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摩托车霸主本田:5亿辆背后的那些小事
一晃这么多年,身边说起摩托车,不管是修理铺师傅还是楼下卖配件的大哥,嘴里蹦出来的第一个名字十有八九都是“本田”。这玩意儿确实厉害,去年全世界摩托车卖了六千多万辆,本田就占了近三分之一。你在路上随便瞅三辆,两辆不是铃木就是雅马哈,但总有一辆铁定是Honda——这个比例,在群里聊起来都觉得夸张。
其实本田最早那会儿,也没啥家底。创始人宗一郎小时候穷得叮当响,是个铁匠家的娃子。他十五岁就跑东京去学手艺,那时候学徒苦得很,一干就是六年。据说后来靠老板资助回乡开汽修铺,还真赚到点钱。这种经历,现在听起来跟隔壁老王年轻时修拖拉机差不多,“能折腾、肯吃苦”——这是老机械师傅们常挂嘴边的话。
战后日本油紧张,自行车成了主力交通工具。但山路坑坑洼洼的,骑着费劲。本田宗一郎脑瓜灵光,把发电机改装成自行车辅助动力。一开始邻居还笑,说这玩意儿能跑?结果上市后一抢而空。后来他又琢磨出第一台双缸发动机,用Honda命名,这才算是真正开辟新天地。
1948年正式成立公司,第二年Dream D-Type出来,有鹰翼标志那款。有一次我在二手市场看到过老Dream E,那声音跟现在的踏板完全不是一个味道,“咕噜咕噜”的,很原始。50年代陆续出了Cub F、Benly J,还有超级幼兽C100——这幼兽系列,到现在还有人在收藏,说是“永远不过时”。
出口业务也是那个时候搞起来的。本地销售员提过一句:“曼岛TT比赛赢了面子,本地销量翻倍。”赛事影响力大到什么程度?据说有一年赛场回来,公司门口排队买新款的人都堵住街道。这些故事,现在只剩下厂里的老人偶尔念叨两句。
60年代末期,本田已经坐稳全球最大制造商的位置。CB750、金翼GL1000这些型号,当时不少技师连零件图纸都看不懂。“火刃”Fireblade刚上市那阵子,有个朋友专门从广州赶去深圳试驾,他回来只说了一句:“动力太冲,人快飞出去。”这种体验感,新车型现在反倒难找到了,大概因为安全标准变高吧。
63年以后,本田开始海外建厂,比利时是第一个站点。“因地制宜”,销售部主任喜欢用这个词。他们东南亚推Super Cub耐用省油;印度做Activa踏板;北美搞豪华旅行金翼,每个地方玩法不同。我前几年去泰国旅游,在清迈看到满街都是Super Cub改装版,据当地人讲,“省油又皮实,一代传一代。”
国内合作也挺早,上世纪80年代和重庆嘉陵一起弄JH70,那时候有人夸它“闻到汽油味就能跑”。92年以后,新大洲和五羊两个合资品牌扎根下来,我表弟前年买的新大洲燃油版,说售后比五羊方便,但维修师傅却更推荐五羊,说配件好找些。不过最近听群友讨论,从明年起两家要分开单独运营,不再共售同款车型,各自走自己的路。这消息前几天微信群里还吵了一架,有人担心维修渠道乱套,其实等政策落地才知道咋回事吧。
配置方面,这几年国产合资的小细节越来越丰富,比如PCX160带无钥匙启动系统,我第一次用的时候愣半天没找到插孔,还以为坏了;LEAD125据销售顺嘴提过,加热座椅选配冷门但冬天真香,就是价格小贵;Zoomer E电动踏板带快充接口,据技师讲实际充电速度一般般,不过城市通勤足够用了。而CROSS CUB、电动幼兽DAX e这些新型号,目前二手市场流通量还低,但圈内评价不错,就是维修资料少点,经常得靠微信群问老司机经验分享,小毛病只能自己摸索解决——比如DAX e换灯泡方法,就曾被群友吐槽设计太绕,“拆半台车才能换”。
养护方面也不是没有误区。有位邻居骑Cub F,每次保养死磕进口机油,其实普通半合成就够用了,多花冤枉钱不值当。另外像链条润滑剂选型,经常有人争论到底喷哪种牌子的好,其实关键还是勤保养、不偷懒,这话每次进店修理工都会念叨几遍。“别贪便宜,也别迷信进口货”,这是楼下李师傅经常挂在嘴上的忠告。
至于印度市场,今年第5亿辆就在古吉拉特邦工厂下线。据公开信息,公司准备投90多亿卢比扩产,到2027年产能要飙到700万辆左右。当初印度Activa刚推出那会儿,好多人嫌样式土气,可如今销量压根停不下来。我去年认识的一位印度留学生,他自嘲:“我们那里结婚嫁妆送Honda,比送金饰管用。”
顺便插一句行业八卦:业内传言本田其实一直想推更智能化的小排量混动车型,但内部研发部门意见很分裂。有工程师私底下透露,因为部分地区法规卡着环保指标,所以技术路线迟迟敲不定。今年春季展会上我碰见厂家代表,他含糊其辞,只表示“正在研究”,具体啥时候量产谁也不知道。这事估计短时间内悬着呢,也许明后两年的新品发布会上才能见分晓吧……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信源已自然埋入正文及段落描述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