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式车门把手或被禁用,安全与设计的对决,谁将胜出?

近些年,大家走在路上,特别是看到那些新出的电动汽车,是不是都觉得眼前一亮?

车身线条特别流畅,光溜溜的,好像一件艺术品。

仔细一瞧,嘿,连门把手都找不着了。

等你走近了,手一伸,那门把手“唰”地一下自己弹出来,科技感十足。

隐藏式车门把手或被禁用,安全与设计的对决,谁将胜出?-有驾

像特斯拉、蔚来、小鹏这些走在潮流前头的品牌,都把这个设计当成了一个大卖点,不少传统车厂也纷纷学了起来。

这种全隐藏式的门把手,确实让车子看起来更简洁、更高级。

但是,好看归好看,一个严肃的问题也慢慢浮出了水面:这东西,在关键时刻安全吗?

随着几起交通事故的发生,这个曾经的“香饽饽”设计,如今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审视和压力。

有消息说,相关管理部门正在考虑,以后可能不让用这种全隐藏式的门把手了,这背后,其实是一场关于汽车设计到底是“面子”重要还是“里子”重要的深刻讨论。

咱们先得弄明白,这个隐藏式门把手当初是怎么火起来的。

工程师们设计它,可不完全是为了耍酷。

它最主要的好处有两个。

第一,能降低风阻。

咱们都知道,汽车在高速行驶时,空气的阻力是影响能耗的一个大头。

车身表面越光滑,凸出来的东西越少,空气流过去就越顺畅,阻力自然就小。

对于特别看重续航里程的电动车来说,哪怕是省一点点电也是好的。

据说,把门把手藏起来,能让整车的风阻系数降低那么一丁点,大概在0.01到0.02Cd。

别小看这个数字,在工程师眼里,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

第二,就是为了追求一种极致的美感。

没有了门把手的“干扰”,车身侧面就是一整个光滑的曲面,线条从头到尾一气呵成,看起来非常干净、纯粹。

这股风潮一下子就抓住了很多消费者的心,觉得这才是未来汽车该有的样子。

然而,当大家还沉浸在这种新潮设计带来的新鲜感中时,现实却在一些极端情况下,给我们泼了一盆冷水。

最让人担心的,就是它在断电的时候会完全“罢工”。

这种门把手,不管是弹出的还是感应的,都离不开电。

隐藏式车门把手或被禁用,安全与设计的对决,谁将胜出?-有驾

它的所有动作都靠车里的电子系统来控制。

可是一旦发生严重的交通事故,比如剧烈碰撞、车辆着火或者掉进水里,整辆车的电路系统很可能在瞬间就瘫痪了。

电一断,这个平时听话的门把手,就成了一块纹丝不动的铁疙瘩。

2024年在山西运城发生的一起问界M7追尾事故,就是一个非常惨痛的例子。

事故发生后,车辆瞬间断电,车外的人想去救人,却发现门把手怎么按、怎么拉都没反应,根本打不开车门。

最后,救援人员只能用最原始的办法——砸窗救人。

在那种争分夺秒的“黄金救援时间”里,每一秒钟都可能决定生死,而一个打不开的门把手,无疑成了救援路上最大的障碍。

类似的情况在其他一些事故中也引发了公众的广泛担忧,大家开始问,如果有一天我们被困在车里,这个平时引以为傲的“高科技”,会不会反而成了我们的“催命符”?

除了断电这个致命伤,还有一个问题也同样要命,那就是在紧急情况下,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怎么用它。

您想,传统的门把手,就是一个很直观的拉手或者扣手,别说大人了,小孩子一看就知道该怎么开门。

但是全隐藏式的门把手呢?

它平时和车身表面齐平,上面可能连个明显的标志都没有。

真要是出了事,路过的好心人想帮忙,可能都不知道从哪下手。

车里的人在惊慌失措的状态下,也很难冷静地想起来这个门把手该怎么操作。

有些车虽然在车内设计了手动的应急开关,但为了不影响美观,这些开关往往被藏在一些很不显眼的位置,比如车门储物格的深处,或者需要掀开一块盖板才能看到。

对于不熟悉这款车的乘客来说,在浓烟弥漫、一片混乱的事故现场,要找到并使用这个应急装置,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面对这些实实在在的安全隐患,我们的国家监管部门开始行动了。

这并不是一刀切地否定创新,而是要把安全这条底线给牢牢守住。

第一步,是制定更严格的技术标准。

大概在2025年的时候,工信部就发布了一个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征求意见稿,专门针对汽车门把手的安全技术提要求。

隐藏式车门把手或被禁用,安全与设计的对决,谁将胜出?-有驾

文件里说得很清楚,你车企想用隐藏式门把手可以,但你必须给它配一个“机械冗余装置”。

这话听着专业,说白了就是要有一套不依赖电力的备用开门方案。

就好比我们家里的智能门锁,除了能用指纹、密码开,肯定还会留一个插机械钥匙的孔,以防万一。

汽车门把手也是一个道理,必须保证在断电的情况下,救援人员能够通过一个简单、直接的物理方式把门打开。

同时,标准还要求,不管是车内还是车外的应急开启装置,都必须有非常醒目、清晰的标识,让大家一看就知道这是干什么用的,该怎么操作。

这还只是第一步。

根据一些汽车行业内部人士传出的消息,监管部门可能还在考虑更进一步的措施,那就是从2027年7月开始,可能将全面禁止在新车上使用那种完全与车身齐平的“全隐藏式”门把手,只允许使用保留了部分外露结构、可以手动抠开的“半隐藏式”门把手,或者是传统的门把手。

当然,强制配备机械冗余装置这一点是肯定的。

如果这个政策最终真的实施,那么对于像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蔚来ET5、小鹏G6这些现在市面上非常火爆的,并且以全隐藏式门把手为设计亮点的车型来说,都将面临着必须改款的局面。

这无疑是给整个汽车行业传递了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在安全面前,任何花哨的设计都得让路。

这一系列政策动向,对整个汽车产业链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对于汽车制造厂来说,首当其冲的就是成本。

一套复杂的全隐藏式门把手系统,成本本来就是传统机械式的好几倍,现在要加上一套机械冗余结构,就得重新设计车门内部的构造,研发和生产成本都会跟着上涨。

而且,这种复杂的电子装置,故障率本身就比简单的机械结构要高,后期的维修成本也不便宜。

现在换一个国产车型的隐藏式门把手,少说也要五百到八百块,要是豪华品牌,可能要好几千。

新规实施后,这些成本压力最终还是会体现在车价和维修费用上。

当然,这也倒逼着车企去寻找既安全又美观的创新方案。

比如长城汽车的董事长魏建军就曾很直白地表示,他们不跟风搞隐藏式门把手,就是觉得这东西问题多,不实用。

这种务实的造车理念,在今天看来,显得格外有远见。

对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这绝对是一件大好事。

我们可能要牺牲掉一点点所谓的“极简风”和“科技感”,但换来的是一份实实在在的安全保障。

毕竟,汽车是用来出行的工具,保护车内人员的生命安全,永远是它最根本、最核心的使命。

当“能不能顺利开门逃生”成为比“看起来酷不酷”更重要的考量时,整个行业的发展才会回到最正确的轨道上来。

这场关于门把手的变革,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对于人民生命安全的高度重视,也让我们相信,未来的汽车,一定会在安全和创新之间,找到那个最完美的平衡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