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家印第二!又一位“大佬”跑路,花空几百亿,李斌还能挺住吗?
继许家印之后,中国新能源圈又一位重量级人物上演“消失”戏码。
短短几年烧掉几百亿,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的突然离去,给本已风声鹤唳的造车新势力再添寒意。
沈晖的消失来得悄无声息,却像暴风雨前的宁静,让人隐隐不安。
新能源这场烧钱大战,终究又多了一位“失踪玩家”。
威马汽车在短短几年间烧掉数百亿资金,创始人留下的不仅是谜一样的朋友圈动态,还有一地鸡毛的债务和无数未兑现的承诺。
外界一片哗然,资本纷纷退避,造车新势力的战场正在显露出它残酷的一面。
曾几何时,威马可是新能源赛道上的明星选手。
沈晖的履历堪称完美:从华南工学院一路读到美国UCLA,先后在博格华纳、菲亚特、吉利等知名企业历练,还参与了吉利收购福特的经典案例。
那时的他是投资人眼中的金牌操盘手,资本和理想双轮驱动,威马在A轮融资就轻松拿下10亿美元。
10亿美元在新能源领域是什么概念?
相当于给新手赛车手装上了火箭引擎。
沈晖当时信心爆棚,甚至放出豪言:“要是我拿不到新能源车牌照,别人也别想拿。”这句话背后,是砸下67亿元建设的工厂、百人团队,以及一场声势浩大的智能出行联盟。
可惜现实从不按剧本走。
谁也想不到,三年时间威马就亏掉了174亿元。
这个数字比不少车企的市值还高,而公司账上只剩42亿,每年还要偿还30亿债务。
产品始终卖不动,2018年交付量连一万都不到,资本的热情迅速冷却。
上市计划流产,融资却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攒下300多亿“弹药”,却没能掀起多大风浪。
更让人咋舌的是,沈晖自己领走的年薪高达12.6亿元,占到公司年收入的近三分之一。
风光过后,门店陆续关闭,工资发不出,总部大楼也悄悄搬迁。
到了2020年,威马的线下门店基本关停,员工和供应商的利益悬在空中。
曾经站在聚光灯下的沈晖,在朋友圈留下“这周出差去了慕尼黑,随后是纽约,好事多磨,静待花开”这句话后,便人间蒸发。
这出“跑路大戏”,像极了资本狂热后的“后遗症”。
舆论迅速发酵,有人直呼“许家印第二”,有人为员工和债主抱不平。
公众的焦虑早已超越了对某个老板个人命运的关心。
与许家印和恒大在高光时刻轰然倒塌相比,威马的谢幕更加突然。
人们不禁要问:企业家的责任心究竟在哪里?
更深层次的追问是,整个新能源产业链正在遭遇信任危机。
当一条产业链像多米诺骨牌接连倒下时,每个人都在寻找逃生出口。
在这样的背景下,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的选择显得格外醒目。
他没有选择离场,而是坚守阵地。
蔚来近年来一直顶着“巨亏”的帽子,累计亏损超过千亿元。
有人调侃说,蔚来是“十年亏千亿”的活教材。
不久前,蔚来因股价暴跌和主权基金起诉,再次成为财经版面的常客。
李斌在公司内部直言,未来两年是生死关头,必须背水一战。
压力之下,他选择压缩成本,关闭运营七年的广州高端体验店,将资源集中到产品和海外市场。
为了节省开支,欧洲市场也从直营模式转为总代理,最大限度降低风险。
这一系列动作,与沈晖的“抽身而退”形成鲜明对比。
很多人都在问:李斌的坚持到底能撑多久?
乐道L90和ES8成为蔚来新的增长引擎。
数据显示,一年卖出4.37万辆,净亏损却高达53亿。
换句话说,卖得越多,亏得越狠。
这就像餐馆开张后,菜越卖越火,账却越算越亏。
李斌坦言,“钱都亏在明处,财报非常干净。”意思是亏损透明,没有“小金库”。
但资本市场认的是盈亏,不是情怀。投资人最怕的,就是把钱扔进看不到回报的无底洞。
新能源车本是中、美、欧三大玩家的竞技场。
中国凭借政策红利和庞大市场,吸引了大批“新势力品牌”蜂拥而入。
表面风光的背后,其实是高风险高投入的激烈淘汰赛。
威马的结局传递出一个信号:融资不是万能钥匙,产品卖不出去、团队失去信心、资本收紧,再传奇的企业家也救不了大势。
市场对蔚来、理想、小鹏等品牌的考验,远未结束。
沈晖的“跑路”是选择,李斌的坚守是赌局,两者背后反映的,正是行业转型期的真实困境。
回过头看,一个问题值得深思:威马的高管高薪、快速扩张、追求资本化,只讲增长不讲质量,最终只留下泡沫;而蔚来的坚持,也面临着持续亏损、增长乏力、用户信任下降等问题。
哪种模式能带来行业新生?
难有定论。
或许,单靠企业家的坚持或撤退,都不是长久之计。
新能源造车是一场需要全社会参与的系统工程。
政策支持、消费市场、供应链、金融环境,每一个环节都像精密齿轮,缺一不可。
企业高管的个人选择,不过是其中一个缩影。
也有人为“跑路”辩护:沈晖或许承受了巨大压力,他曾多次尝试融资、上市自救,直到最后时刻都没有放弃。
如果把新能源车企比作足球队,沈晖像是主力前锋,冲得猛,但一旦守门员失误,全队都要承担后果。
反观李斌,更像球队教练,明知比分落后,还在寻找翻盘的机会。
两种角色,各有压力,也各有局限。
只是,员工和用户的信任就像球迷,既能助攻,也能倒戈。
行业路在何方?
只有当资本、管理、制造、消费每一个环节协调运转,新能源车才有未来。
中国造车新势力,既需要李斌这样能扛敢拼的“教练”,也需要全行业反思沈晖式的“突围”。
一味追风口、只讲融资、忽视可持续性,终归走不远。
有些老板的退出或许是必然,但留下的教训,比一笔笔亏损更珍贵。
喧嚣过后,除了账本上的数字,还有现实的血与泪。
新能源造车的梦想,没人愿意轻易放弃。
未来属于谁?
谁又能真正挺住?
答案尚未揭晓。
但在答案浮出水面之前,每一次选择都意味着新的可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