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叫爆款?啥叫圈子里的“狠货”?我觉得最近汽车圈的热闹非凡就能说明一切。问界M7新款24小时小定150000台,这数字出来的时候,大家伙是不是有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是不是很多人都在琢磨:这能不是营销数据吧,这真有这么大需求吗?可小米YU7,也是类似的风格,三分钟“龙晶大定”就20万台,再热闹不过了。问题来了——为啥大家都愿意在还没见到实车,只听几句介绍、看见几张大概的图、喝两勺子营销鸡汤,就敢下单了?咱们真这么迫不及待想拥有一台“新势力”汽车吗?这背后到底是炒作,还是咱们对国产品牌的信心迸发?
咱们先不着急下定论,慢慢往下捋。看看这场热闹,到底是怎么闹起来的,谁又能笑到最后。
首先,咱们得承认,现在买车这事儿,跟以前可真不一样了。过去十万出头就手握一台代步车了不起了,现在二十几万不到三十万,咱们普通家庭能选择的余地大到头晕,尤其是新能源,花样越来越多:纯电、增程、插混,想要啥有啥。厂家攒堆真是抢着上新,消费者看得脖子都酸。“定金”这玩意儿,以前见着都琢磨半天,现在变成了车圈流行“投票器”,网上一众人还没摸着方向盘,就被预售“人数”这个概念撩得心思荡漾起来。
这次问界M7来势汹汹,一上来直接对标小米YU7,大家忍不住拿出来比较。为啥非得拿小米拉出来PK?很简单,定价、配置、甚至都同搞个啥“大定”“小定”的悬念营销。不仅如此,两台车都打家用牌,价钱也掐得死死,恰好迎合了广大家庭换新车的那股痒劲儿。说到底,还是一场充分竞争下的商业游戏。厂商要卖点噱头冲销量,咱老百姓享受实惠、体验花样堆料的新东西,也没亏。
咱们仔细看看这M7的新配置。长得大、空间足,还搞了啥“彩电、冰箱、大沙发”三件套。主驾整了个零重力座椅,掀开头枕就能葛优瘫。后排也能挂个大屏,观感体验真不比自家起居室差。啥意思?大家不就是图个家用舒适嘛!以前有钱人才讲究的“头等舱体验”,现在用不着再百万级别去瞎折腾。你就是上下班、送娃,周末带家人周边玩一圈,车里这仨配置直接解决“老婆孩子热炕头”三个层次。别的不说,这种接地气的打法,要是不火那说不过去。
而且你说它为啥不整体定太高?道理也简单:家用群体其实对性价比和舒适度特别敏感。你不信?前两年动辄讲“极智驾控”“纯赛道调教”,小米YU7也是鼓捣点运动属性,可最后用着用着车主也发现,家用才是常态,有点“动感”但别太激进。问界这回直接说:你爱家吧?就来一套无脑配置,码够了尺寸,哪个家庭不心动。
其实,看起来价格上问界M8和M7区分挺明显。但全新M7的预售价下探到28.8万元,等于直接撬开了以往被小米守着的纯电家用区。更狠的还是,这一代的M7纯电和增程各占一半销量,说明市场接受度正在摇晃。从前增程是问界的老本行,这回主动补上纯电短板,就是铁了心跟小米拼杀。增程和纯电,原来是两个世界的人,如今逐步混起了社交圈,这种竞合关系就是一种产业进化,谁适应得快谁活得好,用户也跟着受益。
再算一笔账,小米YU7高调“首发20万大定”,但大家心知肚明,所谓“龙晶大定”其实宽松得很,不满意还能全身而退。问界M7这“15万小定”水分有多少没人细究,但问界往年的交付量可不是“虚火”。去年M7真的卖了将近20万辆,至少说明人家玩的是正经销量,而不是单纯的噱头。
有一个细节我觉得挺有意思。你说纯电和增程到底哪个更适合中国家庭?其实没标准答案,增程有“里程焦虑”缓解器,纯电天生便宜、用起来安静,也少毛病。现实选购中,很多家庭一拍板就选增程,为啥?不担心半夜车没电、周边高速没桩。可纯电“下乡”不再是遥不可及后,大伙子乐意尝新,尤其新纯电版价格一降,下场尝鲜的多了,你低头看看咱这充电桩的密度,以及各大自充桩补贴,纯电替代增程只是时间问题。
话说回来,你以为小米会怕问界?不会。你以为问界只想模仿小米?也不会。我要问一句——这种你追我赶,是不是消费者的福音?毫无疑问。往实里说,汽车能源转型目标大家都定了,赛道上你能跑多快,谁家更会抓住需求,拼的不光是技术,更多比拼的是对消费者心理的洞察。问界的新M7把家用市场推到够低的门槛,小米YU7又利用品牌效应圈住了年轻技术粉,狼多肉少,肯定只能杀出一条血路。让咱们享受这群雄割据,谁也不敢懈怠,否则不出半年,坐等被市场淘汰。
有的人说问界M7和小米YU7这种产品撞型会引发价格战,高端品牌失守。我倒是觉得国内新能源早就过了“拼价格”的阶段。你倒回去看,比亚迪卷到现在,理想拆来装去,纯电、增程、插混的门槛已经拉到地板。下一个阶段,一定是拼“有啥别人没有”的功能体验,大家的玩法会越来越卷生活细节。你看,问界敢于把彩电、冰箱塞进M7,明摆着以后就是在挖掘所有边角需求。你家里要装冰箱吗?要,那就有。二胎家庭爱不爱大六座?喜欢,那就配。主驾许愿过要零重力沙发?直接推给你。别的车厂要跟进,很快就成了标配。
那你再想想,为什么我们总想着让“纯电”和“增程”都变便宜点、好用点?只有这股技术和营销共同催熟的力气在,中国老百姓手里的选择才不是简单的“跟风”。将来大家买车,也许跟挑手机一样,“这家快充、那家高刷、哪家能水冷散热”……汽车彻底家电化之后,品牌壁垒也越来越薄,谁敢偷懒起高价,不用一年就会被淘汰。问界M7和小米YU7这场“家用旗舰巅峰之战”,其实还有个隐藏逻辑:走高端不等于甩开群众,反而拼命往大众市场渗透。过去说高端总有距离感,现在你拿三十万左右就能走进“准高端”俱乐部,市场盘子被彻底搅得稀碎。
再说回大家都关心的这个“定金”到底靠谱不?其实很难说。现在这套路,定金大部分可退,对很多人只是“抢个热闹”,真等新车上市再说。厂商数据漂亮点,股价能涨,用户心里多点期待。可别忘了,去年问界M7不是也一堆人冷嘲“交付量搞水分”,最后人家实打实交车出来,打了不少人口水仗的脸。买车最怕跟风,热度有时候就是把双刃剑。深想下去,只有交付数据和路上实车保有量才靠谱,预售给谁都不当饭吃。
还有个让我琢磨的事儿,中国新能源这两年疯狂造车、疯狂发布新车,早就逼得合资品牌跟不上节奏。你以为特斯拉在中国占稳地盘?看看问界M7、小米YU7卖得风生水起。等国内产品同质化更严重,卷配置、卷价格、卷服务,未来不是卷死企图靠情怀卖高价的,而是卷出一帮真正懂用户的狠角色。到那天,说不定我们不仅可以在国内消费这些好货,还有能力跟日韩德美掰手腕。
总结到这,咱得问自己一个问题:中国消费者到底想要啥样的车?是不是花小钱想办大事,是不是每个家庭最后都忍不住挑最舒服、最实用的那一款?问界M7和小米YU7这次高调PK,背后是中国新能源大潮的缩影。再热闹的定金也不能当饭吃,谁能交付、谁体验好,谁才是赢家。现在你喜欢哪款,别光图个热闹,还是得看谁真正贴近你日常生活。以后买车,还得多琢磨琢磨:“我到底想要啥,这台车有吗?”把选择权拿在自己手里,让厂商们拼命对你们好,这才是24小时15万小定背后,真正的“人民的胜利”。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