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你有多久没搭过公交车了?以前,公交车可是城市里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早上满满的都是奔波的人们。如今,很多公交车常常人少得可怜。
不少公交车每年都得面对巨大的亏损,导致许多地方发生了公交“关停潮”。不过,公交车可是真正靠得住的交通方式,特别是对于那些中低收入群体来说,几乎离不开它,不能说没有它。
你要知道,公交车会出现巨额亏损,主要是因为运营成本高、票价收入少,加上乘客流量不稳定。这种局面让许多公交公司都陷入了困难,只能拼命想办法自救。可不管怎么说,车子还能坚持多久,能不能真正摆脱困境,还是个未知数。
被抽干的城市动脉
那辆熟悉的公交车,悄然驶入一个没有人在意的黄昏时分。也许是在你下班后、灯火刚刚点亮的时候经过,那空荡荡的场景,彷佛一只孤单的铁皮巨兽在街头缓缓穿行。
车上零散地坐着几位老爹妈,偶尔还会有提着菜篮的邻居,上车的场景,早已变成好多城里常见,却又带点寂寥的景象。
你挺久没搭公交车了吧?那不光是几个空座位的冷清,而是一个时代的身影。曾几何时,公交成了城市的脉络,装载着一代人的共同记忆,满满都是故事。
清晨的车厢就像沙丁鱼罐头一样挤得紧紧的,装满了大家奋斗的梦想。到了傍晚,疲惫的身影在这里找到片刻的休憩,心里也觉得踏实一点。
它就像是学生们通往知识大殿的渡船,也是打工人在家和公司的纽带,还是许多小镇青年追逐城市繁华的唯一门径。
不过,这条生命线正悄悄变得僵硬、逐渐缩水起来。先是私家车变得越来越常见,让家庭拥有了“说走就走”的自由,不再需要拘泥于班车的时间了。
紧接着,网约车和共享单车的兴起像潮水一样铺天盖地,渗透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巧妙地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出行方式变得五花八门,狠狠削弱了公交车的主要客流。
从2014年的客流顶峰一落千丈,不到几年的时间,全国公交的运输量已经不到那段高峰时期的一半。车厢里空空如也,票钱收入自然也大打折扣。而客流锐减,仅仅是问题的冰山一角。
随着时代飞快发展,为了环保,全国掀起了一股热火朝天的新能源公交车替代潮。在高额补贴的刺激下,很多城市公交公司几乎是“零成本”地换上了崭新的电动大巴,深圳、保定甚至一跃而成为全面电动化的典范。
那时看起来,这无疑是一种聪明的选择,不仅可以摆脱燃油费用的负担,还能踏上未来的道路。不过,命运带来的礼物,早就在背后悄悄设好了代价。
电动车的关键所在,就是那块电池,通常五到八年左右,就会出现性能大幅下降的问题,续航里程受影响得厉害,还可能有安全上的隐患。夏天不得开空调,冬天一趟跑不完,一直是许多旧款电动公交车的常态。
等到第一批电动公交的电池都快用完了,公交公司才猛然意识到,换一组电池的钱差不多要几十万,几乎和买辆新车差不多贵了。
当初那优惠力度挺大的购车补贴政策早就没了影儿,甚至取消了。车厢空荡荡,票款也拿得少,另一方面,车辆的维护费和更新换代的钱又特别高,加上每年都在涨的人力、场站等运营花费,公交公司一下子掉进了前所未有的财务困境里。
根据一些数据来看,国内的公交每行驶一公里,实际花费大约5.7元,但收的钱票款平均只有3.2元,等于白白亏掉了2.5元。这个模式一多跑越亏得厉害。遇到这样的困境,四面楚歌,一场五花八门的“自救行动”在全国各地悄悄展开。
公交的十八般武艺
公交公司们渐渐意识到,不能再靠“公共服务”这根金饭碗等着财政来救济,得打破“只负责拉客”的老观念,主动出去市场碰碰运气。于是,咱们也见到不少超出想象的跨界合作纷纷浮出水面。
南昌的公交车摇身一变,成了最浪漫的婚车啦。那明亮的大红色车身,宽敞舒适的空间,足够装下一车的亲朋好友,载着新人们的笑语欢声,朝着幸福的方向奔去。这种贴近生活的仪式感,竟然意外得到了不少年轻人的喜爱。
南京的公交车白天依旧是城市的勤务员,负责接送乘客,忙碌不停;一到夜里结束一天的跑动,它们就变身成了高效的同城快递线,专门跑快递的小能手,忙得不亦乐乎。这番“夜间兼职”的变化,挺有意思的。
利用夜里没人的运力,本来要明天才能送到的包裹,现如今两三个小时就能穿越大半个城,准时送到分拨站。
郑州公交公司变身“包租公”了,把那些闲置的维修厂和停车场重新整理,升级之后租给快递公司当做分拣和中转的基地,唤醒了那些闲置已久的国有资产。
从量身定做的文化旅游专线,到“商圈+公交”的精准引流,再到承接团体租赁业务……公交公司们各出奇招,拼尽全力在主营业务之外开辟出第二、第三个战场。
这些坚持不懈、充满聪明才智的探索,确实展现出这个传统行业在不断追求创新和变革的一面。不过,这些“副业”真能变成救命稻草般的灵丹妙药吗?说实话,情况可能没有那么乐观。
对于那些背负着沉重历史包袱、亏损额度巨大企业来说,这些新兴业务带来的收益,也许就像是在深不见底的坑边洒了几滴水,根本难以填补亏空。
而且,公交作为公共服务的供应者,政策上对它还是挺照顾的,资产和运营成本啥的都能拿到各种补贴。要是它深入参与市场竞争,公益和商业到底该怎么划清界限,这事儿就挺棘手。
确保“主业”不受“副业”干扰,处理合作中可能出现的责任争议,这些都是得小心应对的新难题,就像一根根紧绷的弦,随时可能发出刺耳的响声。
公交车遇到的难题,其实反映了一个时代变革的阵痛。这个问题并不只是某个企业经营出了差错,更多的是涉及到城市布局、社会公正以及未来发展的大格局,是一个系统性、全局性的大考验。
想着让公交彻底市场化,自负盈亏,恐怕不太现实。毕竟,它肩负着为中低收入人群、老年人等群体提供基本出行的社会责任,这种普惠性质决定了它不能像网约车那样单纯追求利润。
要全靠财政补贴的路,恐怕也走不长远。随着城市不断发展,教育、医疗、养老这些民生事业的资金需求变得更紧张,留给公共交通的财政支持越来越少,压力也就更大了。
未来的出路可能得靠“精准”两字来撑门面。运营得搞准,把大数据用起来,分析人流走向,实时调剂班次和路线,这样才能少跑空车,提升效率。
用一些小巧灵活的公交,代替那些大辆的车子,在社区和地铁站之间穿梭,满足不同的出行需要。
补贴方面也得讲究点儿,政府得从那种“漫天撒胡椒面”的普惠补贴,变成根据服务水平、运营效率以及环保贡献来细分考核和奖励的精细化机制,这样才能激发公交企业不断提升质量和效率。
结语
眼下,我们得重新审视一下公交在现代城市里的定位。它不能再只是那个跟各种交通方式拼“全能”的“万能选手”了,应该变成城市交通网络的骨架和支柱,和地铁、共享单车、网约车啥的,实现高效配合、相互补充,这样才能让整体出行更顺畅、更有序。
下次你看到那辆熟悉的公交车慢慢停在你面前,别犹豫,去上车试试,体验一下它的升级和变化。
关于未来的公交车会走向哪儿,谁也说不清,你觉得它会不会在城市里彻底没影儿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