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摩托败走越南,不是输给日本,而是人性之恶

说起中国制造出海的故事,很多人都会想到现在的新能源汽车、手机这些高科技产品,觉得我们现在很厉害。

但其实早在二十多年前,咱们的摩托车就已经在海外打下过一片江山,尤其是在我们的邻国越南。

那场面,可以说是相当辉煌,一度把常年霸占市场的日本品牌都给挤到了一边。

可让人想不通的是,这么大的优势,怎么说没就没了呢?

中国摩托败走越南,不是输给日本,而是人性之恶-有驾

从巅峰时占据越南八成市场,年出口额将近二十亿美元,到后来几乎销声匿迹,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打败我们的,难道是日本企业憋着什么大招,搞了技术反击吗?

其实都不是,真正的原因说出来可能会让很多人感到无奈和惋惜,因为击垮我们的,恰恰是我们自己人。

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得先看看二十多年前的越南是个什么样。

那时候的越南,经济刚开始发展,老百姓不算富裕,但国家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公共交通,还非常落后。

大城市里地铁没有,公交车线路少得可怜,想买辆汽车,那高昂的税费就足以让绝大多数家庭望而却步。

所以,对于一个普通的越南家庭来说,怎么出门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而摩托车,恰好完美地解决了这个痛点。

中国摩托败走越南,不是输给日本,而是人性之恶-有驾

它不贵,灵活方便,能载人也能拉货,简直就是当时越南人民的“国民神车”。

整个越南,对摩托车的需求量大得惊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

在这片市场上,最早的玩家是日本的本田、雅马哈这些品牌。

日本摩托车质量好,耐用,牌子也响亮,但缺点也很明显,就是贵。

一辆本田摩托的价格,可能是一个越南普通工人不吃不喝攒好几年才能买得起的。

就在这个时候,中国的摩托车企业看到了机会。

当时,中国的摩托车产业正处在一个产能过剩的阶段,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大量的摩托车造出来需要寻找新的销路。

越南这个邻居,地理位置近,运输成本低,市场需求又这么旺盛,简直就是一块送到嘴边的蛋糕。

中国摩托败走越南,不是输给日本,而是人性之恶-有驾

于是,以力帆、宗申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摩托车企业开始涌入越南。

他们采取的策略非常简单直接,也极其有效,那就是打价格优势。

你日本本田的车卖一万块,那我的车就卖五千,甚至更低。

对于收入不高的越南老百姓来说,这个诱惑力是致命的。

花一半的钱就能解决全家人的出行问题,这笔账谁都会算。

而且,中国企业还提供了更便捷的服务,比如上门维修,这在当时也是日本品牌没做到的。

就这样,凭借着无与伦比的性价比,中国摩托车迅速占领了越南市场。

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一家人挤在一辆中国品牌的摩托车上,前面爸爸骑车,后面妈妈抱着孩子,脚踏板上还能放点菜,这成了当时越南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中国摩托败走越南,不是输给日本,而是人性之恶-有驾

到2002年左右,中国摩托车在越南的市场份额达到了惊人的80%,彻底把日本品牌挤到了市场的边缘。

然而,盛极而衰的故事,往往就从最辉煌的时刻开始。

眼看着在越南卖摩托车这么赚钱,国内更多的企业坐不住了。

一时间,上百家大大小小的摩托车厂,不管有没有实力,都抱着“淘金”的梦想冲进了越南。

短短几年内,在越南市场上能叫出名字的中国摩托车品牌就超过了七十个,更别提那些没有品牌、纯粹贴牌生产的杂牌军了。

一个原本健康的商业市场,瞬间变成了一个拥挤不堪、鱼龙混杂的角斗场。

然后,一场没有硝烟但却异常惨烈的内部战争开始了。

这场战争的第一阶段,就是毫无底线的价格战。

中国摩托败走越南,不是输给日本,而是人性之恶-有驾

一开始的降价还是为了争取市场份额,但很快就演变成了一种恶性竞争,目的不再是赚钱,而是要把对手搞死。

你降两百,我就敢降五百。

你买车送头盔,我就敢买车送一年的汽油。

到最后,很多摩托车的售价甚至已经低于它的生产成本。

企业不靠卖车赚钱,而是赌着自己的资金链能比对手撑得更久。

这种混乱直接导致了市场的无序,同一款车在不同的城市价格能差出一大截,消费者也变得无所适从。

一些企业甚至荒唐到向越南政府求助,希望政府能出面管一管这种恶性竞争,但实际上,没有哪家企业愿意首先约束自己。

当价格战打到无利可图的时候,更糟糕的第二阶段开始了,那就是互相抹黑和攻击。

中国摩托败走越南,不是输给日本,而是人性之恶-有驾

一些企业开始动起了歪脑筋,比如注册一个和竞争对手非常相似的商标,搞混淆视听的“碰瓷”营销;或者匿名向越南的监管部门举报对手的产品有质量问题、排放不达标;更有人花钱雇佣“水军”,在越南的网络论坛上散布谣言,说某某品牌的摩托车刹车失灵,某某品牌的车架容易断裂。

甚至连经销商都成了互相争抢的资源,你给经销商10%的返点,我就给他20%,想方设法挖走对方的销售渠道。

整个市场环境被搞得乌烟瘴气,所谓的“同行”之间,不再是竞争对手,而是不共戴天的仇人。

这种混乱最终的恶果,不可避免地传导到了消费者身上。

大家都是来做生意的,没人愿意一直亏本。

既然价格已经压到这么低,那唯一的办法就是从成本上想办法,说白了就是偷工减料。

原本应该用好钢材的地方,换成了劣质材料;原本应该精细组装的零件,草草拧上就行。

于是,消费者买到手的摩托车问题百出:今天骑着骑着一个螺丝掉了,明天发现刹车不灵了,新车骑不到一年电瓶就报废了。

中国摩托败走越南,不是输给日本,而是人性之恶-有驾

出了问题想找售后服务,却发现卖车的店铺可能已经关门了,或者打电话过去根本没人理。

慢慢地,“中国制造”这个标签,在越南消费者心中的形象一落千丈,从最初的“性价比高”,变成了“便宜没好货”的代名词。

人心是最宝贵的资产,一旦失去了,就很难再挽回。

当第一批信任中国品牌的越南用户被伤透了心之后,他们开始重新把目光投向了日本品牌。

哪怕多花一些钱,买个本田、雅马哈,至少买到的是一份安心和可靠。

就这样,中国摩托车在越南的市场份额开始断崖式下跌,从80%的巅峰,一路滑落到个位数。

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中国企业,要么亏损严重退出了市场,要么只能转而去开拓更落后的非洲市场。

一场由自己人挑起、又由自己人承受恶果的内耗,就这样草草收场。

中国摩托败走越南,不是输给日本,而是人性之恶-有驾

不过,故事到这里还没有完全结束。

当燃油摩托车的硝烟散尽后,一个新的机会窗口出现了,那就是电动两轮车。

这一次,一个叫雅迪的中国品牌进入了越南,但它吸取了前辈们血的教训,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

雅迪没有把越南仅仅当作一个倾销产品的市场,而是在当地投资建厂,雇佣当地员工,把自己变成一个本土化的企业。

它没有陷入低价竞争的泥潭,而是注重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把门店开得像科技产品体验店,强调产品的时尚、环保和科技感。

更重要的是,它建立起了完善的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络,深入到越南的乡镇,让消费者买得放心,用得也安心。

通过这种精耕细作的方式,雅迪在越南的电动车市场站稳了脚跟,并且销量逐年攀升,这无疑是中国制造出海的一个正面范例。

回过头来看中国摩托车在越南的这段兴衰史,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过去在商业竞争中的一些短视行为。

那种只顾眼前利益、不惜牺牲质量和信誉去打价格战的“赚快钱”思维,那种“同行是冤家”、互相拆台而不是抱团发展的内耗文化,最终伤害的不仅仅是某一个企业,而是整个“中国制造”的声誉。

幸运的是,我们已经看到了变化,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明白,真正的强大,不是靠把价格压得多低,而是靠技术、品牌和服务建立起来的综合实力。

这段在越南市场的惨痛教训,值得每一个想要走向世界的中国企业深思。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