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爆表,为何马斯克却笑不出来?
刚刚落幕的特斯拉第三季度财报,数据亮眼得让人咋舌:近50万辆的新车交付,创下了历史新高!
这本该是掌声雷动、欢欣鼓舞的时刻,然而,一则突如其来的消息,却像一盆冰水,瞬间浇灭了喜悦——美国那边,电动车补贴政策要“变天”了!
摩根大通的分析师们立刻忙活起来,掐指一算,这一下来,特斯拉一年得少赚12亿美金!
这可不是个小数目。
不禁让人好奇,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挑战,马斯克那份从容,究竟来自何方?
外界都在猜测,他的底气,莫非全都压在了我们上海工厂的“造车实力”上?
卖车如“走量”,利润缘何“缩水”?
单看销量数字,特斯拉这季度确实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全球范围内,近50万辆的交付量,这数字,谁看了不竖个大拇指?
尤其在大中华区和北美这两个核心市场,销量环比增长更是超过了25%!
就连韩国,都一跃成为特斯拉的第三大市场,销售火爆程度,比不少老牌汽车强国还要夸张。
然而,在这片繁荣景象的背后,盈利能力却似乎悄悄地“掉链子”了。
简单来说,就是“卖得多,赚得少”。
汽车业务的收入增长,仅仅达到了8%出头,与交付量的增速相比,明显存在差距。
这其中的缘由,细究之下,指向了低价车型Model 3和Model Y的销量占比过高。
当这些更具性价比的车型成为销售主力,自然会拉低整体的平均售价。
笔者的计算发现,这意味着每卖出100块钱的车,实际利润比过往要少1.69块,换算成利润率,每100块收入,到手的利润仅剩14块多。
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薄利多销”?
更棘手的是,美国的补贴政策已于9月底到期。
在此之前,高达7500美元的电动车补贴,无疑是刺激消费的一剂强心针。
许多消费者赶在政策截止前“抢购”,才促成了本季度的销量高峰。
但是,补贴的取消,无疑将对后续的销售产生直接影响。
消费者在购车决策上,势必会更加谨慎。
这边厢销量扑朔迷离,那边厢,特斯拉通过“监管积分”获得的收入也出现了“断崖式”下跌,暴跌了40%以上,仅剩4亿多美元。
摩根大通的预测更是直指核心:这一政策调整,一年内将让特斯拉损失12亿美元,这相当于去年利润的六分之一!
面对这样的局面,马斯克又将如何应对?
“隐藏功臣”,储能与服务业务的崛起
就在汽车业务面临严峻挑战之际,特斯拉的另外两大业务——储能和汽车服务,却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利润稳定器”。
它们如同幕后英雄,默默承担起支撑公司业绩的重任。
先来看看储能业务。
简单理解,这就像是为家庭、企业乃至整个电网提供“大型移动电源”。
本季度,储能业务的收入飙升了惊人的43%,高达34亿美元。
更令人瞩目的是其盈利能力:每100块钱的收入,就能带来超过31块钱的利润,远超汽车业务。
虽然储能业务仅占特斯拉总营收的12%,但其贡献的利润却高达21%!
这绝对是名副其实的“利润奶牛”。
其增长的背后,离不开上海储能工厂的强劲输出。
家用储能产品Powerwall的火爆,让单季度的出货量足以满足数十万户家庭的需求。
特斯拉更是展现了其创新基因,推出了名为“Megablock”的储能模块,将四个储能单元集成,能够快速接入电网,甚至吸引了AI数据中心的订单。
同时,美国市场对家庭太阳能的需求激增,也为特斯拉的“太阳能租赁”业务提供了沃土,布法罗工厂的太阳能电池板即将投产,这无疑是一步妙棋。
再来看汽车服务业务,同样表现不俗,收入增长了24%,利润更是实现了近50%的飞跃。
值得一提的是,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的运营成本,正是计入此部门。
目前,Robotaxi已在加州湾区累计行驶了160万公里,并计划在年底前将运营区域扩展至8到10个。
这庞大的里程数和清晰的扩张计划,预示着其巨大的未来潜力。
马斯克的“造车梦”与“机器人愿景”
面对股价的波动和汽车业务的压力,马斯克在业绩发布会上抛出了更加宏大的愿景。
他宣布,将在未来24个月内,实现年产300万辆汽车的目标。
紧接着,明年二季度,特斯拉将推出没有方向盘的自动驾驶出租车。
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公司还将致力于年产百万台“擎天柱”机器人。
这些雄心勃勃的计划,究竟是“画饼充饥”,还是真有可行性?
我们不妨先审视一下 Robotaxi 的进展。
目前,奥斯汀和湾区的 Robotaxi 已经开始实际运营,累计里程超过160万公里。
更重要的是,年底前,奥斯汀的 Robotaxi 将实现完全脱离安全员的自动驾驶。
这标志着特斯拉在自动驾驶领域又迈出了关键一步。
其自动驾驶系统 FSD(Full Self-Driving)也在不断迭代升级,最新的14.1版本,将重心放在了提升安全性上,并计划在年内实现“具备思考能力”的AI。
为此,特斯拉还自主研发了新一代芯片,其性能较老款提升了40倍,并已携手台积电和三星进行大规模生产,以确保产能供应。
而关于“擎天柱”机器人,马斯克计划在明年一季度推出第三代产品。
新一代机器人将拥有更灵活的手指,甚至能够完成穿针引线这样的精细操作,并能举起8公斤的重物。
然而,马斯克也坦诚,机器人的手臂制造是最大的技术难点,其复杂程度甚至超过了机器人其他部分的集成。
此外,目前尚无成熟的机器人供应链可供依赖,特斯拉不得不从零开始构建。
不过,他坚信特斯拉在AI技术和制造能力上的独特性,是其超越竞争对手的关键。
“理想与现实”的博弈:特斯拉的未来之路
特斯拉第三季度的财报,清晰地展现了一场“理想与现实”的博弈。
一方面,是眼前汽车销售利润下滑的严峻挑战;另一方面,则是马斯克描绘的,由自动驾驶、机器人技术驱动的未来蓝图。
他试图将特斯拉从一家单纯的汽车制造商,转型为一家领先的科技公司。
这个转型的过程,注定充满了阵痛。
投资者们的目光,此刻正聚焦在这场转型之上。
他们是选择紧盯眼前近三成的利润下滑,还是愿意赌注特斯拉在机器人和自动驾驶领域可能撬动的千亿级市场?
“苟且”于眼前的销量与盈利,抑或是奔赴那充满未知与机遇的“诗和远方”?
这不仅是特斯拉面临的选择,也是所有关注这家公司的人们,正在思考的问题。
归根结底,特斯拉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它此刻交付了多少辆车,而在于它能否将马斯克那些看似疯狂的构想,转化为真正能够源源不断产生利润的商业实体。
这,或许才是衡量特斯拉未来走向的终极标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