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首月惨淡,6042辆交付,28万订单等13个月

你有没有想过,花几十万买辆车,结果被告知要等上一年多才能摸到方向盘?

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天方夜谭?

但眼下,这正是几十万小米汽车预订车主正在经历的真实生活。

小米YU7首月惨淡,6042辆交付,28万订单等13个月-有驾

小米YU7,这款被寄予厚望的新车,上市即巅峰,3分钟订单突破20万辆,创造了车圈神话。

可神话的另一面,却是首月仅交付6042辆的骨感现实。

这中间巨大的落差,究竟是小米的“甜蜜烦恼”,还是藏着一场关乎生死的“产能危机”?

这事儿,咱们得从头说起。

咱们先把时间拨回到6月26日的那个晚上,聚光灯下的雷军意气风发,公布了一组让整个行业都睡不着觉的数字:小米YU7,3分钟订单破20万,1小时冲到28.9万。

这是什么概念?

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在一小时内全款预定了同一款车。

手机圈的朋友们沸腾了,觉得这又是小米模式的一次降维打击;汽车圈的老炮们则震惊了,他们深知,这每一个数字背后,都对应着一条条复杂的生产线、一个个精密的零部件和一个个需要被满足的家庭。

小米YU7首月惨淡,6042辆交付,28万订单等13个月-有驾

狂欢过后,现实的冷水很快就泼了过来。

7月份的终端上险数据,像一份不那么好看的体检报告,清清楚楚写着:YU7首月交付量,6042辆。

在纯电车型销量榜上,这个成绩只能排到第30位。

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一边是雪花般飞来的近60万张累计订单,一边是工厂里略显“矜持”的交付速度。

这巨大的鸿沟,让无数翘首以盼的准车主们心里打起了鼓。

“下单的时候销售满口答应就等几个月,现在APP上赫然显示要等59周,差不多13个月,这不是把我当猴耍吗?”在社交媒体上,类似的吐槽比比皆是。

这种心情不难理解,就好比你在一家网红餐厅排队,老板告诉你前面还有十桌,你咬咬牙等了。

可半小时后,老板又过来说,不好意思,前面其实还有一百桌。

小米YU7首月惨淡,6042辆交付,28万订单等13个月-有驾

这种感觉,除了无奈,更多的是一种被欺骗的愤怒。

汽车毕竟不是手机,它是一个家庭的大宗消费,决策链条长,等待成本高。

一年多的时间,市场会发生什么变化?

会不会有更香的竞品出现?

我自己的用车需求会不会改变?

这些问题,像小虫子一样啃噬着消费者的耐心。

一位业内分析师说得更直白:“真正的问题是,一年之后,这些排队的用户,还有多少人愿意继续等下去?”用户的耐心,正在被这漫长的等待期一点点消耗殆尽。

那么问题来了,以小米的实力,为什么会陷入这样的产能困境?

小米YU7首月惨淡,6042辆交付,28万订单等13个月-有驾

难道雷军没有预料到会如此火爆吗?

其实,这背后是双重压力下的艰难平衡。

咱们可以把小米的北京亦庄工厂想象成一个大厨房。

这个厨房一期工程的设计产能是一年15万道菜,就算厨师们两班倒连轴转,一个月最多也就端出2.8万道菜。

可现在,菜单上有两道爆款菜:一道是已经卖了一段时间、口碑不错的SU7,另一道是刚刚推出的、人气炸裂的新菜YU7。

为了保证老顾客的体验和口碑,厨房必须优先做SU7这道熟手菜,7月份交付的3万辆车里,SU7占了绝大多数。

这样一来,留给YU7这道新菜的锅灶和人手就非常有限了,所以首月只能端出6000多道。

更要命的是,专门给YU7准备的“新厨房”——二期工厂,虽然已经在加急建设,7月份才刚刚进入试产阶段,8月才能开始正式量产。

小米YU7首月惨淡,6042辆交付,28万订单等13个月-有驾

这就好比你饿得前胸贴后背,而餐厅告诉你,做你这道菜的专属厨房下个月才能开张。

面对这场“生死时速”,小米显然已经把油门踩到了底。

原计划2025年6月才能完工的二期工厂,现在被要求提前到3月份就投产,整整快了三个月。

在内部,雷军也立下了军令状:2024年,光是SU7系列就要挑战交付12万辆,这意味着接下来的几个月,平均每月要交付超过2万辆。

到了年底,甚至要冲击月产2.4万台的极限目标,这几乎是把工厂的产能利用率压榨到了200%。

一旦二期工厂全面启动,小米的总产能将达到每年30万辆。

这个数字,在新势力车企里算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意味着小米初步具备了规模化生产的能力。

我们可以参考SU7的爬坡经验,从首批5000辆到月交付突破2万辆,用了整整4个月。

小米YU7首月惨淡,6042辆交付,28万订单等13个月-有驾

如果YU7能复制这个速度,再加上新工厂的助力,这场交付危机或许能在明年下半年得到缓解。

然而,小米的困境也折射出整个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内卷”现状。

产能,早已不仅仅是生产能力那么简单,它是一家车企从供应链管理、资金实力到市场信誉的综合体现。

当我们把目光从小米身上移开,看看它的对手们,会发现这场竞赛有多么残酷。

理想、小鹏、蔚来这些新势力第一梯队的年交付量都在二三十万辆的级别。

而那些由传统车企转型的巨头,像奇瑞、吉利、广汽埃安,年产能动辄60万辆起步。

更不用提“巨无霸”比亚迪,光国内的规划产能就超过500万辆,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对抗全球。

相比之下,小米即使拼尽全力实现了30万辆的年产能,也仅仅是拿到了“牌桌”的入场券,解决了“买不到”的饥饿问题,距离成为头部玩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造手机到造汽车,跨界远比想象中艰难。

正如一位行业前辈所言:“交付周期一年以上”,这背后是汽车制造远超数码产品的复杂性。

工厂里“76秒下线一台车”的轰鸣,必须盖过用户焦急的抱怨声,小米的汽车故事,才能真正驶入快车道。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