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350排量的摩托车,价格能差出一个小电驴?”这事吧,我第一反应是,这是不是跟买奶茶一样,明明奶精和真奶长得差不多,结果价格能翻倍,喝完还让人反思人生。
要不是现在摩托车已经成为“成年人最后的玩具”,我都怀疑大家是不是被遥控了钱包。
无极和QJMOTOR,同样是350排量,差价动辄小几千,凭什么?
这是个比“下午茶选不选珍珠”还让人纠结的问题。
事情其实很简单又很不简单。
最近欧洲两轮车展(EICMA25)还没开,无极海外账号就先放出消息,亮出新品350ADV的半边脸,路边社和友媒也跟着凑热闹,基本坐实了这款车是真的。
传说这车用的是和SR4MAX一个平台,基因里多少带点宝马的影子——不是说你骑着能跟宝马一起喝咖啡吧,但总归是披了层洋气的外衣。
无极的350ADV估计明年开春就能上市,大家钱包还没捂热,这新品就要奔着你来。
但是,价格一出来,还是让人忍不住仰天长叹:无极SR4MAX 29999元起,全功能Pro版本更是直奔31766元。
同样排量的QJMOTOR鸿350只要23999元起,高配GT版本也不过29999元。
这差价,怎么的?
吃了什么增值大力丸?
而且无极家里每一款都比别人贵点,这都快成行业里的传统艺能了。
有人说,师承宝马,就该贵。
可真是这样吗?
这里就不得不搬出我个人多年的“摩托车吃灰史”,顺便用点“数据骗子”思路:市面上分析无极贵的理由,不外乎“高端品牌”、“宝马技术反哺”、“制造工艺高标准”。
但你问我,真有多少人是奔着这些去买车?
就算工厂用了电气化标准生产线,你骑出去,邻居也不会冲着你喊句:“哟,电气化兄弟!”最多还是:“这车多少钱?”毕竟,买摩托车和买衣服一样,牌子和剪裁你只能炫耀五分钟,后面还是要看耐穿不耐穿、真值不值。
不过换个角度想,无极难道真是吃品牌红利吃到撑?
国产摩托车市场近几年就是一锅粥,谁都有点料但谁都不敢太硬气。
无极、春风、赛科龙这些牌子,表面上看是你追我赶,实际上心里都明白:玩乐型摩托车已经快到天花板了。
新品越来越慢,升级越来越小,逼得大家只能在“贵一点点”里找存在感。
这种定价,仿佛是在和消费者玩“你敢买吗,我就敢贵”的心理战。
可是问题来了,无极的贵,真的是贵出价值,还是贵出一口气?
我们都知道国内这些高端摩托车品牌,动不动就把“工艺、技术、口碑”挂嘴边,仿佛自己是二十年前的苹果手机。
可是技术这东西,真的能让骑行体验有质的飞跃吗?
还是说,我们其实是被“高端滤镜”蒙了眼,反正多花点钱买个心安?
说到这,难免要装一把懂行:无极确实在某些工艺环节比同行整得细致。
2021年我参观过他们KE500发动机的线,自动化、标准化一套一套的,工人都不用大喊“安全第一”,因为机器自己比人还细心。
可这几年,技术进步不慢,价格进步更快,光靠工艺卖高价,好像也撑不住场子。
又或者这事根本就是“高配低价”能打,“高端溢价”能聊,最终还得落到你愿意花钱的心理。
就像你去买手机,明明知道某些品牌的摄像头只是多了个滤镜,但你还是愿意多加一千块,拍出来的照片能发朋友圈,这就值了。
摩托车何尝不是?
无极给你的是一种“我不是普通消费者”的优越感,骑出去就像穿了件“量身定做”的西装,哪怕别人看不懂,自己先爽了。
说到这里,我得自黑一句:我自己曾经也被“品牌滤镜”坑过,买过自认为高端的摩托,结果三个月之后骑不到两百公里,最后还不是挂在二手市场拼命砍价。
我们是不是都活成了“为信仰充值”的韭菜?
难道摩托车贵点就真的能让骑行体验翻天?
还是说,我们其实是用钱包投票,但心里早就有答案?
当然,也不能一棍子打死无极。
人家贵,是有点道理的。
你愿意为工艺、技术、品牌买单,那就买;你是追配置、追性价比,那就选QJMOTOR。
谁都没错,谁都不亏。
市场就是这样,你不为情怀买单,总有为价格妥协的一天。
话又说回来了,摩托车市场现在已经到了“拼最后一口气”的阶段,无极这次350ADV新品算是吹响了冲锋号。
价格还是关键,配置能不能真打动人心,才是决定一辆车能不能火的根本。
大家别光看“师承宝马”四个字,更应该想想:这车到底能不能让你愿意为它多掏钱?
值不值,你自己说了才算。
聊到最后,我也忍不住给大家留个小问题:如果无极350ADV真的定价又比QJMOTOR贵一截,你会选谁家的车?
你愿意为“高端滤镜”买单,还是更看重实用和性价比?
说到底,摩托车这东西,是用来骑的,不是用来炫的。
你到底买的是一辆车,还是一段故事?
评论区见,咱们聊聊——你最近为哪款车“充值”了信仰?
又是怎么被价格气到的?
骑得开心,钱花得值,才是成年人最后的体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