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2,522辆对比49.7万,谁会猜到有一天,新能源汽车领域“从前的王”特斯拉会陷入这样的境地?在2025年的第三季度,比亚迪靠着超出8万多辆的纯电车销量,达成了对特斯拉的四连胜。曾经雄踞技术巅峰、手握行业话语权的特斯拉,如今竟然只能眼睁睁看着比亚迪将“全球纯电销冠”的奖杯揽入怀中。人们不禁要问:这是特斯拉掉队了,还是比亚迪已经悄悄地修成了“内功”,从追赶者变成了引领者?更重要的是,这场“龙象之争”将如何重塑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中国品牌又能在这场改变里走多远?
特斯拉的“年度成绩单”也不是毫无看头的。2025年第三季度,特斯拉的全球交付量达到49.7万辆,创了历史纪录,营业收入更是超过了28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2%。这成绩无论放在哪家传统车企来都足以大书特书。细看其净利润,只有13.7亿美元,同比缩水了近四成,归母净利率也仅剩4.9%。卖得越多,赚得越少,这种“赔本赚吆喝”的状况让人捏一把冷汗。
更尴尬的是,即便如此,这49.7万辆的记录,依然落后于比亚迪的582,522辆。这差距足足有85423辆,几乎相当于特斯拉中国市场半个季度的销售总量。而这,仅仅是2025年第三季度的单季战况——前两个季度的较量中,比亚迪同样将特斯拉甩在了身后。问题是,特斯拉有着高歌猛进的上海超级工厂作为依靠,为什么还会走到今天这一步?比亚迪在同一片赛道上跑得如此之快,又是因何而起?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时间的镜头往回拉。曾几何时,提到新能源汽车,普通人脑海中第一个浮现出的名字无疑是特斯拉。这家以“高端电动车”起家的企业,曾用时髦的设计、超前的技术和硅谷风的营销模式赢得了年轻消费者的青睐。特别是Model 3,它不仅创下纪录,还一度让人产生了“电动车=特斯拉”的错觉。
另一边的比亚迪起步虽早,却常被冠以“低端制造”的形象。10年前,在海外市场,比亚迪的形象和国内消费市场的评价一样,更多是“山寨”价廉的代表。但很少有人想到,正是这些品牌印象的塑造,让比亚迪找到了自己的差异化竞争路径。它选择了走一条和特斯拉完全不同的路——不仅专注纯电技术,还押注插电混合动力车(PHEV),形成了独特的“纯电+插混”双线发展模式。事实证明,这是一条极为明智的选择。
消费者喜欢什么?在特斯拉固守“纯电王者”的比亚迪洞察到,在北欧这样的新能源首发区,纯电车确实是王道;但在南欧、南美等充电桩布局尚不完善的国家和地区,本土化的插电混动版本更受欢迎。正是凭借这种因地制宜的产品策略,比亚迪先后在海外多国打破了中国车企只能做“低端品”的刻板印象。尤其是在2025年5月,比亚迪在欧洲市场的销量超越特斯拉,牢牢占据着市场份额的主导权。
特斯拉也不是好惹的主。早些时候,特斯拉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就可见一斑,它迈出的全球布局的关键一步,正是2019年在上海自贸区设立的超级工厂。这个工厂不仅是当地的科技名片,还是特斯拉盈利能力的重要支柱。在本季度售出的49.7万辆车中,超过三分之一竟然是这家工厂贡献的。
更让人吃惊的是,特斯拉靠着上海工厂推出的六座版Model YL,迅速抢占了不少家用市场。这个在9月创下销量高峰的新车型,让人一度以为特斯拉“稳了”,连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都借此表示:“特斯拉将不断创新,不畏挑战,这只是个开始。”但一片欢腾之后,财务业绩的真相却像一记闷棍,打醒了这份短暂的乐观情绪——高销量能买来媒体报道,但低利润却暴露了最深层次的问题:失去技术垄断地位的特斯拉,在与主打高性价比产品的比亚迪正面“扳手腕”中,究竟还能撑多久?
在这场新能源车“擂台赛”中,比亚迪的底气绝不止于销量和市场份额,真正让它站稳行业龙头的,其实另有乾坤。2025年5月,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和即将大规模商用的“闪充刀片电池”,高调宣布提前满足2026年即将实施的“史上最严”新国标GB38031—2025。这是一个怎样的标准?通俗来说,它是目前世界上要求最为苛刻的新能源汽车技术标准,明确了电池的耐高温、抗冲击和使用寿命多方面的要求。
比亚迪是如何越过这道世界车企共同面临的“技术鸿沟”的?当大部分企业的电池还在“冒烟失火”阶段,来自中国的比亚迪已能做到50吨卡车碾压电池都不坏。这样的技术反差,直接让不少外资巨头心生敬畏,更令特斯拉失去了曾经高枕无忧的技术优势。不仅仅是技术,专利数据同样说明问题。截至2025年,比亚迪在电池、电机和电控这三个新能源汽车最核心领域,专利量遥遥领先于特斯拉,几乎为后者的1.3倍。
恐怕最危险的还是,特斯拉的商业模式不再是“行业标杆”了。比亚迪不仅靠“卖车”赚钱,还依托于领先的技术储备,卖起了动力电池和插混技术的专利授权。换句话说,即使别的车企不用比亚迪的车,反过来却可能得用上它的技术。
你以为特斯拉就此服输了吗?大洋彼岸的超级工厂正在变得更加忙碌,特斯拉试图通过降价来对抗比亚迪这样的性价比王者。传统车企在混动时代虎视眈眈,一边是福特与通用汽车大肆研发增程技术、一边是日韩阵营的电池供应链不断扩展。在这样竞争白热化甚至有些恶意化的背景下,中国新能源汽车面临的挑战更是艰巨。比亚迪可以难得一时之先机,能否保持这一领先,成为焦点。
一定要说比亚迪和特斯拉,二者究竟谁才能力压对方?比亚迪告别低线市场,标准化/品牌向上的长线对抗。剩余继续可再探究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