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掌舵人纷纷研究小米YU7

“过去几天,几乎所有车企CEO都在研究小米YU7。” 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行业从业者亲口告诉我的。而我,一个跑车圈五年的老记者,在小米YU7开启下定后第三天冲进门店,抢到了试驾资格。3分钟20万辆大定,18小时锁单24万——这数字听着像PPT吹牛,但当你坐进YU7的驾驶舱,启动那块“天际屏”,摸到主驾零重力座椅的加热按键时,你才会懂:这不是数据狂欢,是用户用钱包投票的情绪共振。

一、第一眼:它不像“车”,更像“家”

我一走近YU7,第一反应是:这真不像一辆传统SUV。它的线条太克制了,没有夸张的进气口,也没有浮夸的灯组堆砌。风阻系数0.249(来源:小米汽车发布会),这在SUV里几乎是“潜水艇”级别。什么概念?多数SUV在0.3以上,而Model Y是0.23。YU7能做到这个数,靠的是隐藏式门把手、主动进气格栅,还有那块几乎与车身融为一体的“天际屏”。

坐进主驾,最抢戏的不是方向盘,不是中控,而是那个主驾零重力座椅。我试过理想、问界、蔚来,但小米这套“一键躺平”逻辑更彻底——腿托升起、靠背放倒、腰部支撑自动调节,整个过程像被“温柔托住”。旁边销售笑说:“雷总发布会讲了10分钟这个座椅,不是没道理的。”

我问:“后排家人会嫉妒吗?”

他答:“所以后排有抽屉式收纳,还有宠物模式——空调自动调节,摄像头能看后舱。”

你看,小米不跟你讲“续航多少”“百公里加速几秒”,它先问你:“你坐得舒服吗?你家人喜欢吗?”这不是工程师思维,是产品经理思维。

二、试驾30分钟,我悟了:它要的不是“快”,是“稳”

YU7提供三种动力版本,我试的是Max版。官方说零百加速4.8秒,我没测,但我敢说:它的操控,比参数更值得聊。

我特意选了段城市高架+匝道弯路。一脚电门下去,动力响应快但不突兀,不像某些电车“窜”得让人晕。底盘调校明显偏舒适,过减速带时,悬挂吸收震动很干净,车身没有多余弹跳。转弯时,动态稳定控制系统介入得很早,但几乎无感——你不会觉得被机器“管着”,而是像有双看不见的手,在帮你稳住方向。

我问销售:“这车适合跑山吗?”

他说:“适合,但不是那种激进驾驶的‘驾驶者之车’。它更像‘全家出游的头等舱’。”

这让我想起雷军发布会上那句话:“我们不做参数堆砌,我们要做让用户‘哇’一下的细节。”

车企掌舵人纷纷研究小米YU7-有驾

比如那个“车库一键找车”——停完车,手机App自动记录位置,出商场时直接导航到车。

比如“晕车舒缓模式”——系统自动调节动力输出和空调风量,减少加减速带来的不适。

这些功能,纸面数据写不出来,但只有你带着爸妈孩子开一圈,才会懂它的价值。

三、智能化: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用”

YU7搭载英伟达Thor芯片+激光雷达,硬件拉满。我试了L2级辅助驾驶(小米叫“小米智驾”),在高架上开启后,跟车、变道都很顺滑。最让我惊讶的是语音交互——我说“我有点冷”,系统不仅调高空调温度,还打开了座椅加热。

对比特斯拉Model Y的FSD(未配备激光雷达),YU7走的是“激光雷达+视觉融合”路线。这意味着它在复杂城市路况下,理论上感知更稳(来源:供应链人士分析)。但目前智驾功能还在OTA升级中,实测能力还需时间验证。

我问:“和小鹏G9、理想L9比,谁更强?”

销售很实在:“硬件上我们不输,但软件成熟度,还得看后续更新。”

这提醒我们:再强的芯片,也得靠算法喂饱。 小米的优势是生态——手机、手表、家居能无缝联动。但劣势也很明显:造车时间短,用户数据积累少。智能驾驶,拼的是“经验”,不是“配置”。

四、竞品围攻:谁最慌?

YU7一出,股价应声下跌的不是特斯拉,而是小鹏、蔚来、理想——跌幅3-7%(来源:公开市场数据)。为什么?

因为YU7精准卡位25-35万纯电SUV市场,而这正是国产新势力的“主战场”。我们来横向对比三款最直接的对手:

特斯拉Model Y

车企掌舵人纷纷研究小米YU7-有驾

优势:品牌强、交付快(2-4周)、全球销量王。

劣势:内饰简陋、无激光雷达、智能化偏“极简”。

YU7对它:订单量碾压,交付量暂时追不上。Model Y年产能95万辆,YU7目前产能爬坡中,标准版等13个月,Max版等6-8个月(来源:小米App交付周期)。

智界R7

反应最快:YU7发布当天,立刻推出限时补贴2万元。

优势:华为智驾加持、增程+纯电双选择。

劣势:品牌认知度仍在建立。

小鹏G7(即将上市)

预售价23.58万起,与YU7重叠。

但YU7一出,市场预测其定价可能下调至21万(来源:花旗报告)。

小鹏压力最大:新品未上市,先被“截胡”流量。

结论:YU7不是靠“性能”赢,是靠“体验+生态+流量”组合拳打穿市场。

车企掌舵人纷纷研究小米YU7-有驾

五、用户真实反馈:有人退订,也有人加价抢

我在小米门店遇到两位车主:

张先生,原定小鹏G9,看到YU7发布后当场退订,“等一年也值,小米手机用了十年,生态太熟了。”

李女士,理想L7车主,来试驾后摇头:“座椅是舒服,但空间没理想大,家里有娃还是得看后排。”

还有更魔幻的:闲鱼上黄牛加价1万转卖YU7订单,甚至“首提资格”都能炒。这让我想起当年iPhone首发的盛况。

但也有隐忧:SU7初期因交付周期长,部分用户退订转投特斯拉(来源:行业观察人士)。YU7现在积压近30万订单,如果交付跟不上,口碑可能反噬。

六、我的观点:YU7是“挑战者”,但不是“终结者”

我试完YU7,最大的感受是:小米真的懂“人”。

它不跟你讲“三电技术多牛”,而是问你:“你怕晕车吗?你带娃出门找不着车钥匙吗?你老婆想在后排补个妆吗?”

它把电动车从“交通工具”变成了“移动生活空间”。

但这不意味着它无敌。

产能是生死线:供应链测算,SU7+YU7订单需一年消化。如果交付拖太久,用户耐心耗尽,品牌信任就崩了。

长期看口碑:不能出恶性事故,否则“米粉”变“黑粉”只在一瞬。

车企掌舵人纷纷研究小米YU7-有驾

特斯拉不会坐视:如果FSD开放试用,或推出“青春版Model Y”降价,YU7压力山大。

七、给各位车友的建议:理性下单,别当“韭菜”

我理解大家的热情,但我想说:

如果你追求“快提车”,别选YU7——标准版等13个月,够买两台Model Y了。

如果你看重空间和家用,不妨看看理想i6/i8(2025年下半年上市),或问界M5(22.98万起,增程无续航焦虑)。

如果你是“小米全家桶”用户,YU7的生态联动确实香,但别为“情怀”多等半年。

买车不是抢限量球鞋,安全、实用、可靠才是王道。

最后,留个问题给大家:

你觉得,YU7真能成为“Model Y杀手”吗?还是只是昙花一现的“流量爆款”?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我会挑10位留言的车友,送出我收藏的YU7试驾手记PDF版。

顺便说一句:我试驾那天,小米销售小哥说:“我们最怕的不是竞品降价,是用户等不及。”

这句话,值得所有车企CEO深思。

车企掌舵人纷纷研究小米YU7-有驾

——一个爱车、懂车、更爱车友的老司机,XXX我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