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行业里都在讲纯电动车的下一步,我觉得这话其实也没错。特别是在咱们这几年,尤其是2024年,新能源车的增长速度真是让人眼花缭乱。你看,某个数据说,2024年前九个月,整个新能源销量比去年同期涨了30%左右,达到了大概120万辆。而在这股浪潮中,极狐扛起了走量的旗子,它的销量占比持续上升,至少我粗算了一下,差不多得有78.76%,这个比例在北汽的新能源里绝对排第一。
我还曾和一位销售朋友聊天,他说:极狐几乎成了北汽新能源的‘拿得出手’的招牌。我心里想,确实如此。再结合我自己看的一些资料,极狐2024年的总销量预计大概在11万辆左右,当然这个数字还带点估算,但差不多就这个范围。比起远一些的竞争对手,比如比亚迪的王朝系列、蔚来的ES6/EC6,极狐的表现其实也挺亮眼,关键是它的价格差不多在15万到25万之间,实操中,家用车主说的最多是配置靠谱,价格实在。
说到配置靠谱,我记得刚买阿尔法S内测车那会儿,修理工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这车做工还行,关键后期养车便宜。这点挺重要。我估算,百公里的电费成本,大概在0.4-0.6元之间。比传统燃油车要低,也符合我的预期。这里的低,没细算过,但觉得比我朋友的燃油车节省不少钱(尤其是冲到7元/升时,那真是亏大发了)。
这台车的研发周期也是个。从我翻了翻之前的笔记,到实际量产,极狐T1概念到车出厂用时大概10个月。想想我们身边的小公司,要复制一次都得一年半载。它这么快,背后其实也是平台的支撑。BE21平台,制造成本其实是个亮点:它支持传感器布局,有调节空间,还能做L3—L4的自动驾驶。真是想不到,做个平台还能这么灵活,不像早些年,配置能弹性调节的车,难得。
说到平台,我又想到北汽蓝谷的高端旗舰平台——北极星。这个平台融合了奔驰的MRA设计理念,主要给C级、D级等高端车型用。有点疑问:这平台的应用,是否意味着极狐未来要往豪华市场冲?我觉得这说法不无道理。毕竟,享界S9这款车就用到了这个平台,作为高端感官体验的代表品。
我之前还偶尔闲逛一下相册,看到一张享界S9的车尾,感觉制造工艺比我们去年见过的某个豪华品牌还认真。工厂也是科技感十足:建立在享界超级工厂上,集自动化、智能化于一身,基本可以将制造成本压到最低。这样一来,极狐要实现2027年60万辆的目标,也不是没可能。你说,这个目标到底难不难?我还没完全定论,但北汽的焦虑感在他们每次介绍会上都挺明显。
但我也有点疑虑:这么快推高端模型,如享界S10,未来的利润空间是不是会被压缩?毕竟,超豪华区的钱难赚,想要靠规模冲量,利润一定得靠技术和质量拿分。讲真,极狐的800V高压平台,是个大杀器。采用碳化硅(SiC)器件,快充表现堪比秒充。我还记得阿尔法S5在400V桩上能充到120kW功率,充个十分钟,续航还能补150公里,感觉跟800V的充电桩几乎没什么差别。
这个系统的成本其实不低。刚开始,投入巨大。高压系统用到很多高品质材料,要考虑到安全性,不能出错。我猜,最初只有高端车型才敢用,毕竟投进去多,回报慢。平台的深度整合帮助降低了一些成本,未来可能会普及到更多车型,比如极狐皮卡,甚至还没细想过,可能会有一款跨界的SUV。
不过啊,按我个人经验,这平台能让价格控制在15万左右的车里实现240公里快充,挺厉害的。实际上,如果你只用普通的公共充电桩,充10分钟能补150公里,算上电费,还是比油车经济。你不觉得舒服,能快充的车在城市里就像救命稻草么?我们也得承认,800V的技术实现,成本不低,尤其是SiC器件和冷却系统,如果放到小车型,盈利空间就变紧张(我也没细想过,这可能只是个假设)。
反正,从研发到制造,再到未来的布局,极狐就是在用规模+技术双管齐下。不太清楚的是,这样的战略是不是太冒险?毕竟,很多策略不是一蹴而就,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很明显,北汽把极狐当成了旗手,也是走量强调—他们希望用销量撑起品牌背书,同时还能养活研发团队。
到了这个阶段,我反而在想:除了技术和战略,用户的心理变化也很关键。毕竟,车子用得舒服,省心,才是真正打动人的地方。不知道你们怎么看?未来几年,极狐还会有啥惊喜?还是说,它的快速转型会遇到瓶颈?我觉得这就像一场棋局,你走一步,下一步的局势就变了。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