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摩托百亿帝国崩塌,败走越南,打败它的竟是人性的恶,日本甘拜下风!

越南市场最近风向大变。2023年,本田摩托销量下滑近两成,雅马哈也跌了一成多。与此同时,中国电动两轮品牌雅迪销量却猛增,一年卖出超过十万台。这引发思考:为什么中国摩托曾经辉煌,却又输给了自己?如今,新的中国品牌如何重塑了局面?这其中隐藏着中国制造怎样的成长与阵痛?

辉煌后的陷阱

90年代末的越南,两轮车是百姓出门首选。公共交通不完善,汽车税高昂,催生出年销量四千五百万辆的巨大市场。当时日本品牌本田、雅马哈占据市场九成八。

它们的摩托车售价却高得离谱。一辆车两千多美元,当地人每月收入仅两三百美元,普通家庭难以承受。这为中国企业留下了巨大市场空白。

中国摩托百亿帝国崩塌,败走越南,打败它的竟是人性的恶,日本甘拜下风!-有驾

1999年开始,重庆力帆、隆鑫、宗申,还有广西云南的厂家,纷纷瞄准越南。它们利用地理优势,通过东兴口岸陆路运输,快速铺开。

中国摩托车售价仅七百到一千二百美元一辆,约是日系车的一半。配置和动力足够日常使用,越南百姓负担得起。

越南政府当时也推出减税、送地等招商引资政策,敞开国门欢迎外资。这无疑加速了中国摩托车进入越南市场的进程。

短短三年内,中国摩托车市场份额就从零迅速攀升到八成。2002年,出口金额突破十九点二亿美元,达到顶峰。

当时越南街头流传:“不骑本田的,是骑中国车的。”中国摩托车销售门店,数量甚至超过了当地国旗的比例。日本车商形容中国同行,只用了一个字:“疯”。

成功带来的不是稳定,而是更深层次的危机。看到越南市场有利可图,中国企业蜂拥而至。

中国摩托百亿帝国崩塌,败走越南,打败它的竟是人性的恶,日本甘拜下风!-有驾

2003年起,中国摩托车企像开闸的洪水般涌入越南。到2005年,市场上的中国品牌已超过七十个。

随之而来的是失控的内部竞争。厂商们陷入疯狂的价格战,口号是“我不赚钱,就看你赔不赔得起”。

一辆摩托车从八百美元一路跌至六百美元。最低谷时,售价甚至只有一百八十到三百美元。

几个回合下来,利润薄得像纸。企业为了生存,只能拼命压低成本,不再顾及产品质量。

它们开始使用劣质钢材做车架,零件也凑合着用。有些厂家直接在越南找小作坊组装,工艺粗糙,质量无法保证。

摩托车骑不了多久就出毛病,刹车失灵,螺丝自己掉地上,一年换三块电瓶。车身变形、异响、故障层出不穷。

中国摩托百亿帝国崩塌,败走越南,打败它的竟是人性的恶,日本甘拜下风!-有驾

消费者找售后,电话打过去比找失踪人口还难。维修点稀少,技师不专业,服务跟不上,用户体验极差。

价格战打不垮对手,就转而搞“阴招”。有人注册相似商标搞“碰瓷”,有人举报对手排放不达标,甚至雇佣水军在论坛抹黑。

经销商也成了争夺目标,“双倍返点”挖走代理商的事情屡见不鲜。有些品牌今天倒闭,明天就换个名字卷土重来。

越南政府也出手了。2003年起,对中国摩托车加征三成关税,进一步抬高了成本,让本就艰难的市场雪上加霜。

消费者不再盲目追求低价。最早信任中国品牌的用户开始转向日系,即使多花钱也求个安心。

到2010年以后,中国摩托的市场份额迅速崩塌。直接掉入个位数深渊,甚至不足百分之五。中国品牌成了低端劣质的代名词。

中国摩托百亿帝国崩塌,败走越南,打败它的竟是人性的恶,日本甘拜下风!-有驾

日企稳而力帆急

当中国企业陷入无休止的内斗时,日本品牌并未急于加入价格战。它们选择了一条“慢而稳”的路。

本田等品牌专注于提升品质和服务。它们在越南本地建厂,根据当地路况研发专属车型,并坚持使用优质材料。

售后服务是关键,日本企业建立了完善的维修网络。承诺三年免费保修,维修点遍布城乡,甚至提供技师上门服务。

这种对产品品质和用户体验的长期投入,最终赢回了市场主导权。到2010年,日本品牌重新占据越南市场九成五以上。本田一家就占据了六成九的份额。

力帆集团的兴衰,是中国摩托行业盲目扩张的典型缩影。创始人尹明善,生于1938年。

中国摩托百亿帝国崩塌,败走越南,打败它的竟是人性的恶,日本甘拜下风!-有驾

1992年,他用二十万元创办轰达配件研究所,从摩托零件起步。两年后转产整车,改名力帆集团。

尹明善重视技术,曾派人去日本学习。力帆在1999年进入越南市场,靠低价和耐用打开局面,2002年达到出口高峰。

尹明善野心勃勃。2003年,力帆收购汽车厂,大举进军汽车领域。

2010年,力帆上市,市值超百亿,七十二岁的尹明善成为重庆首富。然而,过快扩张导致债务堆积。

摩托业务受越南败局影响,汽车销量也持续下滑。2019年,力帆巨额亏损,供应商讨债,工人闹事。

2020年,力帆进入破产重整程序,尹明善全家被立案调查。虽然吉利曾介入投资三十亿,但2024年吉利退出。

中国摩托百亿帝国崩塌,败走越南,打败它的竟是人性的恶,日本甘拜下风!-有驾

力帆资产拍卖,最终无人接手。力帆的结局并非孤例,它象征着整个重庆摩帮的衰落,嘉陵卖壳,其他企业也大多惨淡收场。

雅迪新打法

燃油摩托市场的硝烟散去,人们以为中国车企要彻底“退群”了。没想到,新的机会悄然降临。

2008年以后,越南电动两轮市场悄然起步。初期多是中国制造的小电瓶车,主打“便宜能骑”。

日本车厂当时压根没重视这个领域,以为只是“低端替代品”。这段“战略空窗期”,被雅迪精准捕捉。

雅迪直接在河内建厂。雇佣本地工人,将税收留在越南,并有效压低运输成本。

中国摩托百亿帝国崩塌,败走越南,打败它的竟是人性的恶,日本甘拜下风!-有驾

这样造出来的电动车,价格有竞争力,但质量却不打折扣。它改变了过去低价低质的固有印象。

门店网络铺天盖地。光是2021年一年,雅迪就在越南新建了三百零六家门店。

它们的服务一路下沉到农村,连四五线城市的用户都能享受上门维修。这与过去中国燃油摩托售后难寻形成鲜明对比。

雅迪彻底改变了电动车是“穷人代步工具”的印象。门店装修像苹果店,广告请国际明星。

它们将电动车定位为“环保、时尚、科技”的象征。原本不屑一顾的中产阶级,忽然觉得骑电动车挺潮。

雅迪的越南工厂不仅服务本地市场,还承担着出口欧美的任务。它融入了全球产业链。

中国摩托百亿帝国崩塌,败走越南,打败它的竟是人性的恶,日本甘拜下风!-有驾

这次,雅迪没有简单地“砸价”。它“温柔利用”了价格战的教训,通过打造体系优势。

雅迪以此慢慢蚕食对手地盘,重新定义了这场竞争的游戏规则。它不仅卖车,更卖一种生活方式。

结语

中国摩托在越南的兴衰,不仅仅是商业成败的故事。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许多深层问题。

映照出“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短视。映照出“赚快钱”的冲动,远胜过“做品牌”的耐心。

映照出“同行是冤家”式的市场观,未能进化成“行业联盟”的理性。

中国摩托百亿帝国崩塌,败走越南,打败它的竟是人性的恶,日本甘拜下风!-有驾

真正打败中国制造的,不是外部对手,而是自身看不见的贪婪、焦虑和短视。

然而,今天的中国制造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它正从过去单纯“拼价格”,转向“拼品牌”。

从“打单场战斗”,走向“打长期战争”。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预示着新的发展方向。

电动车的全球战事已经打响,越南只是一个起点。中国制造的未来,需要更宏大的视野。

愿那些曾经“卷死自己”的惨痛教训,能够被牢牢记住,不再重演。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