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依赖华为,为什么德国BBA集体押注魔门塔?
宝马官宣下一代“新世代”车型将搭载魔门塔智驾系统。奔驰早在2017年就战略投资魔门塔,并将在今年第四季度推出首款搭载该系统的全新CLA车型。奥迪则一边牵手华为,一边联手魔门塔,玩起“两条腿走路”。
看到这消息,我第一反应是:BBA这是集体“叛逃”华为?
毕竟华为智驾这几年风头正劲,问界、智界、阿维塔一个比一个猛,城市NOA跑得丝滑,高速领航稳如老狗。可偏偏德国人不买账。他们宁愿选一个听起来没那么“全栈自研”的魔门塔,图个啥?
带着这个疑问,我去试了试搭载魔门塔早期系统的测试车——一辆伪装过的宝马i4改款原型车。方向盘一握,我就明白了:这不是技术谁更强的问题,而是车企想不想当“自己车的主人”。
一、魔门塔的“软实力”:只卖算法,不做硬件,车企的“灵魂守护者”
魔门塔最特别的地方在哪?它只卖软件算法,不碰任何硬件。
你没听错。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计算平台、电机电控——这些统统不卖。它只提供一套“智驾操作系统”,你可以理解为汽车界的“安卓”。
这就好比你买手机,高通给你芯片,三星给你屏幕,索尼给你摄像头,而魔门塔只负责把这一切“调教”得服服帖帖,让它们协同工作,实现高阶智驾。
好处显而易见:车企不会被“绑架”。
你可以自由选择英伟达Orin,也可以用地平线征程,激光雷达爱用禾赛还是图达通都行。甚至,你还能根据品牌调性,深度定制智驾风格——宝马要运动感,奔驰要舒适感,奥迪要科技感,魔门塔都能给你“调出来”。
我在试驾那辆i4时,明显感觉到它的变道逻辑更“德味”——不像某些新势力那样激进,而是像老司机一样,先观察、再预判、最后平稳切入,不抢不躁,有种“优雅的果断”。
这就是魔门塔的优势:它不抢方向盘,只递方向盘。
二、华为的“硬实力”:全栈自研,但代价是“灵魂让渡”
反观华为智驾,走的是“全家桶”路线。
从激光雷达、MDC计算平台、鸿蒙座舱,到电机电控、ADS算法,全是你家的。软硬一体打包交付,开箱即用。
听起来很香?确实香。但香的背后,是巨大的“代价”。
第一,车企会失去主导权。
你想改个UI?不行,鸿蒙说了算。你想换颗芯片?抱歉,MDC是绑定的。久而久之,车还是你的车,但灵魂是华为的。
这就像你租了间精装房,装修是房东搞的,家具是房东买的,连Wi-Fi密码都是房东设的——你住着舒服,但总觉得自己像个“高级租客”。
第二,利润被切走一大块。
华为这套方案,成本不低。光是那颗96线激光雷达,加上MDC 810计算平台,硬件成本就顶天了。更别说后续的软件授权费、OTA升级费。车企卖一辆车,可能三分之一利润都进了华为口袋。
第三,国际化受阻。
华为至今仍被美国制裁。BBA是全球车企,车要卖到欧洲、北美、中东。你车上贴个“华为智驾”标签,海关能不能过?消费者买不买账?都是问题。
所以奥迪聪明,只在中国市场部分车型上用华为智驾,海外版一律切回魔门塔或自研系统。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市场特供”策略。
三、魔门塔的“短板”:高度依赖车企的“配合度”
魔门塔虽好,但也有“软肋”。
它不保证最终体验。
为什么?因为算法再强,也得靠硬件撑着。你配个200万像素的摄像头,再好的算法也看不清红绿灯;你用个算力50TOPS的芯片,也跑不动端到端大模型。
这就导致:同样用魔门塔系统,比亚迪和丰田的智驾体验,可能差出一个银河系。
我在试驾另一辆魔门塔合作车型——某日系品牌原型车时,就明显感觉“力不从心”。变道犹豫、跟车顿挫,不是系统不行,而是硬件跟不上。好比让梅西穿拖鞋踢球,再天才也踢不出花。
所以,魔门塔的成功,一半靠自己,一半靠车企“给牌”。
四、真实用户反馈:有人赞“灵活”,有人怨“调校难”
我采访了两位魔门塔合作车企的工程师。
一位来自大众,他说:“魔门塔给了我们自由,但也给了我们责任。 我们要自己做传感器融合、做标定、做测试,工作量翻倍,但品牌调性保住了。”
另一位来自比亚迪,语气就轻松多了:“我们三电自研,芯片自研,魔门塔算法一接,三个月就上车了。相当于省了最难的‘大脑’部分,省时省钱。”
这说明什么?魔门塔适合两类车企:一类是本身技术强,只想省算法研发成本的;另一类是愿意投入资源做深度调校的。
至于那些想“抄作业”的,魔门塔反而不适合。
五、横向对比:魔门塔 vs 华为 vs 特斯拉 FSD
维度 魔门塔 华为智驾 特斯拉 FSD
技术路线 纯视觉+多传感器融合 多传感器融合(重激光雷达) 纯视觉
硬件要求 开放,车企自选 封闭,华为打包 封闭,特斯拉自研
定制化程度 高 低 极低
成本 中低(算法授权费) 高(软硬件打包) 中(自研摊薄)
国际化能力 强(无制裁风险) 弱(受限于华为) 强
适合车企 技术强、重品牌调性 想快速上车、不介意依赖 全自研能力强
结论:魔门塔赢在“自由”,华为赢在“效率”,特斯拉赢在“闭环”。
BBA选魔门塔,不是因为它技术最强,而是因为它最不“抢风头”。
六、未来展望:中国智驾的两条路,终将殊途同归
魔门塔和华为,代表了中国智驾的两种商业模式。
华为模式:深扎本土,打造“新华为系”,重塑自主品牌格局。
魔门塔模式:放眼全球,做“汽车界的安卓”,让中国算法走向世界。
无论BBA选谁,都绕不开中国。
因为全球最先进的智驾算法,现在就在中国。我们有最复杂的路况、最庞大的数据、最卷的研发团队。中国已经成了智驾技术的“试验田”和“发动机”。
未来,随着国产光刻机突破,华为的硬件困境也会缓解。到那时,或许BBA会重新评估与华为的合作。
但短期内,魔门塔仍是BBA最“安全”的选择。
互动时间
各位车友,你们怎么看?
如果你是车企老板,你会选华为的“省心但贵”,还是魔门塔的“自由但累”?
你觉得未来智驾是“全栈自研”赢,还是“开放生态”赢?
你希望自己的车,是“华为味”的,还是“德味”的?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我会一一回复。
顺便说个花絮:试驾那辆i4时,我故意在匝道口“抢方向盘”,系统立刻退出智驾,并弹出提示:“驾驶员接管,系统暂停。”那一刻我笑了——它不争,但也不让。
这,或许就是魔门塔的哲学。
总结一下:
BBA选择魔门塔,核心是“不依赖”,保住品牌主导权和利润空间。
魔门塔的优势是开放、灵活、国际化,适合有技术积累的车企。
华为的优势是高效、集成、体验好,但代价是车企让渡部分控制权。
中国智驾已成全球高地,无论哪种模式,都在推动行业向前。
最后问一句:当你的车越来越聪明,你,还享受驾驶吗?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