注韩系在LFP与储能项目的量产兑现度,以及美日系的本地化采购比例是否再抬升。
若看出海质变,可观察比亚迪在欧洲的装机延续性与宁德时代海外产线爬坡效率,这两根曲线能说明很多。
以上均为方向性观察,信息基于素材所载数据口径,非操作建议。
你更在意技术路线的领先,还是本地化产能的落地速度。
你判断韩系在2025年末前能否凭借LFP与储能项目止跌回升。
二选一,留一个角度,我们下次把镜头推得更近。
信息基于网络数据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