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家汽车公司宣布“我们不做硬件,只做智能”,你会不会觉得它还是家车企?
这不是科幻片的台词,而是过去一年中国车市的真实写照。曾经引擎轰鸣、钢铁碰撞的造车江湖,如今正被一股看不见的代码洪流悄然改写。方向盘还没捂热,灵魂先被拿走了?这句调侃背后,藏着整个行业最深的焦虑:当华为带着鸿蒙座舱、智能驾驶、电驱系统整套“超级货架”走来,车企们是捡到了救命稻草,还是签下了卖身契?
我们曾以为,智能汽车的未来是“软件定义”,是“用户生态”,是“万物互联”。可当这一天真的到来,迎接它的不是欢呼,而是一场集体的失语与站队。广汽、长安、赛力斯、奇瑞、北汽……一长串耳熟能详的名字,纷纷与华为深度绑定,从“智选车”到“HI模式”,再到联合品牌,合作层级不断升级。就连向来强调“自主掌控”的一汽,也悄悄在高端项目上与华为牵手。这已经不是个别企业的战术选择,而是一场静默的行业迁徙。
而在这片顺从的声浪中,奇瑞董事长尹同跃的一句话像颗炸弹:“华为的技术再好,也不能让车厂变成组装厂。”这话一出,立刻炸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支持者说:终于有人敢说真话!中国车企三十年的积累,不能在智能化浪潮里沦为代工;反对者则反问:都什么时候了,还抱着“自主”不放?你有技术吗?有生态吗?有用户吗?
这不只是尹同跃的愤怒,更是传统车企灵魂深处的撕裂。他们曾用一代人的时间,从“市场换技术”走到“技术自研”,好不容易把发动机、底盘、车身搞明白,结果智能化时代一来,规则全变了。芯片、操作系统、AI算法、云端服务——这些新“三大件”,没一个是靠冲压焊装能造出来的。更残酷的是,消费者不再关心你底盘调校多扎实,只问:“能不能语音控制所有功能?”“高阶智驾能开多远?”“车机能跟手机无缝流转吗?”
于是,华为成了“天选之人”。它不造车,却比谁都懂车该怎么“聪明”起来。2024年数据显示,搭载华为ADS 2.0智驾系统的车型,用户主动使用率超过75%,城市NOA开通城市数突破50个,远超第二名近一倍。它的鸿蒙座舱,日活用户已突破百万,应用生态增速惊人。更关键的是,它能整合从芯片(麒麟)、操作系统(鸿蒙)、到云服务的全栈能力——这种垂直整合力,连特斯拉都得拆解三分。
但问题也正藏在这里:当一家公司掌握了车的“大脑”和“神经”,剩下的“躯体”还重要吗?
有人打了个比方:这就像当年安卓崛起时,手机厂商的困境。你可以自己搞系统,但用户体验拼不过;你也可以用安卓,但话语权越来越弱。如今的车企,正站在同样的十字路口。用华为,销量可能立竿见影——问界M9上市半年交付超10万辆,智界S7订单破5万;不用华为,就得自己砸几百亿研发智能架构,还不知道几年能见效。
可问题是,汽车不是手机。它的产业链更长,安全要求更高,生命周期更久。一旦深度绑定,解耦成本极高。更令人不安的是:用户记住的是“华为车”,而不是“奇瑞造”或“北汽出”。品牌价值在悄悄转移。有内部人士透露,某品牌在接入华为智选后,终端销售话术几乎全围绕华为技术展开,自家工程师成了“配角”。
于是我们看到一种诡异的“共生式内卷”:车企嘴上喊着“灵魂不能丢”,身体却很诚实地往华为怀里钻。为什么?因为市场不等人。2025年,L3级自动驾驶将正式上路,智能电动车渗透率预计突破50%。在生死时速面前,谁还敢赌“自研灵魂”?
但尹同跃的警告,不该被简单当成“老派守旧”。它提醒我们:技术可以合作,生态可以共建,但产业主导权不能拱手相让。日本汽车当年称霸全球,靠的不只是整车,更是电装、爱信、三菱电机这些顶级供应链。今天的中国,如果所有智能汽车都跑在华为的“操作系统”上,那我们到底是汽车强国,还是“智能汽车的代工厂”?
未来或许会有第三条路:既不全盘依附,也不闭门造车。比如,吉利与亿咖通、长安与华为、比亚迪自研DiLink,都在尝试“可控的开放”。就像安卓有AOSP开源版本,智能汽车也需要一个“可定制、可掌控”的中间层。否则,今天的“强强联合”,明天可能变成“温水煮蛙”。
所以,这波“灵魂买卖”到底值不值?也许答案不在技术本身,而在我们想建成一个怎样的汽车产业。是做全球智能汽车的“富士康”,还是成为下一个时代的“安卓生态缔造者”?
当车机启动时第一眼看到的是鸿蒙界面,当语音助手叫出“小艺”而不是品牌专属名称,当OTA升级的新闻通稿里,华为排在车企前面——那一刻,你摸着方向盘,会不会也问自己一句:这车,到底是谁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