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欧洲汽车市场传来一个让很多人感到意外的消息:来自中国的比亚迪,在单月的销量上,居然超过了全球电动车领域的领头羊特斯拉。
这个消息一出来,立刻引起了大家的热议。
欧洲是什么地方?
那是世界汽车工业的发源地,奔驰、宝马、大众这些百年老店的大本营。
一个中国品牌能在这样的市场上取得领先,确实不简单。
很多人下意识地就会想,比亚迪是不是又用了咱们最熟悉的“价格战”策略,靠着比别人便宜一大截的价格才卖得这么好?
如果真是这样想,那可能就有点看低了咱们中国汽车工业现在的水平了。
实际上,这次比亚迪在欧洲的成功,背后是一套复杂的组合拳,绝不是单靠一个“便宜”就能解释得通的。
我们首先要弄明白一个最基本的事实,那就是比亚迪在欧洲卖得并不便宜,甚至在同级别车型上,它的定价还要比特斯拉稍微高一些。
我们不空口说白话,直接看数据。
根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公布的信息,比亚迪在欧盟、英国等国家的新车注册量在7月份达到了1万3千多辆,同比增长超过两倍。
而同一时期,特斯拉的注册量却大幅下滑,只有8千多辆。
关键就在于价格,以大家都很关注的车型为例,比亚迪的主力轿车“海豹”后驱版在欧洲的售价是4万2千多欧元,而它的直接竞争对手特斯拉Model 3后驱版的售价是4万零几百欧元。
很明显,比亚迪还贵了将近两千欧元。
再看更受欢迎的SUV车型,比亚迪的“海狮07”在欧洲的起步价大约是5万欧元,而特斯拉的Model Y后驱入门版售价是4万5千多欧元。
这么一对比,事实就很清楚了,比亚迪根本没有打价格战,反而是以一个和市场主流玩家相当,甚至略高的姿态进入市场的。
更值得注意的是,比亚迪是在面临高达27.4%的惩罚性关税下取得这个成绩的,而特斯拉在欧洲的关税只有9%。
顶着这么高的关税,价格还不占优势,销量却能反超,这背后的原因就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了。
既然不是靠低价,那比亚迪靠的是什么呢?
答案是更高层次的“性价比”,或者说,是“质价比”。
这个概念听起来有点玄乎,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例子来理解。
比亚迪旗下有一个非常高端的品牌叫“仰望”,它推出了一款叫U9X的超级跑车。
这台车一发布就震惊了世界车坛,它的最高时速达到了惊人的496公里,打破了之前由布加迪保持的全球量产车速度纪录。
在被誉为“真理之环”的德国纽博格林北环赛道,它跑出的成绩首次突破了7分钟大关。
这代表了世界顶尖的造车技术和性能。
那么,这样一台性能怪兽卖多少钱呢?
和它性能差不多的那些欧洲超跑,售价动辄几百万欧元,折合成人民币都是几千万甚至上亿元。
而仰望U9X在国内的售价是168万元人民币。
虽然这个价格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依然是天文数字,但在那个级别的超跑圈子里,它几乎可以说是“白菜价”了。
比亚迪通过这样一款产品,向全世界证明了它的技术实力:我能用远低于你的成本,造出和你一样好,甚至比你更好的东西。
这种极致的技术能力,就是它敢于在普通家用车市场与特斯拉正面竞争的底气所在。
这种底气转化到普通消费者能接触到的产品上,就体现为实实在在的好处。
欧洲的消费者虽然也看价格,但他们更看重一辆车的长期使用成本和可靠性。
这就像当年日本汽车进入美国市场一样,以雷克萨斯为例,它能在北美豪华车市场站稳脚跟,靠的并不仅仅是价格便宜,更重要的是它极低的故障率。
在欧美国家,人工成本非常高,汽车一旦出了问题,去修理厂修一次可能就要花掉几百甚至上千美元。
一辆不容易坏的车,在整个使用周期里能为车主省下一大笔钱。
比亚迪在欧洲走的也是这条路。
它的产品质量控制得很好,故障率不高。
更关键的是,比亚迪在欧洲推出了一个非常有诚意的政策:不限制首任车主,提供终身的三电系统质保。
也就是说,只要这辆车还在路上跑,它的电池、电机、电控这三个最核心、最昂贵的部件,比亚迪就一直负责保修。
这个承诺分量非常重,它不仅展现了比亚迪对自己产品质量的强大自信,也彻底打消了欧洲消费者对于一个新品牌售后服务的顾虑。
多花一点钱,买来的是长久的安心和可预见的低廉使用成本,这笔账,理性的欧洲消费者是算得清的。
除了产品本身过硬,比亚迪在市场策略上也表现得非常聪明,懂得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调整。
欧洲虽然是发达地区,但它的基础设施发展并不均衡。
就拿电动车最依赖的公共充电桩来说,全欧洲大约有100万个,但其中一半以上都集中在荷兰、德国、法国这少数几个国家。
而在广大的南欧和东欧地区,充电桩非常稀少。
这就给只卖纯电动车的品牌带来了一个难题,用户在这些地区进行长途旅行时,会产生严重的“补能焦虑”。
比亚迪敏锐地洞察到了这个问题,于是在欧洲市场主推它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
这种车型的优势非常明显:在城市里短途通勤,可以完全用电,既经济又环保,使用体验和纯电动车没区别;当需要长途旅行或者去往充电设施不完善的地区时,又可以烧油,完全没有里程焦虑。
这种“可油可电”的特性,完美地契合了当前欧洲市场从燃油车向纯电动车过渡阶段的实际需求,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没有后顾之忧的选择。
当然,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很多人可能以为比亚迪是最近一两年才进入欧洲市场的“新兵”,但实际上,它的布局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
早在1998年,比亚迪就在荷兰设立了它在海外的第一个分公司,那时候它还是一家电池企业。
在随后的二十多年里,比亚迪的业务逐渐扩展到太阳能、储能等多个领域,在欧洲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欧洲市场的法律、文化和消费者习惯有了深刻的理解。
这种长期的耕耘,为它今天在汽车业务上的爆发积蓄了力量。
同时,比亚迪也在积极地建设销售和服务网络,计划在2025年底前将欧洲的门店数量增加到120家左右,并且与像Uber这样的大客户达成了长期合作。
这些都说明,比亚迪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运气,而是基于长期战略规划和持续投入的必然结果。
最后,比亚迪副总裁李柯的一句话也道出了这家企业的格局。
她说,比亚迪和特斯拉不是竞争对手,而是应该共同推动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
这句话听起来可能有些官方,但它反映了一个事实:目前新能源汽车在全球汽车市场的总份额还不算高,它最大的“敌人”其实是庞大的传统燃油车市场。
对于比亚迪和特斯拉这样的行业先锋来说,它们的首要任务不是在有限的存量市场里争个你死我活,而是通过技术创新和提供更好的产品,一起把新能源汽车这个“蛋糕”做大,吸引更多的燃油车用户转换赛道。
从这个角度看,比亚迪在欧洲超越特斯拉,或许并不是一个竞争的终点,而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标志着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汽车工业,已经有实力、有智慧、有格局地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与全球顶尖的对手共同塑造行业的未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