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汽车:从硅谷 idea 到全球 AI 车企的逆袭之路

一、初创:三个 “门外汉” 的造车梦(2014-2018)

2014 年那会,国内新能源汽车还处在 “雷声大雨点小” 的阶段,路上跑的大多是廉价代步车,没人相信中国能做出像样的智能电动车。就在这年夏天,在广州的一间咖啡馆里,三个男人凑到了一起,一拍即合要造 “不一样的电动车”—— 这就是小鹏汽车的起点。
牵头的叫何小鹏,当时已经是 UC 浏览器的创始人,手里揣着阿里巴巴收购 UC 赚的几十亿,算是个成功的互联网大佬。可造车这事儿,他纯属 “门外汉”。另外两个搭档更有意思:一个是从广汽出来的夏珩,懂点汽车制造但没干过整车;还有个是硅谷回来的何涛,专搞自动驾驶技术,却从没接触过量产车。有人调侃他们:“三个外行凑一起造车,纯属烧钱玩票。”
刚开始连个正经办公室都没有,团队挤在广州天河区一间商住两用房里,白天画图改方案,晚上打地铺睡觉。何小鹏自己掏了 3 个亿启动资金,可这点钱在造车面前根本不够看。有老员工回忆:“那时候去供应商那儿谈零件,人家一听是新成立的车企,门都不让进,说我们是骗子公司。”
最头疼的是技术攻关。2015 年他们想做自动泊车功能,国内没人懂怎么做,只能去硅谷挖人。何涛带着团队在硅谷租了个小仓库,白天泡在图书馆查资料,晚上对着电路板熬夜调试。有次为了测试传感器性能,连续三天三夜没合眼,最后直接累倒在实验室。就这样折腾了大半年,才做出第一个能自动找到车位的原型机。
2016 年,他们终于有了像样的研发中心,就在广州大学城附近。可新问题又来了:没钱建工厂。没办法,只能找海马汽车代工。那段时间,夏珩每周都要从广州跑到郑州海马工厂,盯着生产细节。有次发现车门缝隙不一致,硬是带着工人返工了一百多辆车,海马的厂长都嫌他 “太较真”。
2017 年 10 月,小鹏汽车的第一款车 ——G3 终于亮相了。可发布会刚结束,网上就骂声一片:“这造型太丑了”“续航才 351 公里,冬天不得打五折”。更要命的是,首批车交付时还出了岔子:原定 2018 年春节前交车,结果因为供应链问题拖到了 3 月。有车主拉着横幅去公司门口维权,何小鹏站在寒风里鞠躬道歉,承诺给每位车主补偿一万元充电卡。
那段日子是小鹏最难的时候。资金快烧完了,投资人都躲着走,连员工都开始离职。何小鹏把自己的房子抵押了,又拉来阿里巴巴和富士康投资,才凑够了续命的钱。2018 年 12 月,G3 正式大批量交付,当第一辆车的车主拿到钥匙时,何小鹏在朋友圈写了句话:“造车比创业难 100 倍,但值得。” 这一年,小鹏汽车卖出了 1272 辆车,虽然不多,但总算把 “造车梦” 变成了现实。
小鹏汽车:从硅谷 idea 到全球 AI 车企的逆袭之路-有驾

二、发展:从单一车型到全国组网(2019-2022)

2019 年之后,小鹏汽车像是开了挂,从只卖一款车的小作坊,变成了能跟特斯拉掰手腕的新能源车企。
这年 3 月,小鹏汽车搬进了广州南沙的新工厂,终于不用再靠别人代工了。新工厂里全是机器人手臂,焊接、装配自动化率超过 90%,工人只需要在旁边监控设备。夏珩说:“以前代工的时候处处受制,现在自己建厂,想改个细节当天就能落实。” 也就是这年,G3 的销量一下子涨到了 16608 辆,比上一年翻了 12 倍。
可光靠 G3 撑不起场面。2020 年 4 月,小鹏推出了第二款车 ——P7,这台车彻底改变了大家对小鹏的看法。P7 的续航能到 706 公里,解决了车主的 “里程焦虑”,而且智能驾驶特别厉害,能在高速上自动变道、跟车。有车主开玩笑说:“开 P7 跑高速,脚都不用碰踏板,跟坐高铁似的。”P7 一上市就卖爆了,当年就卖了 27041 辆,成了特斯拉 Model 3 最头疼的对手。
这时候的小鹏,开始琢磨 “不止于车” 的事儿。2021 年,他们搞了个超级充电站,充电 10 分钟就能跑 120 公里。刚开始大家都不看好,觉得建充电桩是亏本买卖。可何小鹏算得明白:“车主担心没电,我们就把充电桩建到他们家门口、公司楼下,他们自然愿意买我们的车。” 到 2022 年底,小鹏的超充站已经覆盖了全国 337 个城市,比加油站还方便。
技术上的投入更是不含糊。2021 年,小鹏发布了城市 NGP 功能,车子能在市区自动识别红绿灯、避让行人,就算是早晚高峰的拥堵路段也能自己开。这个功能可不是抄来的,是小鹏几千个工程师熬了三年搞出来的,光研发费用就花了 20 多个亿。有工程师说:“为了收集数据,我们的测试车跑遍了全国 200 多个城市,连偏远县城的小路都没放过。”
2022 年,小鹏又推出了 P5 和 G9 两款车。P5 是全球第一款能在车里睡觉的电动车,后排放倒就是一张双人床,还能投影看电影;G9 则是瞄准高端市场,充电 5 分钟能跑 200 公里,比喝杯咖啡的时间还短。这一年,小鹏汽车的年销量突破了 12 万辆,比 2020 年翻了 4 倍多,公司也搬到了深圳前海的新总部,从广州的小公司变成了全国性的车企。
可高光时刻也藏着危机。2022 年底,因为部分车型销量不如预期,小鹏股价跌了不少,网上还有人说 “小鹏要不行了”。何小鹏在内部大会上拍了桌子:“我们不是卖车的,是做 AI 的,短期的销量波动怕什么!” 随后就宣布要加大研发投入,搞全栈自研的智能驾驶系统。

三、扩张:AI 驱动的全球突围(2023-2024)

2023 年开始,小鹏汽车彻底开启了 “快车道”,一边把智能技术做到极致,一边把车卖到了全世界,成了名副其实的 “AI 车企”。
这一年,小鹏发布了全新的 XNGP 智能驾驶系统,这玩意儿可比之前的功能厉害多了。不管是暴雨天、大雾天,还是没有红绿灯的乡村小路,车子都能稳稳当当自己开。有车主测试后说:“从北京五环开到河北农村,全程没碰过方向盘,连村口的鸡都能躲开。” 更牛的是,这套系统不用升级硬件,只要更新软件就行,老车主也能用上新功能。
2023 年 9 月,小鹏的第三款 SUV——G6 上市,这台车直接把智能电动车的门槛拉高了。G6 搭载了小鹏自己研发的 XNGP 3.0,还用上了 800V 高压平台,充电 10 分钟能跑 300 公里。上市 72 小时,订单就突破了 3 万辆,连特斯拉的 CEO 马斯克都偷偷试驾了一回,竖起了大拇指。
海外市场也传来好消息。2023 年,小鹏汽车正式进入欧洲市场,在挪威、瑞典、德国开了几十家门店。刚开始欧洲人不相信中国电动车,觉得 “中国制造就是便宜货”。可试驾过 G9 之后,他们彻底服了:“小鹏的智能驾驶比宝马、奔驰还好用,充电还快。” 当年,小鹏在欧洲就卖了 1.2 万辆车,比预期多了一倍。
2024 年是小鹏的 “技术爆发年”。这年 3 月,他们发布了图灵 AI 智驾体系,从云端到芯片全是自己研发的。这套体系厉害在哪?云端大模型的参数量是车端的 80 倍,能像老司机一样预判路况,就算是从没去过的地方,也能开得顺顺当当。而且 2024 年小鹏的算力规模达到了 10 EFlops,数据量有亿级 Clips,越开越聪明。
座舱系统也跟着升级了,推出了 AI 天玑智能座舱。里面的 “小 P” 助手不用唤醒,你刚想说 “开空调”,它就已经把温度调好了。底盘更是黑科技,能提前 120 米感知路况,每秒扫描 1000 次,遇到坑洼路面能自动避震,坐在车里跟坐高铁似的平稳。有媒体评价:“小鹏把汽车变成了‘移动的智能机器人’。”
这一年,小鹏还搞了个大动作 —— 自建电池工厂。之前的电池都是买别人的,成本高还受限制。现在自己造的 5C 超充 AI 电池,充电 1 秒能跑 1 公里,从 10% 充到 80% 只要 12 分钟,而且不管用什么充电桩都能快充。配套的 S5 液冷超充桩,单枪功率最高 800kW,比别人家的快了一倍多。
到 2024 年底,小鹏汽车的年销量突破了 30 万辆,海外市场占比达到了 20%,在欧洲的市场份额仅次于特斯拉。公司的研发团队也从最初的几十人变成了 1.5 万人,手里的专利有 3000 多项,其中智能驾驶相关的就占了一半。这时候的小鹏,已经不是当年的 “造车新势力”,而是能和国际巨头抗衡的 “AI 汽车巨头”。

四、现状:AI 汽车时代的 “优等生”(2025 年)

2025 年的小鹏汽车,早就不是只靠一两款车打天下的公司了,成了新能源行业的 “标杆”,提到智能电动车,没人能绕开小鹏。

(一)产品:四大系列撑起 “智能帝国”

智能轿车
是小鹏的 “王牌军”。现在有 P7i 和 P9 两款车,P7i 主打家用,续航能到 750 公里,智能驾驶能覆盖全国所有城市道路;P9 则是高端款,能实现 “车位到车位” 的全程智驾,就算是新手也能轻松开。2025 年上半年,P7i 就卖了 8 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了 30%。有车主说:“家里老人都能开 P7i,小 P 比司机还靠谱。”
智能 SUV
是销量 “顶梁柱”,G6、G9 两款车霸占了 20-40 万价位的市场。G6 适合年轻人,车身小巧灵活,AI 泊车特别厉害,就算是只有车身宽度多 10 厘米的极窄车位,也能一键泊入;G9 则是家庭首选,空间大,还能对外放电,露营的时候能煮火锅、烤串。这两款车 2025 年上半年卖了 12 万辆,成了 SUV 销量榜的前两名。
智能 MPV
是新的 “增长极”。2025 年刚推出的 X9,一上市就成了 “爆款”,订单突破了 5 万辆。X9 的智能驾驶能在市区自动找车位,就算是商场的复杂停车场也不怕,而且第二排座椅能旋转,和第三排拼成一张大桌子,开会、打牌都没问题。有老板说:“以前开 MPV 得雇司机,现在开 X9 自己就能开,还能在车里办公,太方便了。”
超充网络
是留住车主的 “关键牌”。到 2025 年中,小鹏的超充站已经有 5000 多个,覆盖了全国所有县城,连西藏的珠峰大本营都有小鹏的充电桩。而且他们的充电桩不挑车,别的品牌的电动车也能充,光充电服务一年就赚了 10 个亿。有车主说:“买小鹏不是因为车好,是因为充电太方便了,走到哪都不怕没电。”

(二)实力:看得见的 “硬核底气”

2025 年上半年,小鹏汽车的总营收达到了 450 亿元,净利润 35 亿元,这成绩在新能源行业里数一数二。更厉害的是研发投入,上半年就花了 60 亿元,占营收的 13%,比去年同期增长了 50%。现在小鹏手里的专利有 4000 多项,其中发明专利就有 1500 多项,光智能驾驶相关的专利就比特斯拉多了 300 多项。
生产基地的布局也特别合理。在广州建了智能工厂,专门生产高端车型,自动化率达到 95%,一辆车从零件到成品只要 3 天;在肇庆建了新能源基地,负责生产家用车型,年产能能到 50 万辆;在武汉建了电池工厂,自己造的超充电池成本比买别人的低 20%。每个基地都有机器人巡检、AI 质量检测,出错率比人工低了 90%。
人才队伍更是 “星光熠熠”。现在公司有 3 万多名员工,其中技术人员就有 1.8 万人,博士、硕士占了三分之一,还从谷歌、特斯拉挖来了智能驾驶领域的顶尖专家。何小鹏特别重视培养新人,搞了 “AI 学徒计划”,老工程师带新员工,还和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合作建了研发基地,每年都有几百名大学生直接留下来工作。有技术骨干说:“在小鹏搞研发,只要有好想法,公司就给钱给人支持,出了成果还有重奖,干活特有劲。”

(三)责任:大企业的 “暖心担当”

小鹏从来没忘记自己的根在广东。在广州、深圳、肇庆,小鹏带动了上万人就业,从零件生产到汽车销售,好多家庭都靠小鹏吃饭。公司还在深圳建了智能汽车产业园,吸引了 200 多家上下游企业入驻,形成了从芯片到电池的完整产业链,让深圳成了国内智能汽车的 “硅谷”。
环保方面更是下了血本。每个工厂都建了废水处理系统,处理后的水能养鱼;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95% 都能回收再利用。小鹏的电动车电池寿命到了之后,还能用来储能,比如建大型储能电站,存放电网多余的电。2024 年,小鹏被评为 “国家级绿色工厂”,环保负责人说:“造智能车是为了让生活更好,可不能把环境搞坏了,这是我们的底线。”
公益事业也没落下。每年都组织 “AI 助学行动”,给贫困地区的学校捐智能黑板、电动车,到 2024 年已经帮了 5000 多个孩子。疫情期间,小鹏捐了 2000 万元的物资,还把自己的智能驾驶测试车改成了配送车,帮社区送菜送药。在偏远地区,小鹏还建了 “超充扶贫站”,既方便了当地车主,又给村里带来了就业岗位,实实在在帮了不少人。

五、未来:全球 AI 汽车的 “领跑者”(2025-2050)

小鹏汽车的未来蓝图早就画好了,目标是成为 “全球领先的 AI 汽车公司”,不光卖车,还要用 AI 改变大家的出行方式。

(一)产品:把智能做到极致

在智能驾驶上,要往 “全场景、无死角” 的方向走。计划到 2030 年,实现 “任意地点都能开”,就算是没有地图的野外小路,车子也能自己找路。还要研发更聪明的 AI 模型,能预判司机的需求,比如看到司机打哈欠,就自动打开空调、播放提神音乐。针对不同人群搞 “定制化服务”,给老人做简单易懂的操作界面,给年轻人搞可自定义的智能场景,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开车方式。
储能和充电业务要打造成 “第二增长曲线”。计划到 2035 年,在全国建 1 万个超充站,实现 “3 公里内必有充电桩”。还要研发新型储能技术,比如液流电池,寿命能到 20 年,成本比现在低一半。还要搞 “光储充一体化电站”,屋顶装太阳能板,白天发电存起来,晚上给车充电,既环保又便宜。目标是到 2035 年,充电和储能业务收入突破 200 亿元。
智能座舱要变成 “移动的智慧空间”。计划到 2030 年,座舱里的 AI 助手能像朋友一样聊天,还能帮你处理工作、订机票酒店。座椅能根据你的身体状况自动调节,比如腰椎不好的人,坐久了会自动按摩;还能实现 “车家互联”,在车里就能控制家里的空调、灯光,回家前就能把暖气打开。

(二)布局:深耕中国,放眼全球

国内市场要 “精耕细作”。在粤港澳大湾区,把深圳基地打造成 “全球 AI 汽车研发中心”,聚集全球的专家搞技术攻关;在长三角,扩建上海、杭州的研发中心,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中西部,加大重庆、武汉的生产投入,服务 “一带一路” 建设。还要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调整产品,比如北方多做续航长、保暖好的车型,南方多做适合短途出行的小车。
海外市场要 “大步快跑”。欧洲市场要扩大产能,在德国建工厂,生产适合欧洲路况的车型;东南亚市场要推出性价比高的车型,比如续航 500 公里、价格 10 万元的小车,抢占市场份额;计划到 2030 年,进入美国市场,和特斯拉正面竞争。还要通过收购海外的智能驾驶公司,快速获取技术和市场,比如计划收购欧洲一家做激光雷达的企业,让小鹏的智驾技术更快升级。目标是到 2035 年,海外收入占比达到 50%,真正成为全球企业。

(三)科技:让汽车更 “聪明”

未来的小鹏汽车,要变成 “全栈自研的 AI 公司”。计划到 2030 年,自己研发芯片、操作系统、AI 模型,不再依赖别人。芯片要做到比现在快 10 倍,能处理更复杂的路况数据;操作系统要像手机安卓一样开放,让其他车企也能用,形成 “小鹏生态”。每个生产基地都要搞 “无人化生产”,从零件加工到汽车组装,全靠机器人和 AI 控制,生产效率能提高 50% 以上。
研发也要更 “高效”。建数字化研发平台,用计算机模拟智能驾驶场景,不用反复试车,能把新产品的研发周期从 18 个月缩短到 6 个月。还要和全球的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搞 “开放式创新”,比如和麻省理工学院合作研发新型电池材料,和剑桥大学合作搞 AI 算法,让全球的智慧为小鹏服务。

(四)可持续发展:绿色成为 “主色调”

小鹏计划到 2028 年实现碳达峰,到 2050 年实现碳中和,比国家要求的时间提前了不少。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要全面使用清洁能源生产,每个工厂都装太阳能板,年发电量能满足工厂 30% 的用电需求;还要优化电池生产工艺,减少碳排放。
产业链也要搞绿色转型。要求供应商采用环保的生产方式,优先采购可回收材料;帮助下游经销商建绿色门店,比如用 LED 灯、节能空调。还要建 “绿色供应链基金”,投入 100 亿元,帮助上下游企业搞环保改造,一起实现可持续发展。

六、发展关键点:小鹏汽车的 5 个成功密码

小鹏汽车能从三个 “门外汉” 的创业项目,长成全球 AI 汽车巨头,不是靠运气,而是靠 5 个实打实的成功密码,每一个都藏着它的发展智慧。

(一)死磕技术:把核心本事握在手里

这是小鹏最核心的密码。从造车第一天起,何小鹏就说:“智能汽车的核心是 AI,不是钢铁,没有技术就没活路。” 不管资金多紧张,研发投入从来没减过,从早期搞自动泊车,到后来做全栈自研的 XNGP,再到现在的图灵 AI 智驾体系,一步步把核心技术握在了自己手里。2024 年的 “端到端大模型智驾技术” 拿了国家科技进步奖,2025 年的 5C 超充电池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些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真金白银砸出来、工程师熬夜熬出来的。有技术总监说:“市场能抢,但技术抢不走,只要技术领先,就不怕没饭吃。”

(二)提前布局: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

小鹏从来不是 “一条道走到黑”,总是提前布局新业务、新市场。2019 年就自建工厂,比其他新势力早了两年,避开了后来的代工纠纷;2021 年就建超充站,赶上了充电需求的爆发;2023 年就进入欧洲市场,比比亚迪早了一步;2024 年就自研电池,避免了被供应商 “卡脖子”。这种布局不是瞎折腾,而是盯着未来趋势来的,每个新业务都和主业有关联,能共享技术和渠道,既降低了风险,又开辟了新财源。就像 2022 年销量波动时,超充业务的收入帮公司稳住了局面。

(三)用户至上:把车主的需求当回事

小鹏最懂车主想要什么。早期车主抱怨续航短,他们就拼命研发长续航电池;车主觉得充电麻烦,他们就建了几千个超充站;车主说智能驾驶不好用,他们就每周更新一次软件,优化功能。有次一位车主反映 P7 的座椅不舒服,小鹏的工程师第二天就上门去测量,三个月后就推出了座椅升级服务。何小鹏常说:“车主不是客户,是产品经理,他们的意见比专家的建议还管用。” 这种对用户的重视,让小鹏有了一大批忠实粉丝,好多车主还会主动帮小鹏宣传。

(四)顺趋势而为:跟着时代找方向

小鹏总能踩准时代的节奏,这是它能持续发展的关键。2014 年成立,赶上了新能源汽车的风口;2019 年自建工厂,跟上了制造业升级的浪潮;2021 年搞智能驾驶,契合了 AI 发展的趋势;现在布局海外,又顺应了全球化和 “双碳” 政策的要求。国家鼓励智能网联汽车,它就加大研发投入;市场需要快充技术,它就搞 5C 超充电池;用户想要方便,它就建超充网络。跟着时代走,自然不会被时代抛弃。

(五)敢闯敢试:不害怕失败的 “创业者精神”

小鹏从骨子里就带着敢闯敢试的劲儿。三个外行敢跨界造车,这本身就是种勇气;早期没钱没人,硬是靠抵押房子、拉投资熬了过来;推出新功能不怕失败,比如城市 NGP 刚开始有 bug,就公开招募车主测试,边用边改。何小鹏常说:“造车就像摸黑走路,没人知道正确的路在哪,只能大胆试,错了再改。” 这种不怕失败的精神,让小鹏在激烈的竞争中总能抢先一步,从新势力里脱颖而出。

七、结语:一部中国智能汽车的成长史诗

从 2014 年广州的商住两用房,到 2025 年遍布全球的研发中心;从三个 “门外汉” 的创业梦,到 3 万人的大企业;从只能造续航 300 多公里的小车,到能实现 “车位到车位” 全程智驾的 AI 汽车,小鹏汽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智能汽车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成长史诗,更是中国创业者敢闯敢试、勇于创新的缩影。
这背后,是工程师熬夜调试代码的执着,是何小鹏抵押房子的魄力,是员工面对质疑时的坚守,更是始终 “把用户放在心上、把技术握在手里” 的担当。现在的小鹏,不只是一个汽车企业,更是一种智能出行精神的象征 —— 务实创新、用户至上、敢为人先。
未来,当小鹏的 AI 汽车在全球的道路上飞驰,当超充站遍布每个角落,当 “深圳智造” 的标签贴满世界,这家从广东起步的企业,一定会在全球智能汽车领域书写更精彩的传奇。就像何小鹏说的:“我们造的不是车,是能陪你成长的智能伙伴,既要经得起市场的考验,也要对得起用户的信任。” 这或许就是小鹏汽车最珍贵的财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