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魏,就是爱说实话,我就喜欢爱说实话的人,只有实话才能让社会进步,让国家富强,推动发展不断前行

坦克800刚试驾完,心里其实有点复杂。大家都说坦克800是长城的炮火连天,越野大块头SUV,能越野也能装,配置也不差,15万到25万(体感区间,不算顶配),但是智能驾驶这块,至少到我手上的这台,跟豪华品牌差距还挺明显的。销售小张跟我说,坦克800主推的是硬派越野和安全,智能辅助驾驶基本就是辅助,别指望有多先进。嗯,实际体验也是这个感觉,没啥特别新鲜的东西。

我旁边有个朋友,刚买了蔚来ES6,车里智能驾驶好多功能,我去他车里试了试,自动变道、自动泊车那些操作流畅得很,就俩字顺溜。这个价位,坦克800跟蔚来比,不是一个量级的。坦克800配置的辅助系统,更像是主线上的安全冗余,比如AEB(自动紧急刹车)、LDW(车道偏离预警)这些基础功能,好像给人一种基础配置合格、安全放心的感觉,但不会有太多智能的花活儿。销售小张说了,有计划升级,但具体时间点没定。

老魏,就是爱说实话,我就喜欢爱说实话的人,只有实话才能让社会进步,让国家富强,推动发展不断前行-有驾

说到这,不得不吐槽一下长城汽车的供应链策略。一个朋友是做供应链的,说长城这套很硬核,核心零部件尽可能地多自己做,像发动机、变速箱甚至部分电子元件,都有自家供应链支持。但这招其实有得有失,研发周期长,而且智能驾驶这块依赖芯片和算法的领域,长城还是比较依赖外部供应商跟合作伙伴。结果就是,产品上线的速度慢,功能更新周期拉长,同级竞品感觉像是一年一小更新,但坦克800这边可能三年一大波。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去年底我参加过长城内部一次新技术分享会,当时老魏发话挺实在:汽车不能光靠外观拼销量,核心还是要技术过硬,安全先行。转头又说:智能驾驶不可能铺开太快,核心技术还没完全掌握,咱们不出大坑。这话嘛,一方面让我觉得坦克800放得平,没虚假宣传,但另一方面,也暴露了长城在智能驾驶这块的短板。

老魏,就是爱说实话,我就喜欢爱说实话的人,只有实话才能让社会进步,让国家富强,推动发展不断前行-有驾

换个角度说,坦克800的目标用户其实挺明确。乡镇市场、二三级城市的用户多,很多车主对智能驾驶没那么强烈需求,安全可靠、动力强才是王道。前几天跟一个修理工聊天,他讲这种车最容易得瑟的地方,就是机械构造简单好维护,几十万公里没啥大修。而智能驾驶系统复杂,没那么耐造,软件一出问题就跳线下场,修理成本高得吓人。这或许也是长城在高端智能驾驶方面不急于推的新原因之一。

对比一下,哈弗H9在同价位里,智能驾驶配置也差不多,基础功能带够了,别指望高级辅助系统。反而从用户反馈看,大部分买这类车型的喜欢自己开,觉得把辅助系统开太多,反而丢了驾控乐趣。你是消费者不太买账,还是厂商怕踩坑?这个我还没想明白。

顺便说说山海炮,这车其实是长城在皮卡市场的一个新尝试。听说他们对智能驾驶其实也有试验性布局,毕竟皮卡用户现在年轻化趋势明显,想往智能化靠拢。但从我这边了解到的资料和圈子反映,山海炮要实现全栈智能驾驶,还得等1-2年。很多关键传感器和算法还在实验室,供应链那边也没完全匹配上。(这段先按下不表)

老魏,就是爱说实话,我就喜欢爱说实话的人,只有实话才能让社会进步,让国家富强,推动发展不断前行-有驾

碰巧,昨天我见老魏,他皱着眉头说,那些智能驾驶,你信半分就好,大多数还是广告留白。车企都在玩概念,底层算力和系统稳定性都不够。长城更务实点,这不算缺点,却得想清楚:咱们到底是卖‘车’,还是卖‘未来感’?这话戳中了我心。买坦克800的朋友,更多是冲着硬核越野、安全和长城的口碑去的,智能驾驶不是刚需。

小跑题,听说备件价格那里头也有不少学问。一辆坦克800,从发动机到避震,大致推算百公里的保养成本(粗糙心算)能压在400元以内,这算是不错的维保经济型。你别看智能驾驶系统搞得花里胡哨,后续维护可能真心伤钱,这点很多用户得掂量掂量。

老魏,就是爱说实话,我就喜欢爱说实话的人,只有实话才能让社会进步,让国家富强,推动发展不断前行-有驾

那回到一开始的问题,你觉得,像坦克800这样卖点比较纯粹、智能驾驶不算突出的大块头SUV,未来市场会不会被那些智能系统拉满的销售车型挤掉?或者,反倒恰恰是硬核车反抗未来技术噱头的最后堡垒?我还没听过哪个实际用户和我聊过这事,你们怎么看?

我猜(不确定)长城其实会做两条腿走路,一部分车型走智能驾驶技术革新快车道,一部分车型继续稳扎稳打,侧重越野和耐用,但这条分线策略会不会让品牌形象有点割裂,有点拆东墙补西墙的意味?

老魏,就是爱说实话,我就喜欢爱说实话的人,只有实话才能让社会进步,让国家富强,推动发展不断前行-有驾

最后给你们留点事儿想:下次你们买这样的越野硬核SUV,是否会像朋友那样,宁愿自己手动调节、自己掌控,也不想被算法提醒、干涉?这点,我倒挺好奇。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