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力斯问界M7这次的升级真不是简单的换个外壳那么简单,我也不容易说清楚,因为这是个扎实的全盘推倒重做工程,换句话说,M7不是M7了,反而是个全新产品。比起以前的版本,无论是在研发流程,还是供应链的选料,甚至装配环节上,豪华感都能明显感受到有30%以上的提升,只是放在问界M系列里,M7的质感还是没法跟M8、智界R7那几位老大哥正面抗衡。
刚才和朋友李工聊到,他是供应链管理的老手,一句话点醒我:M7这次最大的变化,是供应链的博弈赢了,他意思是说,以前M7的零部件供应还是比较分散且质量不稳这块比较痛点,而这回赛力斯直接跟上游厂商谈判,重新锁定了更优质的金属材料和注塑工艺,别看是料不多,但质感提升上几乎是翻倍。想想也不奇怪,就像家里做菜,菜好不好吃,食材一半靠鲜不新鲜,另一半靠火候精准掌控。
说到火候,M7这次的新机械细节比我之前研究的老款更靠谱,比如冲压件的平整度直接提升了50%估计不止,因为试驾体验中,整车车身刚性和车门关合感都提升不少,真的不像以前那种好歹能开但声音没质感。相反,M8和智界R7给人的感觉更像是顺滑绅士,M7更像刚入行的小伙子,新鲜劲儿足,但气场还差点。
我之前还夸口说,M7的做工已经有赶超M8的潜力,好像有点心急了。深想一下,这差距主要是在内饰的用料选取和细节处理上。M8、智界R7用的真皮、钢琴烤漆面料真的高级得像个微型展厅,而M7更多是环保合成材料和普通塑料件。至于装配,虽然M7改善明显,但边角接缝处小瑕疵还是有几处,尤其是中控台接缝大了一点,让人有点没安全感。
朋友小王是4S店销售,他跟我说:客户问M7和M8差别,不少人更喜欢M7的设计年轻活泼,但真的为了质感,还是愿意多等几个月买M8。这话让我觉得,M7的市场定位挺尴尬的,既不能用价格战完全碾压同价位竞争对手,也没法像兄弟车型M8那样自带高级感光环。
来点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的细节:M7这次加了不少智能互联硬件,但屏幕周边塑料抠得略显粗糙,这种区别让人觉得这车更像是实用主义派,讲究高性价比,没那么多装饰花哨。相比同价位竞品,比如蔚来ES6,后者的中控区域做工摸上去就舒服多了,显然这个细节差距影响了整体豪华体验。
有趣的是供应链上的小秘密,M7引入了一款新型铝合金压铸件,据说成本比之前增了15%左右,但好处是一来整车轻了点,二来强度更均匀,开的时候能感觉到车门咔嗒声比以前扎实多了。这我没实测,是听一线装配工说的,还是算个估算吧。
我总在想,厂家的研发流程其实像极了做一道复杂菜单,设计是厨师创意,零部件供应链是原材料,生产线就是厨房火候掌握的炉灶。调料配得好,食材新鲜,烧出来的菜(车)就耐吃又好看。M7这次恰恰是料理中火候把握得更精准了,但主材料(材料和用料配置)仍然有提升空间。话说回来,厂家能不能在有限成本下把材料上来的同时又保证火候精准,才是真本事。
顺便说说用户心理,我遇到不少选M7的客户,普遍觉得它买了放心,毕竟价格合适但配置丰富,而M8他们会觉得我有钱,我愿意多花,这差别,倒像是买手机时在中端机和高端机间犹豫。这个差距,是不是也是供链和工艺改善的侧面体现呢?
跑题一下,我觉得内部装配的缝隙感,居然成了用户心理的安全感标志。奇怪吧?其实也不奇怪,汽车毕竟是长期接触的移动生活空间,哪怕是细微的塑料感握感都直接影响开车心情。有人说这不多复杂,但做起来可真难,尤其是在千万级别量产里,巨细无遗。
那么问题来了——问界M7还有多少空间去缩小和M8、智界R7之间的豪华感差距?厂里有没有可能在保持成本和产能的基础上,继续用更大力气去改进材料和装配工艺?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愿意给M8掏更多钱。
说到这里,我准备明天再去4S店,亲自摸摸那几个拼接处,顺带问问维修师傅他们觉得这台M7长期维护是否麻烦。(这段先按下不表)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经历过新车刚提回来,摸摸一圈心理落差很大,既想庆祝又觉得它能不能再更完美点?这大概就是咱们普通消费者和专业制造之间永远的纠结吧。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