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啥消费者会对这个银河M9这么上头?银河M9会不会重蹈覆辙?

汽车圈可太热闹了,特斯拉传要推出廉价版Model Y抢市场,问界M9四座尊贵版在9月发布新配置。

但谁能想到,这波混战里最抢镜的,居然是吉利旗下的品牌"银河"。

吉利银河M9正式上市,上市24小时订单冲破2.3万台大定。

这啥概念?要知道,这车可是5月才在米兰全球首秀的,当时还有不少人嘀咕"吉利又整了个样子货吧",结果9月用订单打脸全网。

凭啥消费者会对这个银河M9这么上头?银河M9会不会重蹈覆辙?-有驾

预售24小时4万台订单,银河M9凭啥成了爆款刺客

说起这预售24小时4万台订单的战绩,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不是吉利又在玩数字游戏?毕竟这年头汽车圈的数据水分谁还不知道。但咱们拉出来横向对比一下就知道这成绩有多夸张了。2025年3月,理想汽车单月交付36,674辆,这已经是理想的高光时刻了。结果银河M9这个新面孔,预售一开张24小时就干到4万台订单,这节奏确实有点猛。到了9月17日正式上市那天,限时价17.38万起步,又是24小时拿下2.3万张大定,这热度根本停不下来。

那问题来了,凭啥消费者会对这个银河M9这么上头?

咱们得从预售发布会说起。吉利这次玩的不是虚的,把核心卖点摆桌面上了,AI科技大六座旗舰SUV,光这个定位就够劲爆的。车长超过5.2米,在城市SUV里算是庞然大物了,内部采用2+2+2六座布局,第二排两个独立座椅带电动调节,第三排还不是那种应付式的小板凳,真能坐人。这配置放以前,没个三四十万你想都别想。但银河M9预售价19.38万起,正式上市限时价下探到17.38万,这价格打得同行措手不及。

凭啥消费者会对这个银河M9这么上头?银河M9会不会重蹈覆辙?-有驾

动力系统银河M9的杀手锏。雷神EM-P AI电混系统听着挺玄乎,实际上就是1.5T涡轮增压发动机搭配3个电动机的组合。这套动力总成综合功率520千瓦,扭矩910牛米加255牛米,百公里加速4.5秒。什么概念?这加速水平已经能吊打一大票所谓的性能车了。它还不费油,综合续航超过1500公里,馈电状态下百公里油耗才4.8升。你开着这么大一台六座SUV,油耗居然能控制在5升以内,这账怎么算怎么划算。

智能化配置银河M9的重头戏。双激光雷达搭配千里浩瀚H5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能实现车位到车位的无图导航,高速上130公里时速都能主动刹车。这套系统用的是高通骁龙8295芯片,算力1016TOPS,处理速度快到飞起。这些智能驾驶功能全是买断制,不像某些品牌每年还得交几千块订阅费。你花17万多买台车,所有功能终身免费用,这诚意没谁了。网友看完配置单炸了锅,有人算了笔账,同样的六座布局、智能驾驶、大空间,问界M9起步价46.98万,理想L9也要40.98万起,银河M9便宜20多万,这不是降维打击是什么?

订单爆仓也就不奇怪了。预售系统开放后,服务器一度被挤到卡顿,客服电话打爆。吉利官方后来透露,首批订单里90后和80后占了七成,这说明年轻家庭用户才是主力军。他们要的不是品牌溢价,而是实打实的配置和性价比。银河M9恰好踩在了这个点上,用技术堆料把价格打下来,不跟你玩虚的,就是硬碰硬比配置比价格。这种打法在2025年的新能源市场特别吃香,消费者早就不是当年那批只认BBA的人了,现在大家要的是真材实料。

凭啥消费者会对这个银河M9这么上头?银河M9会不会重蹈覆辙?-有驾

神盾电池和千里浩瀚智驾到底是啥黑科技

说到新能源车,消费者最关心的永远是两个问题。

电池会不会自燃?

这两年新能源车自燃的新闻没少看,某些品牌动不动就上热搜,搞得大家人心惶惶。银河M9这次把电池安全当成核心卖点来打,底气就在于那套"神盾电池安全系统"。这套系统用的是宁德时代的磷酸铁锂电芯,搭配吉利自研的多重防护结构。最狠的是针刺实验,用8毫米钢针以45度角扎进电池包,全程不起火、不爆炸、不冒烟,电芯表面温度控制在40度以内。实验做完静置24小时,电池温度还能恢复到常温,这标准已经远超国标要求了。

磷酸铁锂材料本身就比三元锂稳定,500度高温下结构都不会分解。但光靠材料还不够,在于系统设计。神盾电池在电芯之间加了多层隔热材料,就算单个电芯出问题,热量也传不到旁边。这种设计思路有点像防火墙,把风险隔离在最小范围内。银河M9提供两种电池容量,18.4千瓦时和41.46千瓦时,对应纯电续航100公里、210公里和230公里。这个纯电里程覆盖了大部分城市通勤需求,上下班根本不用烧油,周末出远门才切换混动模式,用车成本能省一大笔。

有人可能会问,电池安全做到这份上,是不是牺牲了能量密度?

实际上神盾电池通过优化pack结构,把空间利用率提到了很高的水平,并没有因为安全性降低续航表现。而且吉利在电池热管理上下了功夫,冬天零下30度能正常充电,夏天50度暴晒也不影响性能。这种全天候适应性,对北方和南方用户都很友好。你不用担心冬天续航打骨折,也不用怕夏天电池鼓包,这才是真正的实用主义。

凭啥消费者会对这个银河M9这么上头?银河M9会不会重蹈覆辙?-有驾

再说智能驾驶,银河M9搭载的千里浩瀚H5系统是吉利自主研发的,跟百度Apollo没啥关系。这套系统硬件配置挺豪华,双激光雷达加上高通骁龙8295芯片,算力1016TOPS。激光雷达的好处是不受光线影响,晚上也能精准探测,比纯视觉方案靠谱多了。软件层面用了端到端大模型算法,能提前500米预判路况风险,这个距离已经足够应对各种状况了。

千里浩瀚H5支持的功能挺全面,无图NOA导航辅助意味着不用提前下载高精地图,走到哪导到哪。车位到车位自动驾驶实用,你在停车场下车走人,车自己能找车位停好,取车时远程召唤就行。高速上最高支持130公里时速的主动刹车,这个速度已经覆盖了绝大多数高速场景。很多人担心智能驾驶不够成熟,不敢完全放手。但千里浩瀚H5的逻辑是辅助而不是替代,时刻它会提醒你接管,不会强行干预方向盘。这种人机协作的模式反而容易被接受,毕竟现阶段完全自动驾驶还不现实。

最让消费者满意的是买断制,不收订阅费。某些品牌的智能驾驶功能每年要交三四千块订阅费,十年下来就是好几万。银河M9把这部分费用砍了,买车时一次性付清,后续想用就用,不用担心额外开支。这种定价策略特别符合中国消费者的心理,大家不喜欢被长期绑架,愿意一次性解决问题。吉利显然摸透了这个心态,用买断制降低用户的决策门槛,这招真的很高明。

凭啥消费者会对这个银河M9这么上头?银河M9会不会重蹈覆辙?-有驾

银河M9爆火背后,是吉利憋了多年的大招

银河M9能在短时间内炸出这么大动静,绝不是运气使然。这背后是吉利十几年技术积累的集中爆发。往前倒推到2010年,吉利收购沃尔沃那会儿,外界都觉得这是蛇吞象,不看好这桩买卖。但吉利拿到的不只是沃尔沃的品牌,重要的是欧洲的研发体系和工程师团队。从那时候起,吉利就开始在欧洲建研发中心,挖了一大批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这些人带来的不只是技术,还有整套的研发流程和质量标准。

2017年吉利推出领克品牌,主攻高端燃油车市场。领克这几年虽然销量不算爆款,但它的作用是帮吉利练兵,把高端制造和品质管控的经验积累下来。到了2021年,吉利正式发布银河子品牌,专门攻新能源市场。这时候吉利手里已经攒下了不少家底,GEA新能源专属平台、11合1智能电驱、AI数字底盘,这些都是领克时代打磨出来的技术。银河M9就是基于GEA平台打造的,底盘用的是双腔空气悬架加整车动态控制系统,调校水平已经接近豪华品牌了。

市场环境也在配合银河M9的爆发。2025年新能源车渗透率突破了一个新高度,这意味着每卖出的车里新能源占比越来越高。消费者的心态也变了,以前买新能源车图的是牌照和补贴,现在大家关注技术成熟度和使用体验。价格不再是唯一决定因素,配置够不够硬、技术靠不靠谱、售后服务跟不跟得上,这些才是核心竞争力。银河M9踩准了这个节点,用技术平权的策略打开市场缺口。

凭啥消费者会对这个银河M9这么上头?银河M9会不会重蹈覆辙?-有驾

什么叫技术平权?

就是把以前只有豪华品牌才有的配置,下放到20万以内的车型上。六座大空间、智能驾驶、混动长续航,这些配置以前要40万起步,现在17万就能拿下。这不是简单的降价,而是通过技术迭代和规模化生产把成本压下来。吉利有自己的电驱系统工厂,电池跟宁德时代长期合作拿到优惠价,底盘调校团队是从沃尔沃挖来的,这些优势叠加起来就形成了成本优势。竞品要么没有技术积累做不到,要么有技术但舍不得降价保利润,银河M9就在这个夹缝里杀出来了。

对比一下竞品就明显了。问界M9靠的是华为鸿蒙生态和品牌溢价,起步价46.98万,瞄准的是追求科技感的高端用户。理想L9主打奶爸车定位,40.98万起售,卖的是空间舒适和家用属性。银河M9走的是全能技术流路线,安全、智能、空间、性能一个不落,价格还比它们便宜20多万。这种错位竞争特别聪明,避开了正面硬刚,专门吃那些预算有限但需求全面的用户。这部分人群其实是市场主流,他们不愿意为品牌溢价买单,看重实际体验和性价比。银河M9命中了这个群体的需求,爆火也就顺理成章了。

从吉利整体布局来看,银河品牌的表现已经验证了战略的正确性。2025年8月,银河品牌单月销量突破11万辆。这个增速在整个汽车行业都排得上号,说明消费者对银河品牌的认可度在快速提升。银河M9作为旗舰车型,它的任务不只是卖量,重要的是树立品牌形象。当消费者认可了"吉利也能造高端好车"这个认知,后续推出的其他车型就能享受品牌红利。这是典型的先树口碑再收割市场的打法,比急功近利要高明得多。

凭啥消费者会对这个银河M9这么上头?银河M9会不会重蹈覆辙?-有驾

网友都在问,这车会不会昙花一现,产能跟得上吗

银河M9火了之后,网上的讨论就没停过。有人看好,觉得吉利这次真憋了个大招。也有人质疑,担心这只是一波营销炒作,热度过了就凉凉。咱们挑几个最集中的疑问聊聊。产能问题,24小时4万台订单听着很爽,但要是交不出车那就尴尬了。去年小米SU7就吃了这个亏,订单爆了但产能跟不上,用户等半年才提车,口碑都被拖累了。

银河M9会不会重蹈覆辙?

吉利这次准备还算充分。银河M9在西安和宁波有两个生产基地,这两个工厂都是按照新能源车标准建的,自动化程度很高。从9月17日正式上市到10月1日,首批车主已经陆续开始提车了,第10000台量产车正式下线,速度确实不慢。吉利的优势在于供应链相对成熟,电池是宁德时代长期供货,电驱系统自己生产,底盘零部件也有稳定的供应商。不像某些新势力,核心零部件依赖单一供应商,一旦哪个环节出问题整条产线都得停。吉利玩了这么多年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的经验摆在那儿,产能爬坡应该不会出大问题。

当然,4万台订单要全部消化还是需要时间的。吉利官方说目前生产线在24小时三班倒,这个节奏已经是满负荷运转了。按照每月3万台的产能规划,4万台订单大概需要一个多月才能交付完。这个速度在行业里算中规中矩,不算快但也不慢。是不能为了赶进度牺牲品控,新车交付后问题一堆,那才真是砸招牌。从目前提车用户的反馈来看,车辆质量还算稳定,没有出现大规模的质量投诉,这算是个好兆头。

第二个疑问是价格策略。17.38万起的限时价确实很诱人,但这个价格能维持多久?

很多人担心这是赔本赚吆喝,等热度过了价格就会涨回去。业内人士算了笔账,银河M9的硬件成本占售价大概七成左右,比行业平均水平略高。这意味着单车利润空间不大,吉利短期内确实不指望这款车赚大钱。但拉长周期来看,这是个技术换市场的策略。先用低价打开市场站稳脚跟,等销量上来后再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后期推出的改款或者衍生车型利润空间就上来了。

这种打法其实挺常见的,特斯拉当年就是靠Model 3的低价策略打开市场,前期利润率很低甚至亏损,但换来了品牌认知度和用户基数。等到品牌站稳了,后续车型就能享受溢价了。银河M9走的是同样的路子,用旗舰车型树立技术形象,带动整个品牌向上。从吉利的财务状况来看,集团层面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这个策略,不会因为短期利润压力就放弃价格优势。所以17.38万的限时价虽然不一定长期保持,但未来正式价也不太可能涨太多,毕竟市场竞争摆在那儿,涨价就等于把用户往竞品那边推。

凭啥消费者会对这个银河M9这么上头?银河M9会不会重蹈覆辙?-有驾

第三个疑问是银河M9跟竞品比到底优势在哪。

问界M9和理想L9都是成名已久的车型,市场认可度已经很高了,银河M9一个新面孔凭什么跟它们抢蛋糕?这个问题得分开看。问界M9的核心竞争力是华为的鸿蒙生态,车机系统跟华为手机无缝连接,智能化体验确实很丝滑。但问界的价格门槛高,46.98万起步已经进入豪华车区间了,这个价位的用户在意品牌和调性,对价格敏感度低。

理想L9则是把空间和舒适性做到了极致,第二排的女王座椅、冰箱彩电大沙发,这些配置很讨家庭用户喜欢。但理想40.98万的起步价对很多家庭来说还是有压力,而且理想主打增程式混动,纯电续航只有200多公里,跟银河M9的插混系统比各有优劣。

银河M9的差异化在于它不走极端。不像问界那样只强调生态,也不像理想那样只主打空间,而是把安全、智能、空间、性能都做到了80分以上。对于预算有限但需求全面的用户来说,这种均衡型选手反而有吸引力。而且银河M9的价格优势太明显了,17万多就能买到六座、混动、智驾全套配置,这个性价比问界和理想根本没法比。市场足够大,不同定位的车型都有生存空间,银河M9吃的是那些既想要高端配置又不愿意掏太多钱的务实派用户,这个群体的规模其实远比高端用户要大。

凭啥消费者会对这个银河M9这么上头?银河M9会不会重蹈覆辙?-有驾

最后一个疑问是银河M9能不能持续火下去。

汽车圈新车上市热闹一阵然后销量腰斩的例子太多了,银河M9会不会也是这样?这个问题得看后续的产品力和服务能不能跟上。现在订单多是因为新鲜感和性价比,但车交付之后用户的真实体验才是。如果车机系统Bug多、售后服务跟不上、配件供应慢,那口碑很快就会崩。吉利在传统燃油车时代积累了庞大的经销商网络和售后体系,这是它相比新势力的优势。但新能源车的服务模式跟燃油车不太一样,吉利能不能快速转型适应也是个考验。

从目前的情况看,银河M9至少在产品定义上是成功的。它抓住了市场空白,用技术平权的策略打出了差异化。但这只是开始,真正的考验在后面。2025年新能源市场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各家都在憋大招,银河能不能保持领先得看技术迭代的速度。吉利这些年在研发上投入不少,每年研发费用上百亿,这个投入强度在自主品牌里排前列。有钱砸研发是基础,能不能砸出成果才是。银河M9算是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但这只是一次考试,后面还有无数场硬仗要打。

结语:吉利银河M9的爆火,给国产车上了一课

凭啥消费者会对这个银河M9这么上头?银河M9会不会重蹈覆辙?-有驾

从预售24小时4万台订单、上市24小时2.3万张大定来看,银河M9这波热度绝对不是运气使然。它是吉利十几年技术积累的集中爆发,也是踩准市场节奏的结果。当同行还在用配置表堆数字的时候,银河M9把硬核技术摆桌面上,神盾电池的安全标准、千里浩瀚智驾的实用功能、雷神EM-P的动力表现,每一项都经得起推敲。当竞品还在靠品牌溢价维持高价的时候,银河M9用技术平权的策略把价格杀到17.38万起,打穿了市场底线。

这种打法不只是打了那些唱衰国产高端车的脸,给整个行业提了个醒,真正的爆款从来不是靠营销吹出来的,而是靠硬实力卷出来的。2025年的新能源市场已经进入深水区,消费者越来越理性,只有那些真正把技术做扎实、把用户需求吃透的品牌才能活下来。银河M9算是开了个好头,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后面还有无数硬仗要打。如果吉利能保持这种技术迭代加用户思维的节奏,银河品牌说不定真能在国产新能源里杀出一条血路,成为下一个现象级品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