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半年砸300亿,营收利润双增,实力登顶新高度

最近咱们聊起汽车市场,很多人可能都感觉有点凉。

整个行业的平均利润率降到了4.8%,比不少工业企业的平均水平还要低一些,可以说大家赚钱都不容易。

就连那些我们平时觉得高高在上的国际大牌,日子也不好过。

比亚迪半年砸300亿,营收利润双增,实力登顶新高度-有驾

就拿今年上半年来说,梅赛德斯-奔驰的净利润直接少了一半多,同比下降了55.8%;丰田汽车也遇到了麻烦,净利润也跌了36.9%。

在这样一片看起来不太景气的市场环境下,有一个中国品牌却显得格外扎眼,它就是比亚迪。

它不仅没有跟着大流下滑,反而在营收和利润上都创下了自己的新纪录,手里还握着超过1561亿元的现金。

这就让很多人好奇了,当大家都在喊“生意难做”的时候,比亚迪到底做了什么,能让自己风景这边独好呢?

要说清楚这件事,咱们得先看看比亚迪在花钱这件事上有多“舍得”。

今年上半年,比亚迪的总营收达到了3713亿元,同比增长了23%,净利润也达到了155亿元,同比增长14%。

这些数字本身已经非常亮眼了,但更让人惊讶的是它在研发上的投入。

就在这半年时间里,比亚迪在技术研发上砸了整整309亿元,这个数字比它同期赚到的净利润还多出了一倍。

也就是说,它每赚一块钱,就拿出两块钱投入到未来的技术研发中去。

这种做法,在很多人看来可能有点“疯狂”,毕竟做生意都是为了赚钱,哪有这么花钱的。

但这恰恰是比亚迪坚持了十几年的老规矩。

在过去的14年里,有13年它的研发投入都超过了当年的利润。

长年累月的坚持,让它手里攒下了厚厚的一本“技术秘籍”。

那么,这三百多亿的研发费用,到底变成了什么实实在在的东西呢?

比亚迪半年砸300亿,营收利润双增,实力登顶新高度-有驾

它们并没有凭空消失,而是转化成了一项项让消费者能直接感受到的新技术。

比如说,现在很多人买电动车最担心的就是充电慢、跑不远。

比亚迪就推出了一个叫“兆瓦闪充”的技术,号称“充电5分钟,续航400公里”。

这是什么概念?

就是你开车进高速服务区,去趟卫生间、买瓶水的功夫,车子的续航就补上了一大截,长途旅行的里程焦虑一下子就减轻了很多。

这项技术一发布,整个行业都开始关注和研究兆瓦级的超快充技术,可以说是比亚迪凭一己之力,推动了整个充电生态的进步。

再比如现在越来越普遍的智能辅助驾驶功能。

比亚迪研发的“天神之眼”辅助驾驶系统,到目前为止已经装在了超过120万辆车上,成了中国市场上装车量最大的辅助驾驶系统。

量大有什么好处呢?

好处非常大。

每一辆在路上跑的车,都在不断地收集路况数据,这些数据会反馈给系统,帮助它学习和进化,让系统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可靠。

前段时间,比亚迪还做出了一个非常有底气的承诺,说是在中国市场,使用它的智能泊车功能,如果出了什么剐蹭问题,他们“全兜底”。

这种敢于承担责任的承诺,背后是对自身技术实力的绝对自信,也让消费者用起来更加放心。

正是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核技术,让比亚迪的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

比亚迪半年砸300亿,营收利润双增,实力登顶新高度-有驾

光有好的技术和产品还不够,还得让全世界的消费者都知道你、认可你。

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后,比亚迪开始把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海外市场,而且势头非常猛。

今年上半年,比亚迪在海外卖出了超过47万辆车,同比增长了132%,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去年一整年在海外的总销量。

从1月到8月,累计海外销量已经达到了63.07万辆。

这个速度,可以说是相当惊人了。

它的出海也不是简单地把车运出去卖,而是采取了更深入的策略。

在欧洲这个传统汽车强国的地盘,比亚迪硬是闯出了一片天。

比如在西班牙市场,它的月销量同比增速达到了惊人的756.1%;在意大利,上半年的市场占有率也突破了10%。

在美洲的巴西市场,比亚迪上半年以4.71万辆的销量成绩领跑。

在亚太地区,它不仅在泰国拿下了新能源汽车和纯电动车的双料销量冠军,甚至在新加坡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成为了上半年所有品牌乘用车的总销量冠军,这在以前是很难想象的。

为了更好地融入当地市场,比亚迪还开始在海外建厂。

比如在柬埔寨,它的乘用车工厂在今年4月已经正式奠基;不久前还宣布,要在马来西亚建设组装工厂,预计2026年投产。

在当地生产,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能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让比亚迪这个品牌更接地气,从一个“中国品牌”真正变成一个“全球品牌”。

所以,当我们回过头来再看比亚迪的成功,会发现这背后并没有什么捷径可走。

它就是靠着十几年如一日对技术的“偏执”投入,把钱都花在了刀刃上,打造出了有竞争力的产品。

然后,再凭借着过硬的产品实力和精准的市场策略,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世界,让全球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识并选择来自中国的汽车。

这种稳扎稳打、坚持核心技术投入的发展模式,或许才是它能在当前充满挑战的汽车市场中逆流而上的真正原因。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