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2011,我全款买了台A0级小车,差不多9万出头。说实在话,那时候年轻,预算有限,选它主要就是实用,油耗低,开着也顺手。记得当时和销售聊,问他这车保值率咋样,他笑着说这价格也不指望保值,主要图便宜和代步。几个朋友听了都揶揄,说我买了代步神器,还能再省着点油呢。
快进到2023,情况大不一样。当时攒够了钱,全款买了一辆B级车,价格在25万上下浮动,算上税费啥的。家里情况好了,娃也大了,可以考虑更宽敞舒适的。开了半年,上周和维修师傅闲聊,他说这级别的车配件和维护成本其实比A0车贵不少,不光买价,还有后续花费,注意别被坑,他强调得特别认真。这话让我重新审视买车的决策,毕竟车不仅是买个面子,也要算算长远账。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2011年买车时的油耗是5.8L/百公里,2023年的B级车油耗大约七八个左右,差距不大,但用车感受截然不同。让人感慨的是同样25万级别的B级车,现在好多国产车型充电方便、科技感强,价格也差不多,甚至比进口车型还优惠。拿供应链来说,国产车研发投入年年翻,供应链也更加成熟,就好比做饭,从以前得自己挑原材料到现在有好几家大卖场随便挑,不得不佩服国产车的进步。
回想当初以为买B级车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结果呢,油费、保险、保养一算,一年得多花个三四千块,这个数字估算肯定有点偏,但体感差不多。朋友劝我不如买电动车了,省事又环保,我当时还不太认同,觉得续航和充电不方便。可现在电动车快成熟了,尤其周边充电桩铺得密,城市出行完全没压力。
想象下2035年,估计自己也快五十了。孩子撑起了一片天,父母年纪更大,需要照顾的地方多了去。那时候经济条件估计不差,但心态稳了,争强好胜的劲头没了,听起来有点悲观,但真是这样。大概率买辆国产电动车,十万上下,小巧灵活,家里来访的朋友都能随便停,充电方便得紧,偶尔出去三五百公里的周边游,够用就行。
之前提到的买车不追求高级,细想有点绝对了,因为也得看用途和心情。谁都想开的车有面子些,但说实话,置换周期短了,保值难,花在车上的成本高,真是不划算。车本身最终还是工具。供应链紧张、芯片短缺这些因素反复折腾车企,把好车成本和售价都推了上去。你说这是不是逼着消费者得降级?
昨天和邻居聊天,他说:现在年轻人买车更现实,买个便宜又靠谱的车就行,不用纠结品牌。以前我还觉得这话有点偏颇,但越想越有道理。如今每年新车发布,无论是造车新势力还是传统品牌,智能化和电气化成主流,价格却像坐电梯似的往上涨,尤其BBA这几家,涨价快得让人怀疑是不是在拼输赢。
我做了个小计算,25万买的B级车,预估五年折旧率至少40%,你算算,两年后卖车都赔不少,这点比价实操体验告诉我,选择不打品牌溢价的国产,或许更能省心。哪怕续航比自主品牌主打的电动车少个几十公里,日常代步没啥大问题。
对了,那次充电站碰到隔壁车主,他调侃我:你们这些传统车主,到时候都得体验下电动车的甘苦,不是说换就换的。当时心里感叹,确实没细想过换电动车要惯充电这件事,得提前规划生活。其实这就像以前换手机,刚开始不方便,时间久了就融入生活了。
现在想想,车企炮制的豪华和细节包装,多少时候都是体验式的诱惑,适合年轻人,也适合想给自己生活添点颜色的人。年纪大了,经济条件宽裕,但又不想折腾那么多繁琐事,选择简单高效成了主旋律。尤其通勤和家庭日常使用,谁还管LED氛围灯咋闪,座椅按摩咋按。
说些小情绪,好几次我想跟销售纠结配置,改改配置单,但一想到折腾半天还得加钱,嫌麻烦就直接妥协了。人嘛,都有点懒。也许这算是一种无形的购买壁垒,让不少人放弃,把目光从高端车移向性价比。对你来说,换车会不会也是这样,权衡之后,先买实用能用的?
未来的车会不会就只能工具车了呢?没准不。毕竟车还有情感价值,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人乐此不疲地关注新车发布、改款升级、新技术花样。看着手机里最近拍的B级车内饰照片和朋友圈晒车动态,我就挺矛盾。一方面知道价格和成本理想,另一方面又想要点仪式感和多功能性。
(这段先按下不表)
对了,回到开头的问题,下次换车,你觉得自己还能买得起BBA吗?还是说,10万左右的国产车已成为你心里划算的底线?未来车市会不会真是被成本和需求逼成了大多数家庭的稳妥选择?你怎么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