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半年,要是您留心汽车市场,可能会感觉到一股不同寻常的凉意,尤其是在那些过去听起来挺有格调的豪华品牌阵营里。
过去,很多人手里攥着二三十万的预算,买车时的想法往往是跳出普通合资品牌,够一够雷克萨斯、凯迪拉克或者沃尔沃的边儿,感觉生活品质一下子就上去了。
可现在,这套逻辑好像行不通了,那些曾经的“中产新宠”,日子过得可以说是相当挣扎,最近的销量数据,就像一张不加任何美颜的素颜照,把市场的真实情况摆在了所有人面前。
咱们先看看数据,这是最不会骗人的东西。
就拿今年上半年来说,雷克萨斯在国内一共卖了八万多辆车。
这个数字单独看好像还行,但了解它过去辉煌的人都知道,这跟它巅峰时期比起来,几乎是拦腰斩断。
想当年,雷克萨斯ES可是加价等车的代名词,那种“不愁卖”的底气,如今已经被市场的寒风吹得所剩无几。
再把目光转向来自北欧的沃尔沃,上半年卖了六万多台,表面上看起来还算稳得住,但你要是去4S店里转一圈,跟销售聊一聊,就会发现那巨大的优惠幅度和经销商脸上的愁容,都在诉说着“安全”这张王牌在如今这个时代,已经不再是万能的通行证了。
美系豪华品牌的处境则更为艰难。
凯迪拉克,这个曾经以凌厉设计和“后驱”标签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品牌,上半年交出的成绩单是四万八千多台,通用汽车的官方财报也证实,这个数字比去年同期下滑了将近两成。
它的兄弟品牌林肯,情况就更不乐观了,半年时间里,全国加起来才卖了一万五千台车。
即便终端价格一降再降,比如像航海家这样的中型SUV,优惠个七八万都成了常态,可消费者似乎并不买账,经销商们几乎是在亏本赚吆告,压力大得快要喘不过气。
至于捷豹、英菲尼迪这些更边缘化的品牌,现在已经很少被人提及,它们一个月的销量,可能还比不上国内一些热门新势力品牌一天的订单量,这已经不是卖得好不好的问题了,而是能不能继续生存下去的危机。
销量下滑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一场席卷整个二线豪华阵营的价格战。
过去高高在上的姿态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赤裸裸的降价求生。
凯迪拉克CT5,一款指导价接近二十九万的运动轿车,现在很多地方优惠完之后,二十万出头就能开回家,这种折扣力度,放在两三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过去以进口身份和匠心精神自居的雷克萨斯,也从加价变成了打折,甚至还附送保养和车膜来吸引顾客。
这种以价换量的做法,短期内或许能清掉一些库存,但长远来看,对品牌价值的损害是巨大的,曾经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豪华”光环,正在一点点被磨掉。
更要命的是,一线豪华品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奔驰、宝马、奥迪,也没有闲着。
它们看到二线品牌在拼命降价,也开始放下身段参与竞争。
现在,奔驰C级和宝马3系这两款标杆性的产品,优惠后的价格已经下探到了二十五万左右的区间。
甚至连四十多万的宝马X3,在一些地区也被砍到了三十万以内。
这样一来,消费者的心态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大家心里都会算一笔账:既然花差不多的钱,我已经能够得到品牌力更强的宝马或者奔驰,那为什么还要去选择一个二线品牌呢?
这种来自上层的压力,让二线豪华品牌的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
如果说一线豪华品牌的降价是“泰山压顶”,那么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则是一场彻底改变游戏规则的“维度打击”。
现在的年轻人买车,思路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你花同样的二十多万,走进一家传统二线豪华品牌的店里,销售人员可能会跟你讲品牌的百年历史、发动机的平顺性、内饰的真皮用料。
但你转身走进一家问界、理想或者小米的汽车体验店,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景象:贯穿整个中控台的超大屏幕、反应迅速的智能语音系统、可以在拥堵路段解放双脚的高阶辅助驾驶功能,还有那宽敞得不像话的后排空间和电动车带来的极致安静。
这些实实在在的科技体验和舒适便利,对于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消费者来说,吸引力远远超过了那个看似遥远的品牌故事。
很多人发现,花同样的钱,买一辆传统二线豪华品牌的低配车型,配置可能还不如一辆十几万的国产车。
而如果选择国产高端新能源车,不仅能享受到顶级的智能化配置,还能省下一大笔油钱。
这种产品力上的巨大反差,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脚投票。
他们不再迷信国外的月亮比较圆,而是更看重实际的用车体验和性价比。
这股风潮直接导致了整个汽车消费市场的连锁反应。
最明显的就是保值率的暴跌,去年还觉得买了一辆豪华车很有面子的车主,今年卖车时可能会发现,一年时间就亏掉了十几万,这笔钱都够买一辆不错的代步车了。
这种惨痛的经历,让后来者在购车时变得愈发谨慎,保值率成了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
市场的变化也传导到了销售终端,一些4S店经营困难,开始尝试转型,在卖燃油车的同时也卖起了电动车,但效果并不理想。
整个行业都在经历一场痛苦的调整,而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这意味着买车时需要更加清醒和理性,不能再被所谓的“豪华”头衔轻易迷惑,仔细对比配置、价格、口碑和未来的使用成本,才能在这个快速变化的市场中,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