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动汽车越来越普及,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总被大家挂在嘴边:开电车跑长途,到底行不行?
尤其是在节假日或者像现在这样的酷暑天气,高速上一跑就是几百上千公里,续航会不会打折?
充电方不方便?
万一被扔在半路上怎么办?
这些疑问,就像一个个小疙瘩,堵在很多想买电车或者已经买了电车的人心里。
理论数据说得再好,也不如一次真刀真枪的实际测试来得有说服力。
最近,就有一位吉利银河E8的车主,用一次从武汉出发,途经洛阳、新乡、开封再返回的全程一千四百多公里的自驾游,为我们提供了一份非常详尽和真实的参考答案。
这位车主的驾驶习惯可以说是相当有代表性,他并不是为了省电而小心翼翼地开。
在高速公路上,他基本上都是顶着120公里/小时的限速,使用定速巡航功能行驶。
当时正值酷热的夏季,车内空调全程开启,车上还坐着三个成年人,后备箱也装满了行李。
这样的用车场景,几乎是普通家庭长途出行的极限工况了,对车辆的电耗和续航能力无疑是一次严苛的考验。
最终的结果,用这位车主的话说,就是“还是很顶的”。
根据他详细记录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非常关键的结论:在这样的高负荷条件下,银河E8大约使用80%的电量,可以稳定地行驶四百公里左右。
我们来把这个数据换算一下,银河E8搭载的是76度电的电池包,这意味着在高速巡航状态下,它的百公里综合电耗大约在16度电上下。
这个数字在同级别的纯电轿车里,算得上是相当优秀的水平了。
它直接说明,这台车的能源效率很高,即使在不那么“温柔”的驾驶方式下,依然能保持一个比较扎实的续航表现。
按照这个电耗推算,充满电的情况下,理论上跑出接近五百公里的高速续航是完全有可能的。
当然,跑长途不能只看理论上的极限续航,更重要的是制定合理的补能计划。
这位车主也根据自己的实际体验,总结出了非常实用的建议:在高速上,大约每行驶两百公里,会消耗掉40%左右的电量。
因此,最稳妥、最安心的策略,就是行驶三百多公里,最多不超过四百公里,就必须规划一次充电。
这样做不仅是为了防止电量耗尽的尴尬,更是为了给自己留出足够的余量,以应对堵车、找不到可用充电桩等各种突发状况。
把过去的“里程焦虑”转变为科学的“补能规划”,这正是当下开电车长途出行的核心思路,心态上也会从容很多。
然而,一辆性能出色的车,只是成功长途旅行的一半。
另一半,则取决于沿途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充电网络的可靠性。
这次旅途中,车主就遭遇了一段堪称“魔幻”的经历,也为所有电车车主敲响了警钟。
在他去程经过焦唐高速时,意想不到的麻烦出现了。
根据地图显示,这条高速上本应有好几个服务区,但实际开过去才发现,这些服务区虽然已经建成,却根本没有投入运营,处于完全关闭的状态。
这意味着,在长达三四百公里的路段上,找不到任何一个可以充电、加油甚至上厕所的地方。
这种感觉,对于电量正在不断下降的电车车主来说,无疑是极度煎熬的。
无奈之下,他只能在唐河县提前下高速,在路边找到了一个私营的充电桩应急。
本以为这只是个小插曲,没想到这仅仅是“河南充电奇遇记”的开始。
在艰难地行驶了两百公里后,他们终于抵达了汝州服务区,看到了成排的充电桩,仿佛看到了救星。
可接下来的遭遇,却让人哭笑不得。
他先是看到一个空着的充电位,把车停过去后,却发现这个充电桩的充电枪,被旁边一辆没有停在车位里的比亚迪海鸥给占用了。
他只好换到下一个桩位,结果又发现充电线的长度不够,够不着自己车的充电口。
正当他一筹莫展时,旁边来了一辆问界,他只好先把位置让了出来,心想服务区里还有四五个空着的桩位。
可当他把车开过去一看,心彻底凉了——那几个充电桩上无一例外地贴着“设备故障”的纸条。
就在这时,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
后面陆陆续续开来了好几辆电车,司机们下车后,几乎都是同样的话术:“兄弟,你也是从焦唐高速那边过来的吧?”原来,大家都是这条“幽灵高速”的受害者,在汝州服务区上演了一场无奈的“充电桩前胜利大会师”。
最终,在汝州的这次充电体验极差:不仅排队加上充电耗费了一个半小时,充电速度还非常慢,从35%充到86%就用掉了将近一个小时,而且电费也比其他地方贵。
这次经历,集中暴露了当前充电设施建设和运营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充电桩的数量虽然上去了,但“坏桩”、“慢桩”和被不规范占用的情况并不少见,导致实际可用率大打折扣;在节假日或交通枢纽,高峰期的充电资源依然紧张,排队等待成了常态。
这说明,我们的充电网络建设,已经从单纯追求数量覆盖,进入到了必须提升质量、加强维护和优化运营的全新阶段。
当然,有槽点也有亮点。
这次旅途的返程就顺利了许多,也展现了我国成熟路网和服务区的优秀一面。
在新乡的充电桩,速度快,价格也实惠;在商水服务区的充电体验更是顺畅无忧。
更让车主感到惊喜的是,商水服务区三十五块钱一位的自助餐,菜品丰盛,竟然还有小龙虾供应。
虽然虾的个头不大,但这份诚意和超值的体验,足以抚慰之前所有的不快。
这个小小的细节,也折射出我国高速服务区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它们不再是过去那个只能加油上厕所的简陋驿站,而是在向提供高品质餐饮、舒适休息环境的综合性服务中心转型,这背后是我们国家基建实力和服务理念的整体提升。
总的来看,这位银河E8车主的一千四百公里长途之旅,就像是中国当前电动车出行生态的一个生动切片。
一方面,以银河E8为代表的国产电动车,在技术、性能和续航表现上已经非常成熟可靠,完全有能力胜任长途高速奔袭的任务,正在逐步打消公众的“里程焦虑”。
另一方面,我们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虽然已经织得很大,但在一些局部区域的“毛细血管”上,还存在着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维护管理不到位的问题。
旅途中“充电囧途”和“服务区惊喜”的同时存在,恰恰说明了我们正在进步,但距离尽善尽美也还有路要走。
对于广大的普通消费者来说,开电车跑长途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但在出发前,仔细规划路线,通过手机App等工具提前了解沿途充电桩的实时状态,依然是一项非常必要的准备工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