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最近的海外动作挺猛。去年全球销量里,海外占比大概也就10%-15%。这比例听起来低,但和当初几乎没出过国门相比,已经是飞跃式进步。北美、欧洲这些高端市场都开始看到他们的人影,像挪威、荷兰这些国家销量持续翻倍,有点让人惊讶。
我和一个渠道朋友聊过,他是欧洲那边代理商,提到比亚迪有两大优点。第一,新能源技术确实成熟,动力电池和电机自给自足,尤其刀片电池挺靠谱,安全感让我放心。第二,车型设计越来越合欧洲口味,有点像早年韩国车闯市场的轨迹。他说得挺有道理。技术硬核是根基,品牌认知才刚刚起步。
不止海外客户,国内同行也拿比亚迪当参照系。比如我们常说的三电系统,别看国内卖得火,那实际进军欧美市场,仍然得对标德国、日本这些老派车企的产品质量标准;对手们的造车理念更讲究细节和用户体验。你一电池安全,我一悬挂调校;你一个智能驾驶,我先玩车内异响消除。这些硬指标不比价格便宜更抢眼。
至于价格,我查了下挪威的比亚迪汉EV,落地价大概是5-6万欧元(估算,具体税费不确定),跟特斯拉Model 3差不多,但配置侧重点不同——比亚迪更强调续航和电池安全,Model 3更在智能化和软件生态下功夫。这个对比就挺有意思,毕竟汽车不光是代步工具,还是大脑和心脏结合体。
不过我之前说海外扩张厉害,那说得有点大。实际操作来讲,供应链稳定是个大问题。比亚迪自产电池优势明显,但海外本地化产业链缓不下来,海运和配套零部件还得依赖第三方,物流成本加上关税,那压力可不小。还记得去年有笔订单被港口堵了两周,临时换运费和交货计划,供应链紧张致使交付延后,这种细节才是真刀真枪的战场。
说起研发流程,这对我来说一直挺有意思。比亚迪把电池、整车和软件分成几条并行研发线,一个项目从电池设计、模组化开发、整车匹配到软件系统调试,通常半年内一个版本迭代,不算慢。也正因为如此,车型更新迭代节奏快。这一点像以前玩软件开发,讲敏捷开发,快速反馈优化。厂里有个老同事曾吐槽:说真的,我更愿意稳定点别天天改,工程师们天天晚上加班调参数累死了。
这就又回到我前面提到的,那些欧洲老派车企优点——稳定可靠。比亚迪这股快节奏研发对用户来说是双刃剑,快速迭代带来新功能,但偶尔软件bug,或者细节瑕疵会被放大批评。不同市场接受度也不一样。像中国用户更包容,新功能一波接一波,而欧美市场更在意稳。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有个特别细节:2023年夏天,比亚迪在荷兰派出了一支售后小组,直接驻扎当地,解决充电适配和售后问题。这个动作很实在,有点像小餐馆派人到大菜馆厨房帮忙,贴心又实际,不是大规模市场宣传能替代的。小细节体现出他们在高端市场的野心,也踩着用户体验这条线走。
说到用户心理,渠道和用户之间的博弈真有意思。销售那边说:很多客户一开始是不看好自主品牌,但试驾体验下就变了。我自己也试过那款宋Pro EV,电动加速挺爽,空间大,配置一堆,价格还没合资品牌贵多少,用户感知差距真变小,但品牌刻板印象还是桎梏。这个印象的打破不是一朝一夕,是时间和口碑双向叠加。
跟我一个修理行朋友聊天,他提到比亚迪车间维修配件涨价幅度不大,算是维持得不错。估计零部件多是自产,供应链控制能力强,维修成本没那么吓人。但他说这话时也带着点无奈,说如果未来纯电市场再扩,保有量大了,维修复杂度和配件成本肯定无可避免要上升的,这段先按下不表。
再扯点题外话,讲讲我猜测的一个事儿——比亚迪未来海外能不能靠智能座舱掀起波澜?智能交互和OTA升级成车企必争高地,但我没细想过,欧美消费者对国产智能系统接受度究竟有多高?毕竟文化差异、数据安全担忧都摆着,软件国产味儿是不是会成绊脚石?可能比技术更难突破的,是这层心理门槛。
这几天看到特斯拉、中国品牌电动车在海外市场的抢占份额,自己算了个大概,电动车的百公里使用成本相比燃油车低个30%-40%,这数字算粗糙(看地区和用车惯不同),但够打动预算敏感型用户。比亚迪如果继续压低售价和提升配置,未来在价格端优势会越来越明显。
比亚迪的品牌建设还有长路要走。品牌建设不是一两个广告堆出来的,而是体验、服务、口碑三者叠加慢慢形成的。毕竟海外买车,买的不止车,更是信任和舒心。这信任,得等时间发酵。
看着他们的海外动作,我有点好奇,未来如果比亚迪能在售后服务模式上做点创新,譬如以直接派遣技术人员或区域快修中心替代传统经销商模式,能不能极大改善用户体验和降低成本?这个思路虽然具备一定风险,但也许是下一步抢占市场的突破口。
比亚迪还有多少提升空间,技术和品牌的双轮驱动能不能真做到平衡?他们已经打开了国际市场的新局面,但未来到底是继续跑还是被追上,这其中的变数真不少。你怎么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