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车走向纯电化:续航焦虑神器还是尴尬过渡方案?

电动车市场正悄然发生一种奇怪的变化:原本作为中间解决方案的增程车,居然慢慢走向了“纯电化”。零跑D19这样的车型,标配80.3度电池、纯电续航500公里,不少纯电动车都望尘莫及!带着油箱的增程车,是不是彻底告别了“亲民路线”?这背后又暗藏着怎样的商业逻辑和市场博弈?答案一层层揭开,你可能发现,比续航和售价更重要的是整个市场的未来。

增程车走向纯电化:续航焦虑神器还是尴尬过渡方案?-有驾

先来看看“纯电续航直逼纯电车”的戏码背后,车企正在打的盘算。从零跑的D19到智己的LS6再到小鹏的增程版X9,这些车型的续航普遍达到450公里甚至500公里。这个数字,不仅覆盖了大部分城市通勤需求,甚至能胜任一场短途旅行。表面上这是用户体验的一次升级,但蔚来董事长李斌早就忍不住“吐槽”了:“带着几百公斤电池,还要装增程器,干嘛不干脆买一辆纯电呢?”他的话透出了一个真相:增程车和纯电车之间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

也有人不认同这个观点。许多司机或许早就被纯电车型的“续航焦虑”逼到过角落里。增程车的出现,正是他们对续航问题的保险方案。大家心里清楚,无论电量多大,油箱是个让人心安的存在。增程车这样“既要电池,又要油箱”的方式,确实为了减少增程器启动使用,也让它有了与纯电车不同的竞争点。但一个问题随之而来:增程车还能守住它“性价比之王”的称号吗?

增程车走向纯电化:续航焦虑神器还是尴尬过渡方案?-有驾

说到这里,问题变得更复杂了。增程车一边在续航上和纯电车“比腕力”,一边又在成本上承受更大的压力。近年来,动力电池市场价格浮动,新能源车的基础组件都有涨价风险。增程车需要配备油箱、增程器,还想弄个“大电池”。羊毛最终出在羊身上,这些成本自然会反映到车价。

现在你再去市场看那些搭载了“超快充+大电池+长续航”配置的增程新车,售价幅度已经开始追赶纯电车。零跑D19的价格轻松突破20万元大关,这个数字吸引的是中高端消费者,而不是普通用户。增程车的市场份额依然有限。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增程车累计零售份额占整个新能源市场不到10%。一个卡在“小众”的产品,却偏要全面放弃过去的“性价比策略”,转而进军高端市场,这真的适合它吗?

增程车走向纯电化:续航焦虑神器还是尴尬过渡方案?-有驾

消费者对此开始有分歧。一些人认为,增程车的配置与续航值得高价;另一些人却抱怨,它的价格与定位越来越不亲民。有人开玩笑说,“花20万买增程车,就为了每年启动两次增程器?”这背后,是增程车从角色模糊到市场失衡的全过程。

“亲民”标签的消失,也在改变增程车的市场风格。理想增程车刚推出时靠的是制造成本更低,打的就是中端市场的主意。而如今的每一款新车型,都在大电池和更高纯电续航上加码,逐渐试探高端阵营。这种情况,对消费者来说是一种假性平静:车企们不断用续航提升和技术升级来为自己产品“镀金”,但面对这个市场,小众的增程车注定难以满足所有价格敏感型用户的需求。

反方声音也在逐步占据话语权。不少用户指出,增程车的大电池设计虽然减少了启用增程器的频率,但这却让它逐步丧失了自己的优势。如果今天的增程车配备了500公里纯电续航,为什么不干脆放弃油箱?再加上电池需求增加带来的重量、能耗,无形中又制造了其他问题,比如更复杂的维护、更高的事故风险等等。

市场专家已经开始讨论,增程车如果无法再用成为“亲民新能源车”的定位,与纯电车竞争有什么意义?一些行业内部预测,未来几年,增程车的市场占有率可能进一步缩小。这无疑为这类车企敲响了一记警钟。

就在不少市场分析师认为增程车会渐渐淡出人们视线时,一条让人瞠目的信息开始在业内流传:增程车正在实现从能源利用效率到成本控制的一系列技术突破。深蓝S09、昊铂HL增程版、尊界S800等品牌,通过深度优化增程器的设计和电池管理系统,解决了一部分高成本问题。更重要的是,这些新车型还具有快速充电功能,从技术角度打破了“成本死循环”的困局。

但这场戏剧性的反转也掀起了另一波质疑。全面迈向高容量电池的增程车,销量能否支撑它的成本策略?更何况“增程车更贵”的风潮本身就很让人迷惑,此时想要用户买单,真的靠谱吗?回过头来看一开始的“悬念”,增程车的“纯电化转型”正在让旧问题和新矛盾集中爆发。大家都很好奇,这些标榜“技术升级”的新车,到底撑不撑得住跨越大规模市场需求的压力。

短暂的反转后,车市又回归平静,但种种迹象表明,这只是表面现象。支撑起增程车这种新市场模型的底层逻辑,依然困在技术成本与用户群体之间的矛盾里。一些车型即便号称续航无敌、配置顶尖,依然卖不出预期的销量。还记得前三季度的数据吗?增程车市场份额不足10%,这不仅是一个冷门产品的问题,更是一个可能触碰增长天花板的品类隐忧。

另值得关注的还有中端市场用户对于纯电和增程车划分愈发浓厚的意见分歧。那些贴近“纯电化”的增程车型价格更高,但也承载了更多的性能和期待。这种定位让不少消费者开始重新衡量纯电车与增程车的优劣势:如果增程车价格超过纯电车,有多少人愿意选择它?

对于车企来说,“亲民”与“创新”的矛盾已经进一步拉大了它们的市场风险。它们仍然试图修复消费者信心,但外部环境也显现出了意外障碍——国际能源价格波动、售后服务难题等,影响着人们对“电池+油箱”的信任程度。一些专家甚至大胆预测,如果这种情况继续蔓延,也许会有部分增程车型开始退出国内市场。

增程车正在走向两种极端:要么彻底转向纯电化竞争,要么想尽办法拉一波销量。零跑D19这样的高端车,确实在技术上令人叹为观止,但它依然无法解决增程技术“落地困难”的事实。反正,如果你要花20万元买辆增程车,先问问自己:一年内你是不是连增程器都用不上?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花那么多钱买个“背着油箱的纯电车”,是不是太滑稽了?

增程车早已不再“亲民”,价格一步步向纯电车靠拢。问题是,大家真的需要这场续航的“军备竞赛”吗?或者说,你眼中的增程车,究竟是解决续航焦虑的神器,还是一个最尴尬的过渡方案?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说出你的观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