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上海举办的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发生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主角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汽车品牌——丰田。
这个在我们印象里一向以“皮实耐用”著称,但在智能化、电动化方面总感觉慢悠悠的日本汽车巨头,这次却喊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立全球,更中国”。
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展台上摆出来的东西,确实让人眼前一亮,甚至有些颠覆我们对它的传统认知。
从搭载了华为鸿蒙系统的智能轿车,到要在上海建一个顶尖的新能源工厂,再到一系列覆盖出行、能源、物流的绿色解决方案,丰田似乎正在用实际行动告诉所有人,它要在中国市场换一种活法了。
这背后究竟是什么样的考量,让这个全球销量第一的车企,如此郑重其事地要变得“更中国”呢?
我们得先明白,如今的中国汽车市场,已经不是十几二十年前那个只要是合资品牌就能躺着赚钱的地方了。
那时候,国外品牌把在海外卖得好的车型,拿到中国来,稍微调整一下,就能引得消费者排队购买。
决策权、研发核心都牢牢掌握在海外总部,中国团队更多的是一个执行和销售的角色。
但现在,情况完全变了。
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更是电动化、智能化的创新高地和最激烈的“战场”。
我们的自主品牌,像雨后春笋一样崛起,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用户体验等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中国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代,他们对汽车的需求,早已从一个简单的代步工具,变成了一个集娱乐、社交、工作于一体的“第三空间”。
面对这样快速变化和高度挑剔的市场,如果还用老一套的“全球车”战略,那无异于刻舟求剑,被市场淘汰只是时间问题。
丰田显然是深刻地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它采取了最直接、也最大胆的一步棋——放权。
今年,丰田在中国市场推出了一个全新的研发体制,核心思想就是把产品开发的决策权和主导权,真正下放到中国的研发团队手中。
这套体系有个官方的名字,叫“中国首席工程师(RCE)体制”,听起来可能有点绕口,但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以后在中国市场卖的车,该长什么样,该有什么功能,不再需要层层上报到日本总部去审批了,就由最了解中国市场、最贴近中国用户的这群中国工程师说了算。
这就好比,以前是总部的大厨定好了全球统一的菜单,中国分店最多只能在菜上撒点葱花;现在则是直接把厨房和菜谱的制定权都交给了中国本地的厨师,让他们根据本地人的口味,来开发最受欢迎的菜品。
这种转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进博会展台上备受关注的铂智7。
这是一款中大型轿车,但它最大的亮点,是丰田第一次在自己的产品上,搭载了华为的鸿蒙智能座舱。
这件事非同小可。
要知道,丰田作为一家拥有完整产业链和深厚技术积累的全球巨头,向来对自己的技术体系非常自信,甚至有些保守。
而智能座舱,又被看作是未来汽车的“灵魂”。
丰田愿意把这个“灵魂”的一部分,交给一家中国科技公司来打造,这本身就释放了一个极其强烈的信号:它承认,在智能生态和用户体验这个领域,华为做得比自己更好,中国用户更喜欢也更习惯华为的这套东西。
这种开放、务实、甚至可以说是“谦虚”的态度,与过去那个“固执”的丰田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不仅仅是一次技术合作,更是一种战略上的深度融合,是对中国科技实力和市场主导地位的认可。
事实也证明,这条路走对了。
作为先行者的铂智3X,在刚刚过去的10月份,单月销量首次突破了一万台,这在竞争白热化的合资品牌新能源车市场里,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成绩,也为丰田的“更中国”战略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如果说研发本土化是丰田换了个更懂中国的“大脑”,那么生产本土化,就是它准备把“根”也深深扎进中国的土壤里。
这次进博会上,丰田用一个精致的沙盘,展示了雷克萨斯即将在上海建设的新能源工厂。
这对于雷克萨斯这个品牌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
长久以来,雷克萨斯在中国市场一直是以纯进口的身份存在,这也造就了它高品质、高保值率的口碑,但同时也带来了价格偏高、提车周期长等问题。
现在,它终于要在中国建厂国产了,而且一上来就直接切入新能源赛道。
这意味着,未来的雷克萨斯车型,不仅价格上会更有竞争力,交付速度会更快,而且产品的更新迭代也能更迅速地响应中国市场的需求。
这无疑是向所有竞争对手宣告,雷克萨斯准备在中国市场放下身段,火力全开地参与竞争了。
更值得注意的是,丰田承诺,要把这个上海工厂打造成“全球最领先的”和“碳中和的”工厂,会大量使用氢能等清洁能源,并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共生。
这就不再是简单地复制一个生产线,而是把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带到中国,表达了一种长期主义的承诺:我不是来赚快钱的,我是要和中国市场一起成长,共同迈向一个更绿色、更高质量的未来。
除了产品和生产,丰田的“更中国”还体现在它对整个产业链的布局上。
在它的展台上,你能看到一个名为“绿色的一天”的场景展示,这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汽车制造商的范畴。
这里面有和中国自动驾驶公司小马智行合作的L4级无人驾驶出租车,有和中国重汽共同开发的氢燃料电池重型卡车,甚至还有针对电动车普及后必然会产生的废旧电池处理问题的解决方案。
比如,丰田和中国五矿合作研发了一款叫“Sweep能量柜”的产品。
这个东西很巧妙,它可以把各种新旧程度不同的退役电池整合起来,变成一个大型的模块化储能系统,就像搭积木一样。
这个“大充电宝”既可以为工厂提供紧急备用电源,也可以用来储存风电、光伏等不稳定的新能源,在用电高峰时再释放出来,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
这种思路,已经从单纯的“造车卖车”,延伸到了能源管理和循环经济的层面。
它所选择的合作伙伴,也都是中国各个领域的佼佼者。
这表明丰田正在积极地将自己编织进中国本土的产业生态网络之中,从一个旁观者或参与者,转变为一个深度融合的共创者。
回过头来看丰田在中国的这些新动作,从产品定义的“放权”,到生产制造的“扎根”,再到产业链的“融合”,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从“在中国”、“为中国”到“更中国”的进化路径。
这背后,既是丰田面对全球最具活力的市场所做出的主动求变,更是中国市场强大的向心力和创新活力的真实写照。
当一个全球巨头都开始放下身段,虚心向中国市场学习,与中国企业携手共创时,这本身就说明了我们国家产业发展的巨大成就。
丰田奏响的这曲“新交响乐”,不仅是为自己在中国的发展谱写新篇章,其悠扬的旋律,也正是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