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月,我突然发现身边提保时捷的少了不少——尤其是那些朋友里平时讲车讲得挺溜的那帮人。往年这个时候,保时捷是不少口中的顶流,特别是911、Macan这些基本盘车型,几乎能听到别人说想买保时捷的声音。但今年上半年,这家豪华车印钞机却陷入了罕见的销量下滑,听销售那帮人说,降幅大约在15%-20%,虽然具体数据我也没拿到官方,但风向是真的变了。
保时捷去年单品牌营业利润是56.37亿欧元,光听数字就知道吓人——这利润相当于兰博基尼和宾利合起来的五倍多。可就是这样财大气粗的品牌,2025年上半年突然哑火,背后真的只有经济下行这么简单吗?我心里其实挺好奇,毕竟前线销售渠道、零部件供应链、消费者心理都变幻莫测,不可能归结一句市场不好。
先说经济大环境。全球经济的确不太乐观,大家手里钱紧,消费自然收缩。豪车市场受冲击最大特别正常,因为买张保时捷可不简单,消费者要多考虑是否真的非买不可。我跟我某渠道的朋友聊天时,他说,这半年豪车意向客流少了将近三成,买的不多,观望的多。这数据虽样本有限,也算有点参考价值吧?
新能源浪潮冲击了传统豪华车市场。虽然保时捷里有Taycan,但整体新能源布局明显没跑得那么快。想当初,我自己在研发阶段听过几个内部消息,公司其实是想快点抢进新能源肉,但受限于供氢、续航还有成本,计划一直没能快速推进。竞争对手那边,宝马、奔驰、特斯拉的新款电动车层出不穷,价格带和科技配置都下压得更紧,用户接受度自然提升。
我对这事最初还觉得,保时捷的传统品牌力够强,新能源车型累积得再慢点,老车能撑起来。后来发现有点忽略了新时代消费者对新技术和环保理念的敏感度。尤其是现在年轻买家,第一关就是是不是纯电,续航多少钱,能不能快充。保时捷现在新能源车型虽然亮眼,但显然没完全打动这群人。
说起价格,这里又是个扯不断的矛盾:保时捷部分车型定价偏高,有些比对手同级别还贵个几万甚至十几万。经常听销售吐槽客户一听价格直接懵,尤其Macan和Cayenne之间的价格拉锯,很多人质疑性价比。对比一下同价位BMW X5、奥迪Q7,虽然豪华感差别不算天壤,但价格战确实影响购买热情。
产品线和更新周期也让我有点唏嘘。保时捷某些经典车型迭代速度确实没跟上节奏。厂家给我解释过研发周期长,一个车型从设计到量产少说4-5年,这跟国内厂商一年一换代形成鲜明对比。这个比喻贴切点,就是你想买新鲜的蔬菜,而保时捷是那种老酒,品质好但新鲜感稍欠。说不定没更新这部分,跟消费者心理真的割裂了。
我还翻了翻自己去年参加的几次车展笔记,发现保时捷展台新车型数量和亮点,比起奔驰那边明显少。消费者多了选择,保时捷这种相比保守的策略自然吃亏。这段先按下不表,单纯靠豪华背景撑高价,是长久不了的。
再跑题说个我朋友的事,他在上海某4S店做销售,直接反映了渠道的尴尬: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客户来店增多,整个保时捷成交率却下降了,好多准备买传统燃油车的客人都在犹豫,是继续等Taycan还是转投特斯拉。这句实话让我感触很深。毕竟,客户心理预期变了,这才是硬伤。
更有意思的,是供应链这块。我之前给一位准车主朋友讲了下供应链博弈的故事:传统燃油车零部件多样且复杂,就像煮一锅复杂火锅,得各种食材齐备且品质稳定,稍有一味不足就影响最终口感。新能源汽车零件少且更标准化,更简洁,但受限于电池正负极原材料价格波动,就像一个调味料的涨价能直接改菜的整体成本结构。保时捷在这方面怠速慢了点,难以快速调整,成本压得紧,售价调整也难以灵活。
老实说,刚开始我还有点天真地觉得保时捷靠品牌力和研发经验,这种短期下滑不值一提。但随着深入了解,意识到这波跌幅其实是多因素叠加的。大环境、供应链、竞争压力和消费者心态多重夹击,保时捷不动刀的保守策略开始失灵。
话说回来,保时捷也不是没有动作。他们宣布要加快新能源车型开发,甚至有计划在几年后推出更亲民的纯电SUV。我自己没细想过(不确定),但觉得这可能是他们补短板的关键。怎么平衡好技术创新和传统优势,成了他们必须面临的问题。
刚才翻笔记时看到有句话挺有意思,某修理工说:保时捷发动机可靠,但电池呢?这才是未来活不活得过一招。感觉透着点无奈。这就点出保时捷当前的尴尬,技术遗产和行业转型之间的矛盾。
这几天也自我反思了一把,之前对保时捷新能源布局的期待可能有点大,技术更新的速度并非一蹴而就,研发链条、供应链拉长了周期,市场反应又往往有延迟,是个长期博弈。
我想问问大家,豪华品牌在新能源潮流里,能不能靠传统品牌力承受这波大洗牌?保时捷的痛是个特殊案例,还是豪华车企的普遍命题?就我看,这关乎到品牌如何活得年轻,能真正抓住下一个消费群体,这一点很难说。
倒是想留个细节给大家:你有没有注意到,保时捷部分新能源车的内饰设计,是明显走了极简风,但细节用料和做工依旧精致得不行。这个转变,是坚守还是妥协?眼下很难划定界限。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