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公安局那则关于2024年1月1日起违规电动三四轮车将全面禁行、禁停的通告,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无数车主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家住昌平区的张大爷,每天就靠他那辆红色的四轮小车接送孙子上学、去菜市场买菜,如今他看着这辆陪伴了五年的老伙计,满脸都是愁容。 “说不让开就不让开了,我们这些老人以后出门可咋办? ”这个问题,同样萦绕在全国超过1000万辆低速电动四轮车车主的心头。
这些看起来像迷你汽车的小车,通常被人们叫做“老年代步车”,它们价格便宜,一两万块钱就能入手,不用驾照,遮风挡雨,成了很多家庭短途出行的首选。 可就是这些方便了千万人的小车,至今却连个正式的“名分”都没有。 它们游走在政策的灰色地带,命运完全取决于你住在哪个城市。
如果你生活在一些偏远的县城或农村,可能会发现交警对路上跑的这些小车“视而不见”。 这种管理方式被概括为“不禁止,不支持”。 在这些地方,低速电动四轮车的数量还没多到影响交通的程度,相关的社会矛盾也不突出,所以管理部门采取了默许的态度。 只要不出大事,大家就相安无事。
但像北京、合肥这样的大城市,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这些地方选择了“设置过渡期,逐步淘汰”的策略。 北京市给车主们留出了直到2023年12月31日的缓冲时间,合肥市的过渡期则设定到2024年4月30日。 这个办法的核心是“减存量”和“控增量”双管齐下。 一方面,给已经上路的车辆备案登记,挂上临时牌照,允许它们在过渡期内合法行驶;另一方面,从源头抓起,禁止厂家生产、禁止销售门店售卖不符合标准的车辆。
这个办法看起来挺人性化,给了大家好几年的准备时间,但真正操作起来,问题可不少。 备案手续复不复杂? 过渡期后这些车怎么处理? 能有多少补偿? 这些都是摆在车主面前的现实难题。
最严厉的要数江西赣县区这类地方,直接“一刀切”禁止上路。 当地文件明确规定,对无证驾驶、无牌非标三、四轮低速电动车上路行驶或非法载客的,“一经查获,相关部门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依法予以顶格处罚”。 这种不留过渡期、直接禁止的做法,虽然管理效果立竿见影,但也引发了最多的争议。
为什么同样是四个轮子的电动车,管理政策会如此天差地别? 根源在于国家标准长达数年的“难产”。 2018年是个关键节点,那年工信部、发改委、公安部等六个部门联合发布了一份《关于加强低速电动车管理的通知》,首次把“老年代步车”明确划入了低速电动车的管理范畴,并要求各地自己想办法处理现有的车辆。
大家原本以为标准的出台会很快跟进。 2019年,《四轮低速电动汽车技术条件》这个专门为低速电动四轮车制定的标准立项了,可谁知道,这一搁置就是好几年,直到现在也没出来。 背后的原因很复杂,涉及到安全标准、性能指标、归口管理单位等多个方面的争论。
2021年,相关部门又换了一个思路,打算把低速电动车以“微型低速纯电动乘用车”的身份,纳入到《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这个现有标准里。 这个新方案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技术要求:比如座位不能超过4个,30分钟最高车速要在40到70公里/小时之间,车身长度不超过3.5米,宽度不超过1.5米,高度不超过1.7米,整车重量要低于750公斤,续航里程至少100公里。 这个标准目前据说已经到了批准的阶段,成了低速电动四轮车获取合法身份的最近的一个希望。
2023年2月,又有消息传出,工信部牵头起草了《关于进一步明确低速电动车管理措施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提出将四轮低速电动车归类为纯电动乘用车。 但这份文件至今没有正式印发。 标准的长期缺位,直接导致地方政府“无法可依”,只能“各自为战”。 河南省公安厅在2024年的一份提案答复中坦承:“当前,‘老年代步车’管理问题仍存在车辆属性尚未明确界定、安全性能缺乏强制保障,生产销售缺乏严格监管,道路通行引发系列不稳定因素等问题”。
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带来的另一个严重问题是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安全隐患巨大。 由于低速电动四轮车不属于强制性产品认证(3C认证)的范围,生产企业只需要在省级监管部门备案一个企业标准,就可以合法生产和销售。 为了在激烈的价格竞争中胜出,许多小厂家拼命压缩成本,使用低劣便宜的零配件,做工非常粗糙。
铁岭市某医院创伤科的数据显示,2024年他们接诊的涉及四轮电动车的重伤案例中,有高达92%的人没有佩戴头盔。 该市在加强管理后,2024年涉及电动车的重大交通事故同比下降了27%,保险理赔纠纷也减少了40%。 这些数字从侧面反映了之前安全问题的严峻程度。
但另一方面,这些小车确实满足了一个巨大的、真实存在的市场需求。 对于广大农村、县城和城市郊区的居民,特别是那些年龄较大、无法取得汽车驾照的老年人来说,低速电动四轮车是他们维持日常出行、接送孩子、购买生活必需品的重要工具。 它解决的是实实在在的“最后一公里”甚至“最后几公里”的难题。 这个矛盾该如何平衡,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
面对这种困境,一些地方开始探索更精细化的管理方式。 山东青州、四川中江、河南邓州等地尝试为电动四轮车免费登记上牌,车主只需要填写登记表,签订安全承诺书,就能给车辆贴上牌照,在一定条件下合法使用。 这种“不禁不扣不罚”的柔性管理,在当地获得了不少好评。
与此同时,曾经红火的低速电动车生产企业,也在经历着剧烈的行业洗牌。 雷丁、御捷、丽驰这些曾经的“低速巨头”都尝试过升级转型,想要迈入正规新能源汽车制造的门槛,但结果大多不尽如人意。 这些企业普遍面临设备、技术、人才不足的“先天缺陷”,作为民营企业,在资金、政策支持上也难以与有国资背景的大型车企竞争。
河北省跃迪新能源科技集团总裁刘明海指出,“低速电动车行业在不断升级和洗牌,小体量企业或将面临淘汰,特别是在新标准实施后,行业将加快优胜劣汰”。 市场的未来走向也开始显现出一些趋势。 随着小型汽车驾驶证的年龄上限放宽到70岁,一部分有经济条件、身体合格的老年人,可能会转而选择安全性更高、性能更好的正规微型电动汽车。 但在广大的下沉市场,对于大量无证且出行需求简单的老年人群体来说,价格低廉的低速电动四轮车依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在交通管理层面,一些城市也开始尝试用工程手段来解决混行带来的安全问题。 铁岭市就计划在2025年于城市主干道增设物理隔离的非机动车道,并试点设置专门针对电动车、行人的左转信号灯,以期减少不同交通参与者之间的冲突。 全国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工作专班也曾明确要求,在电动车管理过程中要杜绝简单粗暴的“一刀切”做法,倡导人性化执法。
然而,所有这些地方性的探索和努力,都无法替代一个国家层面统一、明确的标准和政策。 车主们的观望、企业的转型困境、地方管理的进退维谷,都指向同一个核心问题:低速电动四轮车的“身份”之谜,究竟还要多久才能解开? 这个涉及千万人日常出行、牵连着一个庞大产业的问号,依然沉重地悬挂在那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