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这两个科技强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投入热度和角逐,大家都非常关注。
今年第三季度,特斯拉交出了49.7万辆的季度交付新纪录,营收和利润都双双走高。看起来特斯拉依旧表现强劲,但跟中国的比亚迪一比,这些优势就“稍微”打了个折扣。
比亚迪第三季度的销量大概在300万辆左右,距离特斯拉的49.7万辆差距还是挺明显的。关于中美之间差距为何这么大,主要原因在于两边的市场规模和产业体系不同,美国的市场相对成熟、容量较大,而中国的市场更庞大、厂商也更多,竞争激烈程度不同;再加上技术路线、政策支持和消费者偏好的差异,所以两国在销量方面存在不小的差距。
增长背后的代价
刚看,特斯拉第三季度的财报挺耀眼的,营收达到了281亿美元,超出了大家的预料,年比年增长12%。交付量也创下了新纪录。不过,翻到下一页,你会发现另一个角度的情况。
你瞧,公司的净利润居然比去年同期少了将近40%,这个数字真不算小。而且归属于股东的净利率也掉到只有4.9%,真让人咋舌。至于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很明显啦,是因为为了刺激销量,特斯拉不得不选择降价。
为了吸引买家,特斯拉把Model3入门款的价格,从年初到现在,总共砍了大约12%。用利润换市场的招数,短期来看,确实能带动销量增长,比如在中国市场,八月份推出的六座版ModelYL车型,直接让九月份的批发量冲到了差不多六万辆,效果也是挺明显的。
不过,这份热度到底靠不靠得住呢?从前三个季度的数据看,特斯拉在全球的累计交付量算是达到了121.8万辆,但跟去年同期一比,少了大约5.9%。
在中国这个重要市场里,前三季度的销量也略显下滑一丢丢。也就是说,用短期的刺激措施和降价来拉动增长,终归是有些虚假的火苗。
稳扎稳打
现在我们看看比亚迪吧,它不像特斯拉那样经历过山车式的利润起伏。到第三季度,比亚迪的纯电动车销售达到了582,522辆,跟特斯拉比起来,直接多卖了超过8.5万辆。
更关键的是,销量猛涨的同时,比亚迪的每辆车利润率稳稳地保持在15%左右,实现了“量利齐头”,这种稳健的增长迹象,可不是一两天就能弄出来的。
自2024年第四季度起,比亚迪在全球纯电动车销量上,已经连续四个季度超越了特斯拉。这样的领先,可不是靠拼价格拼出来的,而是真正靠过硬的产品实力赢得的。
从十万元左右的海豚,到三十万元档次的汉,比亚迪打造了一个完整的产品线,覆盖了市场的每个细分领域。这也说明,它的增长不是靠短暂的冲刺,而是凭借内在实力稳步扩大。
到前三季度,比亚迪的纯电动车交付量已经比特斯拉多了将近40万台,差距还在逐步扩大。业绩上的差异,其实只是表面现象,底下隐藏的,是两家公司完全不同的战略基础。
特斯拉的做法,被外界叫作“单打独斗”,其实更像是个技术整合者,把全球最顶级的供应商紧紧串联在一起。
它的电池主要靠宁德时代和松下撑着,核心芯片则受台积电掌控。这种合作模式在行业起步阶段挺有效,但到现在变成了个包袱。当市场要求降价扩大产量时,它内部其实没办法自己解决成本问题,只能眼睁睁看着利润空间被压缩,这也成了未来发展的一大隐忧。
比亚迪走的路线和别人不一样,采取了“全产业链垂直整合”的策略,这家公司就像一只庞大的章鱼,手臂伸向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九成以上的零件,都是自己生产的。
这种整合到底有多深呢?它在产业链的上游,自己去青海采矿锂矿,走得真挺远。在中间环节,它还拥有自己的刀片电池厂和芯片研发团队。这样一来,好处可不止一点点——原材料价格你波动它也能提前应对,成本就不会被压得死死的;当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它还能迅速调整生产策略。靠着这种极致的成本掌控和市场反应速度,它和特斯拉之间,差距可是“代际”级别的!
制定规则
随着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比拼的焦点不再仅仅是卖得多,而是看谁能定出规则来。比亚迪的领先,不仅仅是在销量和制造方面偷偷超前,现在已经悄悄跃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去定义行业的技术、保障安全以及设定市场的玩法。
举个最直白的例子吧,就是电池安全方面。国家计划到2026年才会推行被誉为“史上最严”的电池安全国标GB38031—2025,但比亚迪的刀片电池,现在就已经提前符合这项标准了。用行动表示,自己的技术水平已经超越了法规的要求。
像针刺测试中不会起火、不冒烟,甚至被一辆50吨的卡车碾压之后还能继续用的那些极限安全试验,都是实实在在做的事情,并不是为了引起轰动。
比亚迪正借这些真实案例,重新树立电动车安全的最低要求,想把自己的安全水平做成行业里的一面旗帜。看看专利数量吧,他们掌握的电池技术专利多达9847项,已经超过了特斯拉的7629项。
在市场方式上,比亚迪也不走寻常路。特斯拉一直坚持“纯电单轨”的技术路线,觉得纯电动车才是未来唯一的方向,但比亚迪则采取了“纯电+插混”的双线策略,为世界各地不同市场量身打造了更灵活的选择。
更引人注目的是,比亚迪开始把自己的技术推向国际市场,例如向欧洲的Stellantis集团授权了自家的DM-i混动技术。这一动作意味着,比亚迪不再只是简单地把汽车卖出去,而是变成了技术的输出者,走上了“技术换市场”的更高层次。它的技术如今已经变成了一种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交易的“标配”。
结语
回头再看,比亚迪的崛起可不是偶然,销量超越也不是巧合。这其实是一场靠盈利质量、供应链深度和标准制定话语权全面布局的战略胜利。它的成功,意味着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竞争规则,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化。
这场看不见的“中美较量”,早已不单是两家企业之间谁输谁赢,而是在推动整个全球汽车行业,迈入一个中国实力不断渗透、甚至在某些方面开始引领的新纪元。
信息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