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蔚来ES8刚一解锁万台交付的消息,朋友圈里就炸锅了。毕竟这个数字,可不是只是装装样子。你前几年大家都在盯那些爆款小车型,10、20万的车基本盘。而蔚来的重量级选手——ES8,能做到破万,在高端电动车里其实算不差。更别说,整个30万以上价位的纯电市场,蔚来占比已超40%,这份份额,跟传统豪华品牌拼拼,也是说得过去的。
我这人平时喜欢琢磨供应链,最近翻了翻一些圈内资料,感觉蔚来看似暴涨的交付量,那背后可是藏了不少深水区。你想啊,产能上,数据显示它们的工厂产能比去年翻了两番。去年Q3,蔚来的交付大概在6万,Q4目标是冲刺8万,听说今年能到10万。这个增长比例,放在传统车企里算是磁悬浮了。问题是,产能的宠儿——供应链,背后是不是也在拼命? 事实上,蔚来的供应链依赖的零部件企业,早就仓促上线,钢材、锂材料的供给紧张,原材料价格也是蹭蹭涨。买件料越多,成本越高,盈利只笑话。也许有人要问了:交付多了,利润是不是也会跟着水涨船高?这就得看调价策略了。
说到调价,我曾和一个修理工聊天,他说:你别看车卖得火,毛利其实没想象中高。大部分钱还是烧在广告和门店上。我还记得,我刚才翻了下我写的笔记,门店的成本占了总费的近三成,员工工资、租金,都是钉子户。但问题是,门店的效率还不够高。尤其在一些二线城市,很多店还在摸索阶段。一家新开的店,前6个月,可能就是赔钱货。蔚来毕竟有仓库里的筹码,有一批新款配置更好的ES8,能不能帮它们拉点高端溢价?这点我觉得挺难说,毕竟市场反应不一定。
这让我想起一个细节:我昨天看到一张销售员的内部手册,上面写着客户关系第一,聊提车。他告诉我:这行,卖的不光车,更是服务的魂。刚开始做,心里特别怕被客户骂。但是,为什么蔚来还能坚持服务体系突破?我觉得,这跟它们换电技术密不可分。省去等待充电的时间线,让用户体验感提高不少。你换电站现在超过1500座,基本覆盖一二线城市。这个基础设施补血过程,花了不少钱。有人可能会问:修一座换电站多贵?照我估算,至少200万到400万不等,主要是土地和设备成本。
有时候我在想,蔚来是不是用嘴巴骗自己以为新的盈利模式,比如换电赚了点快钱?但除掉这个疑问,它们的自研芯片、BAT合作,确实也给公司减压不少。去年研发投入达到了几十亿,就像你拼装一辆汽车拼图,每个部分都得精准无误。我还记得一位朋友说,蔚来的芯片技术,比起某些「自主研发」的巨头,还差点火候。 但他们不放弃,这点让我佩服。
(这段先按下不表)蔚来的战略布局明显,它们不是单纯追规模,而是在全盘部署。高端品牌守水晶塔,大众品牌扩乘数,低端品牌抢市场。你要说,未来会不会取得盈利突破?我其实也没底,毕竟钱从哪里来是个永恒问题。但我有个猜测:也许今年Q4,随便一两次财务奇迹都能让人眼前一亮。
别忘了这些数字。以Q3 10.7%的毛利率看,纯利润还得舍得亏一些。从财务报表算,亏损还在养着,烧钱像流水一样流。有一家厂里的技术人员说:蔚来这波操作挺拼的,能熬到最后的,才是真赢家。我真怕跑偏,但这不也是一种心理战吗?你没看,车市现在涨价的空间越来越小,消费者减速吐槽。我经常和朋友聊天,电动车价格再涨,用户还能忍受多久?我猜,或许……8成用户会觉得还算合理吧。
4年前在工厂,有个工程师告诉我:这个行业,成本压不下来,只有靠规模打牌炸。抛开我不知道、估算少号的数字,实际体验是,蔚来的车型,座椅平台化可以省个10%,用统一接口减少1千块钱每车。听起来不多,但这蚊子腿也能摞成黄金山。剩下的那些省钱技巧,我还没挖到根源——也许,真要等到盈利秘诀出来才知道。
这让人疑惑,蔚来现在是不是在累积‘错’的成本?品牌知名度还在筑高墙,门店繁多但效率不高。你看官方数据,400多家点,六成是新手,怎么教他们高效推车?这是个考验。再说,Q4为了推乐道可能还得下血本;之前50亿营销预算,怎么控制都捉襟见肘。我猜,这次放大广告只会让成本一飞冲天。
(这段先按下不表)但,有一点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在玩法上,蔚来是变了。不是单纯苟活,而是在全场布局。高端市场守着水晶塔,靠换电和服务赚溢价;大众市场靠规模打折,降低整体成本;再不济,还有萤火虫低价品牌,补齐全价格带。这套组合拳,我估摸着,未来3年内,亏损会逐步收窄。
你们有没有想过,未来几个月看也许会出现爆发点?还是说,把交付变成硬指标,其实只是走过场?说实话,我自己也在担心:蔚来抓规模,会不会忽略盈利的真正门道——客户忠诚度、二手保值率……这些都挺重要的。毕竟,最后能不能顺利盈利,还得看这帮数据背后藏了多少真心。
想起小时候的汽车店。有个修理工曾说:大品牌都一样,看你怎么维护客户,技术、服务都能留住人。这几句话,放到蔚来身上,也挺有意思。你觉得,下一波交付之后,蔚来会不会变化?还是会陷入规模越大,心越累的怪圈?反正,我觉得越到后面,这个行业小游戏越烧脑。
—— 等着瞧吧,也许下一次,答应我,咱们再聊聊二手车这条线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