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根据公开信息以及个人理解编写,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依据和建议!】
概述
成都天府大道一辆SU7事故视频冲上热搜,小米汽车秒变“隐藏门把手原罪”,港股次日低开5.7%。但真相复盘下来:超速+酒驾=主责,车门打不开是物理定律,不是电动弹开失灵。与此同时,小米第41周交付7400辆,累计41.4万辆,离全年35万辆目标只剩11周“最后一公里”。事故情绪与交付数据正面相撞,股价该听谁的?本文四段拆解。
一、150km/h市区狂飙:再好的笼式车身也扛不住物理
限速80km/h的路段开到150km/h,动能是正常上限的3.5倍,相当于从8层楼自由落体拍地面。官方通报:A柱未断裂、电池未起火,SU7 Ultra的高强度钢+铝+碳纤维笼式车身已交卷;车门因剧烈变形卡死,与隐藏式门把手无关——救援者用灭火器+石头仍砸不开,是撞击力度导致框架错位。电视里的“一脚踹开车门”在真实150km/h撞击下基本属于特效。结论:超速是元凶,车体已尽力。
二、“玻璃砸不破”真相:钢化玻璃+双层夹胶=安全盾≠逃生窗
事故中救援者砸窗失败,被部分网友解读为“小米玻璃质量过剩”。实际上,双层夹胶钢化玻璃设计初衷就是防侧撞、防翻滚时异物侵入,抗压强度是普通玻璃5倍,必须用尖头破窗锤才能集中压强。消防部门实验:手肘、砖头、灭火器圆头均无法形成足够压强。建议车主花29元备一把破窗锤,比在线吐槽更有用。隐藏式门把手并非原罪,真正原罪是酒后把限速当游戏。
三、交付曲线:假期拖累一周,全年目标仍可控
小米汽车App数据:第41周(10/6-10/12)交付7400辆,与国庆上周持平,累计交付约41.4万辆。2025年内部目标35万辆,剩余11周需周均0.66万辆即可达标。SU7标准/Pro/Max锁单周期仍维持30-33周,YU7三版本锁单42-45周,订单池超30万辆。假期物流+工厂检修导致短期持平,10月后三周若周均破万,即可轻松撞线。对比同业,小鹏、理想9月月销约1.1-1.2万,小米未拉开明显差距,但也没有掉队,“稳二冲一”仍在轨道。
四、股价博弈:情绪杀VS数据底,哪个先见底?
事故次日,小米集团-W低开5.7%,尾盘收窄至-3.2%,港股通成交放大3倍,短线资金博弈激烈。历史参考:2024年3月广州SU7高速追尾,当日-8.3%,20个交易日后股价创新高——关键变量是后续交付量持续爬坡。本次事故责任明确(酒驾+超速),车体完整性未遭质疑,舆论一周即降温。若10月后三周交付重回万辆,情绪修复有望复制去年剧本。反之,若周均跌破6000辆,市场会把“安全阴影”计入估值,股价或回踩18港元平台。投资策略:短线等情绪底(成交量缩至平日0.8倍),中线盯交付数据,长线看订单池30万辆的兑现能力。
一句话总结:150km/h的物理冲击,撞不开小米的车身,却撞痛了市场的情绪;交付数据才是股价的真正安全带,只要周均万辆节奏恢复,资本市场会自动“弹回”原位。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