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现在轿跑也会“灵魂对话”了,我一度怀疑,是我智商被骗,还是车已经觉醒成了村口哲学家?想当年十五万块是买一辆让全家缅怀的德系小钢炮,现在这钱能买一辆能跟你谈理想人生的国产电车。老铁们,见过小鹏MONA M03吗?没见过也不必遗憾,因为你的人生荒谬到听一辆纯电车讲黑科技已经是家常便饭。
说是觉醒,其实也就这么回事。车子预售价十一万多起步,顶格不到十四万,我怀疑他们是不是想直接跟拼多多搞联名,毕竟这个价位在“灵魂对话”的路上,没准还能送个小龙虾。小鹏最近的设计,怎么看都在走“外面帅气,里面AI”的路子。不信你看这MONA M03,外观流线型,说白了就是低趴,再低趴一点就可以直接从限高杆底下钻过去给城管添堵。前脸弄了个犀利的贯穿式灯带,这么炫,怕不是打算夜里自己去蹦迪,带着四个车轮转起来就是一场光影特效盛宴。灯腔里还嵌立体纹理,说实话我总觉得这设计师被几何教材刺激了,看什么都想比一下角度和结构。
到车尾就更绝了,层次分明,尾灯创新带V形光效,夜里亮起来像是专门为交警准备的非主流舞台剧。“层次分明”,这是说给买菜大妈听的吗?好像分了层就能多放两斤土豆。中间用高光饰板连起来,视觉衔接,说得开心,实际上十万出头还要有仪式感,不知道是不是怕车主熬不住电车的孤独,就靠点灯玩自娱自乐。
内饰设计,上来先给你极简主义,这年头谁还敢说自己不极简?环抱式布局,浅云米色环保皮质座椅,看着像是小区健身房升级版,坐上去大概率不会让你思考人生,但会让你思考“环保到底有多环保,会不会开着车也算低碳生活?”D型方向盘还标配金属饰条,听起来高级,实际上我更关心司机是不是能一边摸金属条一边开车边畅谈“金色年华”,毕竟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科技成真给你配个真的金属条呢?
中控台是悬浮式高清触控屏,这不是炫酷,是炫耀。集合什么语音交互、高阶辅助驾驶功能,车,听懂灵魂了?我觉得大多数车主的灵魂,就是抱怨堵车,怀疑人生,顺便向导航嘟囔一句“你到底是不是要带我去修手机充电宝的那条路?”据说智能语音系统可以“高阶互动”,我倒是想让它给我读读鲁迅,顺便问问“人生意义到哪儿了”。都说是科技感,其实不就是多装配点芯片,多花几千块成本,最后还是你自己和方向盘谈心。
动力方面当然也要拉出来说两句。前置永磁电机,听起来高级,其实就是比我家洗衣机转得快。固定齿比变速箱加前驱架构,专业地解释就是“能跑,能刹”。电池说是同级领先,我也不知道是领先三米还是领先一周充电两次。续航能满足城市通勤和跨城出行,这话说得漂亮,实际开起来你就会发现,不用担心没电,反正你也没钱跨城。高效能耗和平顺驾控体验,电车一踩,飙到下一个红灯,看着仪表盘数字掉得比工资还快。
说到底,小鹏说这是紧凑型纯电新晋车型,我倒是觉得新晋不是车,是消费者。外观设计要最新,座舱科技得智能,三电系统还得创新。每天主打就是一句“创新实力”,不过离开了营销,这辆车的黑科技其实就像朋友圈自拍加美颜,说是变化巨大,实则本质未变。你说扩展了年轻人品质出行的新选择,我也没觉得年轻人现在有那么多品质,不如说“电车便宜点,灵魂对话容易点”来的直接。
别的不说,电车打着灵魂科技的旗号往年轻人怀里蹭,这种操作让我想起以前流行的土味情话,车子会不会有一天直接对你说:“你是我电池里的锂,我愿为你续航到天荒地老。”你看,生活的荒谬其实都藏在这些细节里。AI懂你?不如说AI在为厂家赚吆喝。你能跟车灵魂对话,但车其实是在跟后台服务器通话,你吐槽堵车,它分析你“最近心情不佳”,再推荐你订购一份下午茶,然后自动帮你下单送到家门口。你说这不是“觉醒”,这就是新时代的“社会性死亡”。
车,早就不是交通工具,而是自媒体KOL。你坐在车里,车在跟你聊天,屏幕在给你推送广告,语音助手在跟你装懂人生。你以为自己开的车在路上,其实是你自己在信息流里漂泊。小鹏MONA M03这种车,表面上是科技的结晶,实际上也是算法的祸害。让你觉得自己很高级,但其实大家都一样:天天纠结充电没电,担心能不能堵到头,最后来一场灵魂对话,结果就是“哦,别想了,人生还是堵着吧。”
更逗的是,那么多设计语言,灯带、曲面、隐藏式导流,说得像一辆车能带你去拯救世界,实际上多数情况下还是带你去小区,去公司,去医院,去买菜。高度智能化,坐在里面就能上天入地似的。事实上,除了导航能带你绕胡同之外,其他功能都像个加油站老大爷——热情而无用。
所谓“品质感电动出行”,其实就是让年轻人多交点“智能税”。给你多几个按钮,多一块屏幕,一些听得懂但做不到的语音指令,然后让你觉得这车“懂你”。上线一堆看起来很新鲜的设计,实则是套路遍布:极简主义让你不敢乱放东西,环抱式布局让你怀疑自己是被车拥抱还是被车绑架。环保皮质座椅,环保到最后就是不敢穿牛仔裤,怕坐坏了厂家梦想中的可持续未来。
说到底,这场“灵魂觉醒”的秀,更多是一场营销上的内卷。谁能把科技讲得像情感,谁就能占领市场年轻人的心理防线。你以为自己买的是技术,其实买的是一场自我欺骗的盛宴:电车新品就像豆瓣评分,总是比实际好;智能互动就像网络评论,总是比现实更懂你。车企玩的是“你以为你懂的,你其实啥也不懂”的游戏,这车能懂你的灵魂,顺便还能替你开下罚单——只要你愿意多掏两千块选配“大数据审判”套餐。
其实想想也蛮滑稽,年轻人买电车就是希望能体验未来感,最后体验到的,是自己在加班路上跟一台电车互相安慰,俨然成为新时代版孤独的动物。你以为智能车是未来,其实未来已经是现在。你担心车懂你的灵魂,其实灵魂早就被当做“用户画像”上传到了云端,等你下次跟车“对话”,后台都能自动回你一句“你最近很焦虑,要不要减减肥?”
一台只需十五万不到的电车,给你的不只是出行方式的升级,还有一份荒诞的科技乌托邦——你在科技的光环下自我感动,在高阶体验里自我消耗,最后在灵魂互动里自我麻痹。反正车可以听懂你的灵魂,但你却越来越听不懂这个世界的道理。科技进步了,一起堵车也进步了,电车科技越发达,大家在环路上比出门更讲究灵魂归属。
写到这儿,忽然想起一则段子:“人生就像开小鹏MONA M03,外面光鲜,里面智能,实际还是得靠自己踩电门,信仰加速。”至于灵魂如何觉醒,我建议每天自己醒一次,别指望车。毕竟车厂只会觉醒你的钱包,而不是你的灵魂。剩下的路,还是堵着慢慢走吧,车懂你,街道不懂你,你懂你自己就得了。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