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爆出了一条大新闻,9月刚一过完,小米官方突然宣布,小米汽车交付量首次突破了4万台!
可能有人觉得,“不就4万台嘛,那些老牌车企动不动就月销十几二十万的。”
如果要这么想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小米汽车这4万台的含金量非常高,足以让整个20万以上的纯电市场抖三抖。
咱们来算一笔有趣的账,从0到月销4万台,小米汽车只用了差不多一年半。
作为对比,当初风光无限的“蔚小理”,目前只有理想和小鹏做到了或做到过,而且花了近十年的时间,小米这速度,简直就是开着火箭入场。
如果月销稳定在4万台,意味着年交付量直奔50万台去了。
这已经不是一个“新势力”的量级,而是稳稳地跻身进了主流品牌阵营。
在中国汽车市场,一个品牌年销50万台,将拥有极强话语权和市场影响力的标志。
所以,小米汽车这4万台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而是一声集结号,宣告着一个重量级玩家正式登台,并且一来就坐在了主桌。
关键是小米这4万台的月销量,是从谁嘴里“抢”的肉?这才是最精彩的部分。
这4万台,可不是在10万块“买菜车”市场靠性价比卷出来的。
小米SU7扎进去的,是20万以上的纯电轿车市场,这个市场,过去一直被看作是特斯拉Model 3的后花园。
小米YU7的跑步进场,则是25万以上纯电SUV市场,过去同样是特斯拉的核心战场。
可以说,小米是直接闯进了高手云集的“华山之巅”,而且一上来就跟公认的武林盟主过了招,还硬生生切下了一大块蛋糕。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小米证明了不只能造车,还能在主流价格带,造出让消费者愿意真金白银买单、并且能大规模走量的好车。
这对于所有这个价位的对手,包括特斯拉、极氪、小鹏来说,是一个再清晰不过的危险信号。
所以接下来压力给到了“友商”这边, 可以预见,一场前所未有的“血战”即将开始。
要么车企拿出更有诚意、技术更牛的产品升级;要么就得在价格上做出让步。
无论哪一条,对消费者来说是好事,但对车企来说,真是“难受”极了。
更可怕的的小米的“飞轮效应”,一旦转起来,将势不可挡。
如果故事只到这里,那还只是“一个新人的成功”,但小米最让人忌惮的,其实是它的商业模式,可以想象成一个巨大的飞轮。
明年,如果小米汽车能凭借更丰富的产品线,比如全尺寸SUV的推出继续打赢市场,接下来冲击年销百万的规模不成话下。
而这个规模的确定性对电池厂商、芯片供应商、智能座舱伙伴来说,是根本无法抗拒的诱惑。
届时供应商会毫不犹豫地把最优先的供应、最前沿的技术、最有竞争力的价格给到小米,因为小米的订单,能让他们自家的工厂开足马力,财报更好看。
由此形成飞轮效应,供应链的支持,会让小米汽车的成本更低、交付更快、技术迭代更迅速。
这些优势反过来会让它的产品更有竞争力,从而卖出更多车,如此循环,强者恒强。
这个“飞轮”一旦高速旋转起来,小米在产业链中的话语权将达到恐怖级别,后来者将很难再超越。
综合来看,小米汽车的9月战绩超过4万台,绝不仅仅是一张漂亮的成绩单。
它是一场 “宣言” ,宣告了自己有实力在红海中杀出重围;它也是一支 “催化剂” ,将加速整个行业的洗牌和竞争;它更是一台 “发动机” ,正在启动一个令对手生畏的规模效应正向循环。
接下来汽车行业的游戏规则,可能真的要因为这位“手机圈”来的闯入者,而被彻底改写了。那么你们觉得小米能够改写汽车行业现状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