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去朋友那儿看方程豹豹5,路况挺刁钻,泥泞和碎石混在一起,车子居然没半点怯场。这事挺让我震惊,因为说实话,比亚迪之前走新能源主打舒适和家用,没想到居然敢往硬派越野这条路上来了,直接硬着头皮扎进去。
豹5这车,动力挺足。我粗略算了一下,电池容量大概70kWh,实测续航在越野条件下掉得比城市里快,可能只有300公里左右(样本不多,估算)。说实话,这续航在越野车里不是顶尖,但够用了。毕竟谁还指望它一天跑500公里呢?更重要的是那种越野能力——前后双电机四驱,扭矩峰值估计超过600牛·米,我和修理工小张聊的时候他也说,这种扭矩,在电动车里算猛的了,很适合爬坡脱困。
再说供应链这事儿——你看,比亚迪能把硬派越野做起来,背后其实挺烧脑的。电池、电机、悬挂,还有那个复杂的车架,都得适配。没错,我之前说过比亚迪靠拼续航和价格打天下,这次明显要升级了。其实这和做家常菜比,之前是做快餐外卖,标准化又省事;豹5则像是厨子临时加菜单,食材要挑,火候要掌握,还得对吃货胃口。整条供应链得来个协同作战,不然吃不了这道硬菜。
说到对比,就拿豹5和同价位的特斯拉Model Y打比。Model Y在城市路况表现更好,舒适度更高,充电网络也更成熟。但在复杂越野环境下,豹5明显技术含量更接地气。某位改装店老板跟我说,豹5底盘调校稳,电机扭矩响应快,加个护板、换点轮胎,能玩出真花样。这点特斯拉做不到,毕竟它没把越野当主战。
豹5销量量其实也不小,保守估计比亚迪单月卖出2万台左右(体感样本)。家庭买钛7的更多,它的价格比豹5低了近10%,但靠着空间和配置打家庭牌,市场反响也特别热烈。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钛7配备的内饰材质和智能系统升级幅度挺大,明显是为了抢夺汉兰达那部分用户。不对,汉兰达没电动版本啊,等等,国产这一级别的新能源SUV,豹家族或许已经抢了不少市场份额。
说到这里,我得承认我一度以为比亚迪要在纯电硬派越野上吃亏,尤其考虑到钢结构复杂,电池包散热难题。但事实是,豹5用了一套很特别的液冷系统,以及超耐磨的底盘防护,表现出人意料。可能是研发团队用了不少时间在测试环境下模拟极端路况——这段先按下不表。
让我吐槽的是,销售渠道这块还是有点乱。朋友在4S店咨询运输途径和保养政策,跟销售一问三不知,嗯,部件库存要等2周左右,抱歉,我们这刚做这系列不久。这让我想起之前传统硬派车企那种老道办事流程——可惜比亚迪新产品推出快,但实际售后配套没跟上,麻烦。
市场上年轻用户确实盯着豹5,尤其是那些城市里的户外爱好者。一个30岁的用户跟我吐槽,豹5让我一不小心爱上了周末短途越野,这种感觉特燃。而我的猜测是(没细想过),鹿儿岛、丽江这种二三线城市的越野需求可能被完全激活了。你觉得呢?硬派电动车能不能真正成为户外探险主力?
从我角度看,方程豹家族这波的营销策略其实也很妙。豹8拉高豪华感,钛7普及家用,豹5则俘获硬核玩家,整体布局像是在玩三明治打法,覆盖三类用户。问题是,这种策略能持续多久?供应链又能支撑多久高强度研发?毕竟一家车企同时推进多个细分市场,成本和精力消耗不小。
我之前有点夸大了市场接受度,说它们马上能复制特斯拉的销量格局,现实却更复杂。鹿晗代言和硬派电动的光环下,消费者口碑和实际体验才是关键。不得不说,硬派越野领域在新能源这波革新浪潮里腾出空间,挺难得。
说个小插曲:同事提到,豹5的车身局部设计用了不少轻量化铝合金部件,我当时没太放在心上,回头一想,可能这也是它续航和越野性能平衡的秘诀之一。
如果你是年轻户外爱好者,手里有几十万买车预算,会考虑豹5吗?它能否在耐用性和维修便利上撑过时间的考验?还是说,这条硬派新能源路,还早得很……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