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理想汽车的黑声挺吵,我之前真没怎么当回事。说实话,圈子里这事儿多了去了,哪家车企没被骂过几回。可这次换车刚好试了下理想i6,感觉不赖,心里就蹭蹭冒出点好奇,想掏掏它到底咋样。
4S店里,那个销售小哥挺实在,没一味忽悠,试驾i6下来,比我想象的顺滑。动力响应挺灵敏,开起来不累人。配置也够用,那套智能钥匙我特别喜欢,开车下车都很方便。说实话,这车的驾控体验我体感已经算中上了,当然了智驾系统还算普通,高速上辅助挺稳,但到了复杂城区路况,还是得人来盯着。记得小伙伴试过同价位的某德系新能源,智驾系统反应慢不说,操作也一堆鸡肋,路况一变就慌。
网上骂理想的声音我翻了下,最多的是底蕴不够,技术不行。我得说,这就有点大而化之了。理想作为新势力,有它独特的造车逻辑,没办法和传统车企对标。你想,丰田本田那些老厂,积累几十年供应链和研发团队,也难免被新能源这个新风口甩了一截。咱们得认清一个趋势,以前老套路不那么管用了。新能源尤其是智能化元素,绝不是单靠老底子能撑起来的。
想起来几年前,比亚迪也是被骂惨的。孤注一掷全押新能源天下,差点翻车,但它成功了。要不是这样,估计现在也没人给它好脸色看。这种后来者居上,我觉得很正常,甚至健康。算了,我这话有点大了——可能有朋友不同意。毕竟传统造车技艺还真不能全抛光了去,它们对品质和细节的掌控,咱也得承认。我这里说的新势力能成功,主要是强调它的创新和适应力,比照老派车企迟缓的适应反应。
说句题外话,前两天和修理工小张聊了聊,他说:新能源车我给三年保养周期,问题一开始藏着,三年后就全显现。这话有点吓人,但我觉得挺有参考价值。说老实话,目前新能源车确实还没完全经得起时间考验,这里面的供应链配合、零部件质量依旧在磨合。理想i6的供应链管理,我没拿到确切数据,估摸着主机厂和零部件供应商的议价空间还挺紧张,毕竟现在整个行业原材料涨价,整个电动车成本上升10%-15%都不错了。
说到这,得讲讲我刚才翻了下笔记,4S店的销售那会儿跟我说,理想i6在配置上挺务实,尤其是电池和续航系统,他们自己自主调校了不少细节,力求平衡续航和寿命,官方续航给了510公里,实操差不多460公里左右(样本少,个人感觉)。这个水平放同价位几个竞品里,算是靠谱的,不是吹。特斯拉在续航上比较激进,标称600公里,实际你开着也就400多点儿,够呛坚持到官方数字。
顺带提一下,理想官方直播间我也看了,预约给报价单说得挺好听,底价21万左右,但点进去必须输手机号,还说后续门店会单独联系,这套路让我有点反胃,感觉是在忽悠用户。这种小动作透露出它们还没完全解决消费者体验的问题。你们觉得厂家搞的这些一边爽一边烦的操作到底是为了省人力成本还是没做通透?
我还挺好奇理想以后能不能做得更透明,毕竟现在这市场竞争激烈,消费者信息对称差会影响不少决策。说句自嘲,像我这种写车的,经常被品牌发最新资讯,但那种官方说法我也当耳旁风,看久了觉得浑身发痒。
不得不提的一个小细节,朋友最近刚提了台i8,开了半个月他直接吐槽,轮胎的连动杆质感差,噪音拉满,这让我心里一紧,因为钢弹买这东西后想表现出的高级感,好像还得靠细节取胜。真不想理想自己卖的东西被吐槽,下一步要是硬件上的小毛病多了,用户体验连连下滑,那口碑就犯难了。
换个方向说,理想和华为智驾的对比也挺有意思。网上很多黑理想的,死扣华为这块招牌,好像华为智驾就是天花板似的。不想黑谁,但说实话,每家车企都有自己技术优势和短板,消费者看的是适合不适合自己的用车场景,不是盲目。一个科技品牌坐落传统车企之上,和一个汽车品牌自研底盘、软件的团队,谁更懂车,我觉得还是值得讨论。你们怎么想?
反正最近看多了黑军和真粉的激辩,感觉汽车圈的江湖文化越发明显了——表面上比技术,底下却是心思较劲。理想的优势确实在于它的研发团队对用户需求的洞察和迭代速度。对于实际使用者来说,一台车的静音效果、空间设计、底盘调校,这些直观感受远比吹技术参数更管用。
最后吐槽一句,现在新能源车估计没几个能做到三年不开拆。百公里用电成本?我稍微算了算,i6充完电跑起来大概5元钱左右,省油的确实划算,比开燃油车成本低个30%-40%。保值率嘛,我估算5年后回收价大约只剩新车的40%-50%左右,主要是电池折旧快。这个就得看各家后期技术升级和电池回收体系完善情况了。
行了,今天先水到这儿。你说,理想未来是不是只要坚持真实用心走市场,黑声会不会自动消停?或者说,这些争议背后,是不是大家对新能源车的期待和焦虑被放大了?我反正是挺期待看的。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